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强的松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中医以清热凉血为主 ,根据病情分别兼以滋阴养血或补气摄血 ,西医以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达那唑、长春新碱、丙种球蛋白等。对照组单用西药。结果 :治疗组 ,总有效率 94 3%。对照组 ,总有效率 71 4 %。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较好 ,优于单用西药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本病治疗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一般资料全组70例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其中2~3岁15例,5~6岁36例,7~8岁19例,平均5岁;诊断和分型均按1986年杭州会议制定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进行了骨髓检查。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强的松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l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CITP)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医辨证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若出血症状明显者配合强的松40~60mg顿服。结果:32例患者中显效15例(46.9%),良效8例(25%),进步4例(12.5%),无效5例(15.6%),总有效率为84.7%。结论: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强的松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具有起效快、缓解率高、复发率低、维持疗效时间长的特点,同时中药可以对抗强的松的副作用,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ITP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成人多为慢性型,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的凉血补血汤,配合西药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总有效率为100%。提示:凉血补血汤具有补益肝肾,凉血补血散瘀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潘娟  甘欣锦 《中医研究》2011,24(9):62-6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与免疫相关的、与血小板减少有关的出血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慢性ITP(CITP)现代医学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切脾、免疫抑制剂、抗CD20单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36%,而时照组仅为70.00%,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激素配合健脾补肾清热凉血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符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予以强的松,同时加服健脾补肾清热凉血方,1剂/d;对照组25例,予以强的松口服。2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8%,对照组为6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2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激素配合健脾补肾清热凉血方治疗IT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宁血饮干预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宁血饮干预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0例(急性42例,慢性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和宁血饮联合治疗,对照组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皮下紫癜等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远期疗效等。结果:急性ITP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症状改善无显著差异性,但治疗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总有效率、远期疗效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慢性ITP治疗组出血症状改善以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总有效率、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宁血饮干预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好,尤其是慢性ITP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治。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5例患儿列为观察对象。治疗分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加中药(四君子汤与四物汤联合治疗)及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40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4.8%;对照组痊愈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50%。经T检验(P〈0.01),有较显著差异。结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从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离虚、热、瘀三端及辨证论治总结了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从病因病机认识、临证遣方等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对ITP的研究概况、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单方治疗等方面,综述了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进展,并指出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方法及疗效评价的客观化、标准化尚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仙丹升血颗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维血宁颗粒,治疗组给予仙丹升血颗粒,疗程为4周,观察紫斑、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出血、血小板计数等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仙丹升血颗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显效率为84.13%,总有效率为96.83%,对照组的显效率为85.00%,有效率为95.00%,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致中医证候的显效率为71.43%,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5.00%,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间疗效相似。结论:仙丹升血颗粒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美罗华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的方案。方法:选择诊断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人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的同时按照患者的体质采用益气、补肾、健脾、养血的方药配合治疗。治疗后第3个月时比较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2%,对照组有效率72%,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美罗华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配合中药调整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不同证型之间的临床疗效。[方法]三型分别予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滋阴清热、宁络止血;健脾养血、益气摄血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78.5%,血热妄行组有效率89%,阴虚火旺型有效率71%,气不摄血型有效率75%,其中血热妄行组临床疗效最好,阴虚火旺型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归脾汤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归脾汤治疗气不摄血型 ITP,并举一病案加以证实。结果:归脾汤加味对气不摄血型 ITP 整体疗效令人满意,可以显著缓解症状,还可以提高血小板计数。结论:归脾汤治疗气不摄血型 ITP 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并且可以减轻激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血康口服液对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康口服液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的疗效机理。方法:采用12d每2日1次腹腔注射4倍稀释豚鼠抗鼠血小板抗血清5mL/kg,共7次,建立小鼠ITP模型,自造模第一天开始灌胃血康口服液高、低两个剂量组共15d。结果:血康口服液能显著提升ITP小鼠外周血小板数,促进巨核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效应,改善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血康口服液对ITP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