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兆刚 《河北中医》2014,(4):543+551-543,551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易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中医对GERD的辨治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副作用少,且价格低廉,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1]。兹将GERD的中医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回顾了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提示中医药在内治和外治方面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并就今后的中医临床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海荣  卜平 《中医杂志》2007,48(2):179-18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10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和饮食结构改变,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我国GERD的发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病率为1.92%。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服药物、手术和外治疗法等,现就近年来有关GERD的外治文献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把振兴中医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中医内病外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更好地发掘这一宝库,正确把握其精髓,充分发挥其特色,是我们每一位中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多位专家、同仁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内病外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笔者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中医内病外治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西医认为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尤其是一过性LES松弛是GERD的最主要因素。中医无GERD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为嘈杂、吐酸、呃逆、胸痞等范畴。现总结近年来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型认识,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在外源性或和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遵循祖国医学"内病外治,殊途同归"及"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等治疗原则,有越来越多的中医外治疗法应用于本病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拟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关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医疗环境的改变,中医外治方法在各类各级医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外治方法在各个临床学科基本上都有所应用,有的甚至成了学科临床业务的增长点。但是,中医外科外治方法缺乏规范化的弊端也越发暴露出来,许多掺杂于外治方法中的玄学成分也浮现出来,成为中医外治方法备受诟病之因,中医外治法规范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去"玄"求"道"。  相似文献   

8.
检索近年来浆细胞乳腺炎中医内外治法的相关文献,对其病因病机、内外治法进行分析,发现浆细胞乳腺炎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棘手,独取一法一药难能取效。中医内治法在治疗该病中不仅要遵循审因辨证论治、分期论治的原则,更要注意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未溃偏重内治,已溃偏重外治,药物外治、手术外治以及其他外治方法均应根据临证具体情况灵活变化、有序选择、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很多医生根据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原理,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外治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治杂志》2007,16(4):7-7
由著名内病外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吴震西编著的《中医内病外治》一书,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全书共分外治论述、内病外治和外病外治效方三篇,共介绍140余种病症及800余首外治经验效方。全书理论联系实际,在求效基础上突出一个“新”字。内容基本反映近半个世纪中医外治发展的概貌,是当前中医外治方面全面、新颖、实用的专著,可作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及科研人员的案头书,也可供广大中医同道开展外治特色专科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难治性疾病,西医以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和软骨生物活性物质为主,但除手术外尚不能根治。近年来中医治疗OA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特别是临床采用多种中医外治法,取得显著疗效,对OA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及其优劣势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报告清热蠲痹汤、水调散外敷、电针、火罐、足部放血联合西药治疗红斑性肢痛症1例。中医学称之为"足痹"、"脚气病"、"脉痹",多因四末受湿热之邪侵袭,搏结于脉,痹阻气血,引起足趾灼烧样疼痛,步行或站立时局部受到摩擦,气血逆乱,足部筋骨受到牵连,足跟和足跖亦痛。根据临床症状和皮肤临界温度试验,不难诊断本病。本例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可排除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贫血以及铊、汞或砷中毒等疾病。治疗使用清热蠲痹汤、水调散外敷、电针、火罐、放血联合西药,疗效满意,患者双足疼痛,遇热发红等症状逐渐减轻,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中医证的本质在我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哲学原理等,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中医证的本质与单一证候的物质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西医疾病的基本发病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证有本质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布拉德福定律、频次分析、共词聚类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1-2010年PubMed收录的有关中医药研究文献的时间、期刊、语种、国家,以及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探索世界中医药学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我国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目前国际中医药研究发展较快,我国在该领域的主导优势面临挑战;针灸治疗疼痛研究、中药分析和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抗肿瘤的药理药效学研究,以及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实用性评价与研究是目前国际中医药的热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中医亚健康学是近年来中医学与亚健康学科的交叉新学科。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从中医亚健康学的发展现状与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中医亚健康学在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为中医亚健康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辨证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平  谭清 《河北中医》2007,29(11):1027-1028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病因治疗配合中药加针灸治疗;对照组22例,病因治疗配合神经能药物注射或口服。2组均10日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具有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及个性化治疗的特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除了眼部的观察与治疗,更为重要的是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7.
方剂学的学科内涵主要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是从中医基础跨向临床的桥梁,其研究核心--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西医之间的不断融合,方剂学的研究内涵和外延不断加深和扩展。方剂学从最初的理论、临床逐渐分化为理论、实验、临床、应用4个方面。传统的方剂学学科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趋势。从理论、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方剂学的学科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将促进方剂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其更加符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再配伍治疗疾病的方法的可行性,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对中医药发展的意义。方法: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应用中成药再配伍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探索性治疗。结果:中成药再配伍在临床上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中成药再配伍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促进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2008年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该专项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和引导作用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技术依托,针对制约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重点支持,重点突破;主要在推动中药规范化种植、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平台、促进现代中药产品创新、培育中药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科技部肯定和中医药界的欢迎,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广东)”的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成功救治重症乳酸性酸中毒合并酮症酸中毒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