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参多酚酸盐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来 《中医药导报》2009,15(6):22-2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临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PT、APTT、TT和FI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比对照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够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临床出血率,提示丹参注射液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瘀血舌象与PT、INR、APTT、FIB四项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用Sysm 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77例正常人群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P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17,P〈0.001);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APT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01,P〈0.017);非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7);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非瘀血舌象组(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而糖尿病血瘀证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可能是其出现瘀血舌象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瘀血舌象与凝血五项指标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肿瘤患者瘀血舌象与PT、INR、APTT、FIB、TT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方法: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19例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非瘀血舌象组比较,瘀血舌象组PT、APTT、INR均有一定程度改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TT含量显著性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FIB含量显著性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纤溶系统变化可以作为肿瘤患者瘀血舌象的一种微观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改善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凝血纤溶紊乱功能的情况。方法:给予介入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并与单纯介入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和10例健康组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PT、APTT、TT和FIB水平均有好转(P<0.01或P<0.05),对照组PT、APTT、TT和FIB水平均无好转(P>0.05);治疗后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患者PT、APTT、TT和FIB水平已经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5),对照组PT、APTT、TT和FIB水平均未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Ps、vWF、uPA和PAI水平均有好转(P<0.05),对照组uPA水平有好转(P<0.01);治疗后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患者Ps、vWF和PAI水平已经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5),对照组Ps、vWF、uPA和PAI水平均未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1或P<0.05)。结论:中药可改善介入治疗HCC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紊乱,预防血栓形成,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及并发症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已确诊的T2DM并发症组、单纯T2DM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活性(AT-Ⅲ)、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并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T2DM并发症组血浆PT、APTT、AT-Ⅲ、t—PA均低于单纯T2DM组及正常对照组,FIB、D—D、PAI-1均高于单纯T2DM组及正常对照组;单纯T2DM组PT、APTT、AT—Ⅲ、FIB、D—D、PAI-1、t—P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2DM并发症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检测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有助于判断其病情及血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消栓汤对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髋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用依诺肝素治疗,治疗组予依诺肝素联合中药活血消栓汤,2组均治疗10d后比较血浆PT、APTT和D-Dimer、FIB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血浆PT、APTT均明显延长(P0.05,P0.01),D-Dimer和FIB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浆PT、APTT明显延长,D-Dimer和FIB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结合口服中药活血消栓汤,能降低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血浆高凝、高黏状态,其效果优于单纯皮下注射依诺肝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血压的动态监测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将229例原发性高血压(FH)患者分为杓型组55例、非杓型组56例、深杓型组58例、反杓型组60例,均检测Hcy、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对不同分组EH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反杓型组血浆Hcy、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P均<0.01),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杓型组及反杓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的PT、APTT、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H患者存在高凝状态,Hcy亦明显增高,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更为显著,传统的血液指标PT、APTT、TT不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状态的敏感指标,为高血压患者需合理用药而有效地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凝血功能(PT、APTT、INR、FIB)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肾阴虚4型,观测各证型凝血4项(PT、APTT、INR、FIB)之间的差异。结果:4型中凝血功能最好的为肝郁脾虚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较少,预后相对较好;其次凝血功能较好的为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凝血功能较差;肝肾阴虚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最多且死亡人数最多,凝血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材鸡冠花中有效部位止血作用机制。方法鸡冠花的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分别以高、中、低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给药14d后,剥离腹主动脉,测定大鼠活化部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各项指标,考察大鼠血液凝集参数的变化情况;给小鼠连续灌胃给药7d后,摘除眼球取血,用ELISA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Ⅰ)值。结果鸡冠花正丁醇液能够缩短大鼠APTT、PT值,对二者的影响呈剂量正相关性,对大鼠TT、FIB值的影响不显著;能够降低小鼠的t-PA值,提高PAI-Ⅰ值。结论鸡冠花正丁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缩短APTT、PT值,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提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龙胶囊对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小鼠眼眶取血测定凝血时间,大鼠取抗凝血测定凝血因子和优球蛋白降解时间(ELT),采用 FeCl_3所致单侧大脑中动脉凝闭所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分子标志物的。结果芪龙胶囊0.84、0.42g/kg 组可明显延长正常小鼠凝血时间(P<0.01);芪龙胶囊0.6g/kg 组对大鼠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有明显延长作用,芪龙胶囊0.3g/kg 组对大鼠 TT、PT 有明显延长作用(P<0.05,P<0.01;芪龙胶囊0.6、0.3g/kg 组对正常大鼠 ELT 有明显缩短作用(P<0.05;P<0.01);芪龙胶囊0.6、0.3g/kg 组可显著降低模型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提高模型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还可显著提高模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P<0.01),降低纤溶酶原抑制物(PAI)活性(P<0.01),提高 t-PA/PAI(P<0.01),降低纤溶酶原(Plg)活性(P<0.01),提高 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参粉针剂对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20例初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常规降压组)或丹参粉针剂治疗组(丹参治疗组),每组60例。丹参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粉针剂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共2周。另入选50名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观察前及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现象,具体表现为TT、PT和APTT下降,Fg、PLT、PAI-1和DD升高,t—PA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表现为TT、PT和APTT延长,Fg、PLT、PAI一1和DD下降,t—PA升高;与常规降压组比较,丹参治疗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丹参粉针剂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阳虚痰湿型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缓释片降糖、辛伐他汀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肾利湿化浊汤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G、LDL-C、FBG、BMI、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DL-C、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能明显改善代谢综合征,并对凝血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Zhong BX  Zhang W  Liu WZ  Pang ZR  Cui J 《中药材》2011,34(6):872-876
目的:观察阿给炒炭前后对止血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止血作用的部分机理。方法:采用家兔外伤出血实验及试管凝血实验,观察阿给炮制前后对家兔出、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凝固法、比浊法、试管法测定家兔给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复钙时间(PR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分析阿给炮制前后对家兔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阿给生药中、高剂量组和炭药各剂量组均能明显缩短家兔凝血时间(P<0.01或P<0.05);生药和炭药各剂量组均能明显缩短家兔出血时间(P<0.01或P<0.05)。阿给生药及炭药各剂量组对PT均无显著影响(P>0.05);生药高剂量组和炭药各剂量组能明显缩短APTT(P<0.01或P<0.05)、延长ELT(P<0.01或P<0.05);生药高剂量组和炭药高剂量组均能明显缩短TT(P<0.01或P<0.05);炭药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FIB(P<0.01或P<0.05);炭药高剂量组能显著缩短PRT(P<0.05)、增加MPAR(P<0.01)。结论:阿给生药能通过影响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抽查同期住院分娩的54例糖耐量正常孕妇作为对照,分析两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APTT、FIB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L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GDM血栓前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给予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5例仅给予液体复苏治疗。观察2组凝血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相比治疗前延长(P均0.05),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相比治疗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TT与PT相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缩短(P均0.05),APTT、FIB、INR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APTT相比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FIB与INR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2组治疗后IL-6、IL-10、TNF-α均明显增高(P均0.05),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治疗后炎症因子的提高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肝硬化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25例,C级13例。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全部入选对象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7mL,注入浓度为109mmol/L枸椽酸钠0.3mL抗凝,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应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高,而肝硬化组FIB较低,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级APTT、TT、FIB均高于B级,PT低于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级APTT、TT、PT均低于C级,FIB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T、TT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且其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密切,凝血四项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前后其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了解丹参多酚酸盐对患者血小板和凝血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全国20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中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年龄在18~80岁,纳入有中医诊断患者(1088例)为研究对象,从该人群中分别提取用药前后有两次测量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7项理化指标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为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将患者分为2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用药前后七个指标的变化率。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比积的变化率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平衡61个混杂因素后,2组PCT、PLT、PDW三个血小板个指标的Logistic回归显示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未发现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药后三个血小板指标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