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滕晶 《中医研究》2010,23(3):44-46
<正>常的思虑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过度的思虑则会引起诸多病证,通过对思志病案分析,尤其是对思志病案脉诊的体会,总结思志致病的病证特点,以期为临床辨治思志致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思"的古今释义及其中医学的认识,讨论了"思"志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思虑过度的致病作用,提出以"思"志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情志病深入研究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发现,腹部神经、神经递质和肠道微生物对行为性格、精神情志、大脑发育及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有学者提出"肠脑学说",即"肠脑系统"包括腹部神经系统和微生物,人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意识不仅与大脑有关,还与"肠脑系统"有关。中医理论中,无论是五志对应五行及五脏还是七情致病的理论都明确提到思虑伤脾,指过度的思虑、担忧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思虑过度对气机也有影响,"思则气结",甚至出现抑郁不舒的状态。探讨中医思虑伤脾理论与"肠脑学说"的内在联系,将两种理论初步整合、互补,以期为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关于思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为认知范畴,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是思考、思想、思虑之意,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正常复制或转化;二为情绪范畴,是一种应激状态之思,苦思冥想、凝神敛志之思,超过了机体反应能力.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各种情绪都有评价决定的中心作用.当思虑过度之时,气机郁结,伤及脏腑,从而引发身心疾病,这与现代医学所提的亚健康的病因有所类似,笔者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加以印证,得出过度思虑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首要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关于思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为认知范畴,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是思考、思想、思虑之意,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正常复制或转化;二为情绪范畴,是一种应激状态之思,苦思冥想、凝神敛志之思,超过了机体反应能力。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各种情绪都有评价决定的中心作用。当思虑过度之时,气机郁结,伤及脏腑,从而引发身心疾病,这与现代医学所提的亚健康的病因有所类似,笔者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加以印证,得出过度思虑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首要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情志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思虑过度只是作为一种病因被提及,但通过临床发现大部分的思虑过度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乱状态,即心理状态层面的问题.[1]导师齐向华教授在近三十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5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而其中又以"思虑过度状态"致病居多.思虑过度状态是指过度的苦思冥想、凝神敛志存在一段时间并对人体持续的发生作用,称为"思虑过度状态".笔者跟随齐向华教授学习期间,有一些自己的感悟,特奉上脉案2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思伤脾”与“脑肠肽”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中医学把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恐称之为五志,并分属于五脏,脾在志为思。就是说,正常的思虑、思考是建立在脾气旺盛,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从心胆阳虚论述了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特点。体质虚弱,脏气不足是抑郁症的发病基础。心主神志,胆主决断,心胆阳气不足为抑郁症的内在因素;思为脾志,过度思虑,为抑郁症的外在诱因;气结不行,痰湿内阻为抑郁症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9.
徐福云 《气功》1998,19(3):129-130
思虑即思维、思想、思考、考虑,也就是指人的精神思想活动,是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记忆、联想乃至发明创造的意识活动,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离不开思虑,正常的思虑,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但是我们的大脑往往是不需要想的事也去想,不该想的事也在想,而且思的太远、想得太阔,漫无边际,连睡眠时也不休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杂念,这种杂念对自身的健康极为不利,如果思虑劳神过度,则会伤神损脾而致气机郁结,因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故有"思虑伤心脾"之说…  相似文献   

10.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此又常将思虑并称.人们的情志活动都与思有关,如思而肯定则为喜,思而否定则为怒,思而担心则为忧,思而未及则为惊、恐,所以思是人类情感产生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546-547
通过对思虑内涵的诠释,明确提出中医思虑过度状态的概念,分析其致病之本、致病之变和致病之位,表明其致病规律和辨识特点,为临床早期辨识和干预思虑过度状态,以截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岐黄文化的根源与根本。方法:查考历史文献,论述新密隶属于古郑国,依据新密有关伏羲、岐伯、黄帝的遗迹进行考证和梳理。结果:通过考证研究,认为岐黄文化发端于中原,岐黄文化的酝酿和萌生在中原腹地的新密。结论:结合中原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岐黄文化的根本特质在于中和。作为中医的根本宗旨是源于中原大地上形成的中和理念。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史记·扁鹊传》中"越人之为方也……不可曲止也"一段,前人多有句读、注译,但各家观点多有挂一漏万之嫌疑,其中"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一语在注释方面颇有值得商榷之处。经反复推敲语义,并查阅相关文献,指出了此语在文中的原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规范、准确的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是建立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研究结合目前的临床、科研实际需求,确定术语覆盖范围,完善术语分类框架,通过多渠道收集肝衰竭黄疸症的相关术语,遵循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规范各术语名词;依据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要求和科技术语的内涵界定规则,结合专家咨询论证,明确术语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术语间的概念体系,形成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集。  相似文献   

15.
温病因邪热伤阴,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故烦渴欲饮。但温病热入营血之时,反不感觉口渴,吴鞠通将其解释为"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上潮于口"。吴鞠通一说多为后世医家所接受,但细思其由确有穿凿附会之处。通过分析叶天士医案,结合经典理论,提出"热入营血反不渴"的实质或为热入心营,影响心主神明功能,心神不使,对津液损伤难以及时判明,导致对外邪的判断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假性球麻痹即中枢性延髓麻痹,是中风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由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受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软腭、咽喉、舌肌运动困难,吞咽、发音、讲话困难,无肌肉萎缩,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增强,可出现强哭强笑及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以针灸治疗为主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取得了肯定理想的疗效,研讨中风后假性球麻痹针刺治疗的现状与进展。多个方面总结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筛选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优先途径,以取得最佳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广大临床医生在学术界中最关注和研讨的热门话题是循讧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长期以来,医生往往根据经验、直觉、推论或零散的、非系统的研究结果或替代指标等来处理病人。判断一种疗法是否有效往往更重视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而对死亡、致残、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等病人更有意义的长期临床预后指标却重视不够。重理论和机理而轻临床最终结局,重短期效果而轻远期是否利大于害,把属于假说阶段的尚未被可靠临床研究证实的结果当成最后结论予以推广等是临床治疗实践中常见的现象。80年代以来,许多实验结果发现,一些理论上应该有效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无效或害大于利;另一些似乎无效的治疗方法却被证实利大于害,应该推广。因此,只有理论是不够的,理论还需实践来检验。对疗效的评价应更加重视与临床有关的终点指标。直觉、经验和病理的推论并不总是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是处理病人更为可靠的证据,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现在的最佳临床研究结果和患者的选择相结合,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医疗决策,这就是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8.
师承制作为古代中医传承的一种捷径,影响至今,意义重大。作者通过跟师学习,收获颇多,并总结出跟师学习的6种有利因素:有利于树立学好中医的信念;有利于良好医德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习中医目标和规划的形成;有利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临床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观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即川穹素(当归素)治疗冠心病的疗效。通过临床治疗35例冠心病患者,经观察对冠心病疗效显著,对头昏、气短、胸闷、心慌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对心绞痛疗效肯定,对心电图缺血型ST-T有改变,临床上应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