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间规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子午流注时间医学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缺血性中风患者586例的发病资料,应用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结果经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11月24日,高峰期为8月9日至次年3月11日(r=0.1824,P0.05)。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分布统计分析,值日经为足厥阴肝经的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r=0.089,P0.05)。分析昼夜24 h的发病时间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13分,高峰期为2时33分至11时53分(r=0.4732,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全年散发但仍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集中趋势相对较弱,发病高峰期为秋冬交替季节,提示在这一时期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能会减少缺血性中风发病。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分析发病值日经周期规律,足厥阴肝经值日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结合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为辰时,即气血流注于足阳明胃经时易于发病,所以在缺血性中风防治措施中应重视调和肝经与胃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中风353例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探讨其发病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将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 (0~ 24: 00)化为角度坐标,作圆形统计,确定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再以住院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月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再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期.结果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中午 11: 00~ 13: 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的高峰时间点在 12: 11: 34;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日期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结论 日中午时是出血性中风的关键时段,欲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临床宜注意日中午时的治疗和护理;出血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应时时预防以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据1991年第12期《中西医结合杂志》报道:吕建强等对山东省5家综合性医院1980~1985年期间确诊的103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发病时间以6∶00~8∶00时间段为最多,占20.5%,呈现一发病高峰。并且,凌晨至上午(4∶00~12∶00)发病数明显多于下午(12∶00~20∶00)和夜间(20∶00~次日4∶00)时间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08例进展性中风的症状始发时间分布与总病例数发病时间分布稍有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病历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归纳总结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与发病时间的周期性,为以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积累一定的经验。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9月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科病房、门诊及国医堂的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204例,全部病例按其临床表现、CT或MRI征象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2个亚型,包括合并各项并发症的患者。患者入院后通过详细询问和记录发病的季节、月份、日期和发病当日的具体时间,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点高峰期、发病季节高峰期。结果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以子、丑、寅、卯时发病人数最少,占比均小于1.50%;在巳时达到高峰期,发病率高达29.90%,在午、未、申时发病率也较高,分别为13.73%、12.75%/19.61%;缺血性中风发病月份存在集中趋势,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率较高的月份为秋冬季,较低的为春夏季。结论缺血性中风呈现一定的时间点和季节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以及证候要素特点,分析经脉气血流注与证候要素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8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和发病时间,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发病的时间规律,并计算发病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证候要素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形分布统计分析,r值为0.018,经雷氏检验P0.05,故缺血性中风发病无显著的值日经聚集趋势。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的发病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04分,发病高峰期为3时02分至11时06分,r值为0.5238,经雷氏检验P0.05,即寅时至巳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痰湿、气虚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6,4.21,3.55。结论气血流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血瘀、痰湿、气虚证候要素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出血性中风发病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对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用圆形统计分 析法,分析其中263例非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及90例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与死亡时间。结果: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 发病时间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2时11分21秒。其中90例死亡 病例发病时间在中午末时13-15时间段有一定集中趋势(0.050.10),死亡高峰时间点在7时5分35秒。263例非死亡病例发病时间 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的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1时46分12秒。结论:日中午未时是出血 性中风的发病易发时段,出血性中风患者相对死亡高峰期在上午6-8时间段,提示应加强该时间段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区2005-2013年菌痢发生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掌握其发病动态以利监控和防治。方法:应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并用Watson-Willianms检验对不同年份发病季节高峰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该地区菌痢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历年菌痢的流行和集中趋势大体一致。结论:该地区菌痢理论发病高峰期为3月24日-10月12日,发病高峰时点为7月4日,在发病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集中趋势,应在此时间段加强菌痢发病的管理,科学地制订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发生遵循一定规律,研究时间节律对探讨其发病机制、预防和降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缺血性中风具有年节律和日节律的特点,发病有集中的倾向,在冬春季和清晨高发。现代医学根据人体生理活动昼夜交替而周期变化的特点,通过科研调查不断探索中风发生发展及防治的规律。中医时间医学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理论,认识中风的好发规律和发病高峰,制定出因时制宜的时辰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杨  高颖  马斌  张华  王琪 《天津中医药》2012,29(2):124-127
[目的]通过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频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发病72h内患者605例,动态采集患者发病1-14 d及发病28、90 d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气虚证出现的时点频率将患者分为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298例),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307例)。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各时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各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时间的延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逐渐降低。两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大。[结论]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更重,且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发病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无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明显,积极扶助正气治疗对改善中风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35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季节与证候要素、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作者所在医院脑病科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353例,分析不同发病季节与其证候要素、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痰湿证患者夏季发病率较高,内风证、内风+痰湿+血瘀组合证患者秋季发病率较高,内火证及内风+痰湿组合证患者冬季发病率较高。年龄≤65岁具有脑卒中家族史者夏秋季发病风险增加,合并高血压者秋冬季发病风险增加,合并颈动脉狭窄者冬季发病风险增加;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者夏季发病风险增加,饮酒嗜好者秋季发病风险增加,合并血脂异常时冬季发病风险增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季节规律与证候要素及危险因素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理论。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虚血瘀说的理论、历代治疗中风的方荆及气虚血瘀与毒损脑络等方面了解缺血性中风病机理论。结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符合临床实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受。结论: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向卒中后抑郁、焦虑、痴呆演变过程中宏观表征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卒中模型组、卒中观察组、卒中假手术组、PSD模型组、PSD观察组、PSD假手术组、PSA模型组、PSA观察组、PSA假手术组、VaD模型组、VaD观察组、正常组。除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外,均进行MCAO手术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术后分别复合CUMS建立PSD模型、复合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建立PSA模型,VaD模型为术后正常喂养28 d后通过水迷宫实验筛选而出。卒中组术后药物干预2周,其余各组应激结束后药物干预4周。观察组灌胃颐脑解郁方,余各组灌胃蒸馏水。连续采集各组大鼠宏观表征信息,并比较卒中组治疗1、2周及PSD、PSA、VaD组治疗1、2、4周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卒中大鼠向PSD演变过程中,以先出现易激惹表现,而后活动度、精神状态、反应性逐渐下降,口鼻黯淡,舌色紫暗,舌下脉络发绀为特征;卒中大鼠向PSA演变过程中表征变化为攻击性、探究性增加,梳理行为减少,口鼻黯淡,舌红少津等;向Va D演化过程中,具有活动度、精神状态、反应性逐渐下降趋势,口鼻色稍暗,舌润泽,舌色淡红。各模型大鼠体重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应用颐脑解郁方干预后,观察组大鼠宏观表征改善,体重显著增加。结论:PSD、PSA、VaD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肾虚肝郁的共同病机,益肾调气方药颐脑解郁方对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量表等级化方法研究分析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治法,评估其临床分布及疗效价值。方法检索1978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于四大数据库内检索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研究文献。对各个文献证候、治法、方药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等级化采集处理后建立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治法数据库。运用量表评价和等级化赋分方法分析证候要素和治法,描述其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分布情况。结果通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具有同质性,可进行统计量的合并,故开展后续统计研究。本研究共纳入450条证候、治法,经统一规范化拆分后得到1287个单一证候要素、1562个单一治法。对其等级化赋分后进行频数统计,证候要素降序排列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湿、内风、火热等;治法降序排列依次为:活血化瘀、益气、祛痰湿、熄风、通络等。证候要素和治法的等级化赋分统计结果可互相印证,表明此方法具有可行性。结论活血化瘀治法在缺血性中风治法中频数最高,体现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具有较重要的疗效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与郄门穴对冠心病患者每博心输出量及左心室排血的峰值流速的影响。方法:60例冠心痛患者分为内关组和郄门组,分别在运针3min后和留针20min后测试每博心输出量,左心室排血的峰值流速。再与针刺前得测试结果相比较。结果:46例患者针刺3min后Q值和VP值较针刺前上升。留针20min后,34例患者Q值和VP值全部上升。结论:针刺内关和郄门可增强左心室壁的收缩能力,使心脏的每博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痰瘀证、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痰瘀证的遗传关联。方法纳入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对照组各55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DCN基因mRNA外周血表达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PLINK、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DCN基因在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外周血中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②DCN基因外周血mRNA表达水平与IS痰瘀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HD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也显著相关(均P<0.050)。③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CHD痰淤证的发生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④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B(APO-B)(加性模型:Padj=0.006)、低密度脂蛋白(LDL)(加性模型:Padj=0.029)水平显著相关,rs7441多态性与CHD痰瘀证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关联(加性模型:Padj=0.018)。结论DCN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能参与IS痰瘀证、CHD痰瘀证的发生,rs744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患者的血脂代谢、CHD痰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特异性治疗性外泌体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旨在研究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新介质对于IS的诊断及对于受损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讨论外泌体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作为缺血性中风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潜在临床应用。进一步探讨针灸对外泌体的影响,外泌体对针灸刺激的应答作用,为阐述针灸治疗IS的机制提供新思路,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野木瓜注射液镇痛作用的药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野木瓜注射液对背根神经节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分析野木瓜注射液阻滞神经传导、产生镇痛作用的药理机制。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膜上,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观察10%、25%和50%的野木瓜注射液对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野木瓜注射液浓度依赖地抑制背根神经节细胞钠通道电流峰值,并影响通道的激活和失活过程。结论野木瓜注射液除影响髓鞘和轴突膜结构外还通过调制初级感觉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影响痛觉信息中枢传入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健脾法择时给药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氧嘧啶(ALX)200mg/kg腹腔注射制作小鼠糖尿病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6am、6pm给予健脾方水煎剂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给药前1d、给药1w、给药2w测定昼夜6个时间点的血糖值,描绘各组昼夜血糖-时间曲线图.对各组动物血糖值的生物时间序列进行宏观分析并比较.结果 正常小鼠昼夜血糖浓度的波动呈明显的峰值与谷值交替,在所检测的24h之内,出现两次峰值(时间分别为10am和10pm)和两次谷值(时间分别为6am和6pm),且昼夜血糖浓度均低于10.0mmol/L.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昼夜节律与正常小鼠相比,其峰值与谷值时间发生移位,出现明显的节律紊乱,其血糖浓度也有两次峰值时间(分别为10am和2am)、两次谷值时间(分别为2pm和6am),且其血糖浓度明显高于10.0mmol/L,但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峰值浓度与谷值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小鼠给药2w后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而给予生理盐水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不同时间给药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昼夜节律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6am给药使血糖的昼夜节律恢复得更为理想.结论 健脾法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而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其作用更加明显;不同时间给药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昼夜节律具有不同的影响,健脾法存在择时给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瑱臻  吴月瑛  邹素华 《新中医》2021,53(3):177-180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对重症脑卒中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症脑卒中便秘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患者入院后,给予脑卒中治疗及护理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便秘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比较2组排便效果、干预前后的便秘相关症状评分、首次排便时的异常情况发生率及心率和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排便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7,P<0.05)。干预前,2组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便困难、排便费时、大便干结、大便残余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心率以及血压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干预重症脑卒中合并便秘患者,可以改善便秘症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脾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氧嘧啶(ALX)200 mg/kg腹腔注射制作小鼠糖尿病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A、B 2组,分别给予健脾方水煎剂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并与正常动物对照,分别于给药前1 d、给药1周、给药2周测定各组昼夜6个时间点的血糖值,描绘各组昼夜血糖-时间曲线图,对各组血糖值的生物时间序列进行宏观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小鼠昼夜血糖浓度的波动呈明显的峰值与谷值交替,在所检测的24 h之内,出现2次峰值(时间分别为10:00和20:00)和2次谷值(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且昼夜血糖浓度均低于10.0 mmol/L。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昼夜节律与正常小鼠相比,其峰值与谷值时间发生移位,出现明显的节律紊乱,其血糖浓度也有2次峰值时间(分别为10:00和14:00),2次谷值时间(分别为14:00和6:00),且其血糖浓度明显高于10.0 mmol/L,但是,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峰值浓度与谷值浓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小鼠经给药2周后血糖水平有一定的下降,而给予生理盐水对糖尿病小鼠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和昼夜节律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健脾法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机制在于调整血糖节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