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反思中药药性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基于生物光子辐射检测的中药药性研究新思路。方法: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从整体上对中药展开研究并测定药性的定量化指标,这完全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思想。结果:生物系统电磁辐射的统计熵可以表征中药的四气,而辐射频谱则可以表征中药的归经,基于生物物质的延迟发光,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可以定量表述中药的四气和归经,实现中药药性的定量化。结论:生物光子辐射检测是一种符合整体观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够表征中药药性的量化指标,为揭示药性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四性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和反思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提出基于生物光子辐射检测的中药四性研究新思路.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药性是药物与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是中药调整机体偏性状态的能力.深入剖析传统中药药性概念和反思目前药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机体电磁辐射能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笔者认为四性就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量子叠加态的度量.目前中药四性研究存在着不足,从生物光子辐射角度来探讨中药四性将会是有意义的探索.通过检测不同药性中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叠加态的能力,为揭示药性的本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金锐  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340-3343
中药药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的反映药物及其作用性质的概念。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从发生学上看,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物本体及药物作用密切相关,并且深受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复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药性的形成具有多源性特征,其早期的确定途径不唯一,其对应的功效作用不唯一;第二,药性的表达具有多样性特征,其表征指标多样,其实际表达的影响因素多样。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应关注这些复杂性特征,注意药性与功效的辩证统一,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寻找共性。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性理论模型化表征方法研究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对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研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目前国内对中药性、味或归经都作了较多的研究,着眼点或拘于单因素(四气、或五味、或归经)研究,或双因素(性-味、味-归经、归经-性)研究,较少将四气、五味、归经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迄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思路及成果在指导中药临床应用或产品开发或进一步深入研究等方面实用价值小。结论:为发挥中药药性研究的指导作用,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共性规律,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中药药性学”,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邹华彬 《中成药》2012,34(4):714-718
目的 建立中药复方多维药性量化指标及对其进行双指标率序列分析实现中药复方的综合功效量化分析.方法 建立了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及升降浮沉量化指标值及中药药性值-剂量定量计算公式.用该方法构建了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的6种中药复方的多维药性量化指标,并用改进的适用于连续变量分析的双指标率序列分析法计算了六种复方的多维药性的共有率及变异率.结果 多维药性量化指标的量值分布模式、共有率和变异率可以定量反映中药复方的主要作用部位及对应的作用强度、综合功效程度.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中药复方多维药性量化指标系统及双指标率序列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某些种类的中药复方的药性及功效作用细节,实现“药证对应”基本原理的初步定量表示及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中药药性是中药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指各类中药自身所具备的作用及性质~([1])。中药药性涉及内容较多,包括毒副作用、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2])。而中药经由炮制,能对毒副作用进行控制,对药性进行缓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为中药药性理论纲领部分,功能主治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有关性质及临床应用后的反应,归纳总结并又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类似于现代药理学的范围。1研究意义中药药性…  相似文献   

11.
孙婧  张燕玲  顾浩  王耘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6):3327-3330
药性是中药的特定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原则,该文以性味归经共同组成的药性组合表征中药药性,多个药性组合再构成药性组合模式,把中药及药性组合模式按功效划分,将各功效作为概念进行归纳逻辑编程,得出针对不同功效的药性组合配伍规律,通过实体语法系统构建药性组合配伍理论模型,实现由药性组合配伍向功效的自动推理过程,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合理性及局限性,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及药性与功效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医外治癌痛常用中药的药性,探讨用药趋势.检索1980年1月~2011年12月年在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常用中药和药性的频次和频率.结果表明:中药外治癌痛的药物主要为活血化瘀和解毒止痛药,药性多温,味多辛,主要归肝经,大多无毒.癌痛外治应考虑行气活血化瘀、解毒止痛的治疗方法,注意辛味药辛香走窜的药理作用,要酌情选用归肝经的药物,并注意中药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金锐  赵茜  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0):4060-4064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组首次提出药性构成“三要素”理论,采用文献学、化学、药理学、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得出“药性是以化学成分为始动因素的,在特定机体状态上发生的复杂、多层次正/负生物效应的综合表达”的研究结论。该文从药性与化学成分要素的关联关系、药性与机体状态要素的关联关系、药性与生物效应要素的关联关系、药性构成“三要素”的整合研究4个方面,系统展示数理分析的研究内容,并提出展望,为中药药性的数学研究和数理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机体TRP寒热感受环节挖掘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峰  姜廷良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501-2504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中药的四性理论又处于核心和主导位置,是中药性质和作用完整表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文结合自身的研究体会,在对TRP通道蛋白与机体寒热感受和温度调节相关性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从现代生物学的最新发现———机体寒热感受环节诠释寒热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应是中药四气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顾浩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0-2403
目的:药性是中药的基本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组方配伍的核心理论依据。该文通过药性组合探讨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目的在于将药性配伍规律引入到复方药的设计与优化过程,发挥药性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以代表性归经"肺经"为例,收集整理2010年版药典中归肺经中药药性组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上述中药的全部药理研究文献,并参考《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对其药理信息进行补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不同性味的归肺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平甘肺能降血糖、抗缺氧、免疫促进;平苦肺能够抗菌、降血压、抗氧化;温甘肺能够镇咳、抗菌;温苦肺能祛痰、抗炎等。同时,归肺经中药也具有相似的药理特征,例如抗菌、抗炎,与肺为门户易感外邪的特点相一致。结论:该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味归肺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连通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为建立符合中医药思想的中药药性组方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与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方剂治疗小儿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计算机检索CNKI中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的文献并将其作为数据源,通过筛选后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对核心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用药模式和新处方等进行总结研究。对最终筛选出的408首方剂、涉及的218味中药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甘草、杏仁、黄芩、麻黄、桔梗、半夏、桑白皮、陈皮、茯苓、金银花等,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以寒居多,归经主入肺、胃、脾三经,并得到了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小儿肺炎新处方6个。客观呈现了目前中医辨治小儿肺炎以治痰、热为主,治肺为关键,兼顾脾胃;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解表散寒,止咳化痰为主要治法。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共识基本吻合,可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