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病由于治疗用药周期长,易造成一些药物积累性损伤,以转氨酶升高、脾胃受损、血小板下降等,临床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会收到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将中风先兆证称为“微风”,这是对现代中风先兆证临床表现的早期认识,也是中风病内风致病从气血的最早论述。宋·方勺的《泊它编》:“风淫未疾,谓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即病之后变证多端。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详细论述,但对中风变证论述极少。笔者认为:变证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中脏腑的病人可为判断预后,推测病势进退、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变证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进一步恶化。所谓“变证”,是病变向逆的方面转化,一般来说,神志的变化是辨别病势顺逆的重要标志,如病初即为中脏腑而神志逐渐清醒,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多由中脏腑向中经络  相似文献   

4.
对小中风—缺血性中风先兆证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缺血性中风症在发病前往往有诱因及先兆证可寻。从264例中风病例的调查分析中,观察到气候骤变、情楮波动、饮食嗜好是发病的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并从34例与中风发病有联系的因素和症候中,经概率法回归分析,提出19项相关因素进行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5.
6.
梅核气变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美和 《新中医》1992,24(2):12-13
咽喉内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而饮食如常,检查无异常发现,称为梅核气。其论治一般多遵仲师经旨:“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但或效或不效,效者是为其常,系肝郁痰结于咽喉之故;不效者乃变证使然,而只知其常,不知其变,复因其变证非险恶重症,常致疏忽,影响疗效。究其变证之因,或个体差异,病邪转化;或病延日久,正气损伤;或失治误治,病情变化。兹不揣浅陋,就梅核气常见变证的论治,结合案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先兆证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春悌  王彩华 《江苏中医》1996,17(10):50-52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的早期信号,是中风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中风病人190例为病组组,非中风病人380例为对照组,计调查发病前24小时、1月、1月以上临床症状133个,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根据中风病人发病前症状出现的时段不同,即1月前至数年的称远期先兆证,1月内的称近期先兆证,24小时内的称前夕先兆证,可供临床防治中风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发病前的一系列症候群,历代医家均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明清以前部分文献,试对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进行归纳探讨。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目的:辨析古今医家对《伤寒论》第38条句首"中风"一词的认识。方法:从历代对《伤寒论》的注解中提取、总结、分析有关大青龙汤证的论述。结果:在病因、虚实、阴阳三个方面,历代医家的认识不同。结论: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常变观的认识并不相同,由于其对脉证的"常""变"的着眼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清开灵治疗中风光兆证5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0,30(10):937-939
《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后变证很少因为汗、吐、下而引发,而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病或多发病,是机体健康失常下自然产生的病或证,所谓汗、吐、下后变证证治,其实就是临床杂病杂证之证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风先兆证各证型分布特点,探讨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中风先兆证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观察各型基础病、人院后的症状、体征、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各证型间的差异.结果 风痰内盛,痰瘀阻络证在各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此型患者眩晕做为首发症状、1h内缓解者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其贯穿于中风先兆证发病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14.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证体现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证作为疾病的主要矛盾而存在,兼证则是与主证相伴而生的疾病的次要矛盾,变证则是主证在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理转归.所以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三者的相互关系,把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执简驭繁、驾驭病情.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感冒变证虽然复杂,但通过详查病因病史,并识别主症、兼症及体质状况,综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脏腑辨证,灵活遣方用药,可获得满意疗效。笔者现将临床常见变证的辨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证的演变规律。方法:对400例72h内入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组合证侯发生频次及风痰证演变过程中证素加减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风痰证患者与NIHSS分值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侯发生的概率是动态演变的,具有规律性,且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风痰证都占有很高的比例。结论:风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风痰阻络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这一结论为临床确立风痰同治的基本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沈秋华  王瑞斌 《中医杂志》2005,46(3):235-237
中医治疗肝病有独特的疗效,由于用药周期长,也易造成一些药物积累性损伤,如不及时采取一些相应防治措施,往往会导致一些变证的发生,现将防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有关误治原文达130条之多,并对误治结果提出了补救措施与治疗方药,意在使人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医临证常与变的内在规律,做到知常达变,处变不惊。本文试对《伤寒论》中的误治原因、误治变证及补救治疗等进行分析,并引用有关病案以证,从而以更好地运用《伤寒论》辨证观于中医临证之中。1太阳表证误下太阳表证误下是《伤寒论》中最常见的误治原因,表证本应当汗,禁用下法。《伤寒论》明确指出:“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44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48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  相似文献   

19.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临床中的问题。疾病是虚虚实实、变化多端的,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甚至会因为误治而使病情变得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各种发展变化,现就《伤寒论》中误治所引起的变证及其论治部分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金元以后五脏中风研究逐渐淡化,至今罕有研究的现象,追溯《千金方》、《太平圣惠方》中的相关内容,剖析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特色。认为,与康宋以前相比,该时期的五脏中风在病证上,逐渐由一般证候向具体病证转化;在治疗上,《千金方》寒温并用,创内风论治之先河;《太平圣惠方》突出各脏中风特点,区分五脏用药,拓展内风治法。指出唐宋时期五脏中风证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今日中医临床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