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思密达口服,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颗粒。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疾病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及疾病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颗粒能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就诊的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组,对照组予三伏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予联合三伏穴位敷贴+针灸治疗。比较两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病情和缩短疗程,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对病情的改善发挥良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220-2222
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中医证型中的脾虚湿盛证也是常见证型之一。以中医理论和现代脑肠轴研究为基础,从脑肠轴、脑肠肽认识传统中医的脾虚湿盛证肠易激综合征,提出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自拟中药调肝补脾方,每日1剂,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1g,每天3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调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术芍药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白术芍药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术芍药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晓周 《河南中医》2022,42(3):423-427
目的:观察肠宁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奥替溴铵片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宁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 s...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思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 ,祖国医学虽无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 ,但可将其归于“腹痛”“腹泻”“便秘”等疾病进行治疗及研究。近年来 ,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仍存在无统一的疗效及证型标准等问题。故从心主神志、中医证型、生存质量量表与肠易激综合征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匹维溴铵片比较,探讨四神丸联合督灸对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四神丸联合督灸治疗)44例和对照组(匹维溴铵片治疗)46例,对比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随访2个月后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和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分析80例患者的证候特征,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有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经治疗,实验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对其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遵循随机原则将59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本研究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的改善来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治疗后,温针灸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及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温针灸治疗组改善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温针灸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1%,其中痊愈率为20.7%;而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2.1%,痊愈率为14.3%。结论:温针灸能有效的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各项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规律。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通过筛选,选择其中的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共录入171例病例,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最多,脾胃虚弱型次之。临床表现以腹痛、食欲减退、腹胀等脾胃症状为主,共出现344次,占总症状的79.3%,以烦躁易急等精神症状为次,舌质以红为最多,苔以薄苔或以白苔为主。结论:肠易激综合合征的发生以肝失疏泄为标,脾土不足为本,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消化慢性胃炎患者480例。进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研究45例,确诊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表现为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每组症候患者数均为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对三组进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胃泌素(Gas)检测以及CD4和CD8的检测。[结果]脾虚痰湿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较.胃黏膜胃泌素Gas含量呈上升趋势。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较.脾虚痰湿证组CGRP含量和脾胃湿热证组胃黏膜Gas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脾虚痰湿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每个视野内的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增大,脾虚痰湿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相比较.每个视野内的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没有明显差异,每个视野内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三组证候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T淋巴细胞免疫、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在慢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证候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现状.方法 检索1989~2013年间与中医证型相关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文献,对涉及的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规范名称后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中医文献119篇,涉及中医证型82种,出现总频次460次;进行名称规范后,中医证型减至44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寒热错杂证等8种,出现总频次383次,共占比83.26%.结论 现有中医文献涉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混乱繁多,经规范名称后统计发现肝胃不和证等上述8种中医证型主要地代表了其目前证型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痰湿质患者脏腑辨证的分型,进一步探讨其与相关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OPD稳定期痰湿质患者186例,基于模糊数学中的"择近原则"识别其脏腑证型并确定主要病位后,进一步统计与相关检测指标[呼吸困难指数(mMRC)、肺功能、BMI、吸烟指数、急性发作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18.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证型繁杂,尚需统一规范。因此,厘清与湿热证候有关的重大或慢性疾病,建立规范化辨证标准,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慢性胃炎的现代文献,探索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定检索策略,将符合标准的合格文献纳入,建立文献数据库,提取相关的证候要素,同时规范证名,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为脾气虚弱、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脾、肝和胃;病性以湿、热、痰、气虚、阴虚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的辨证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证候名称目前缺乏规范,成为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的瓶颈,“证候要素”的引入很有必要且为实现中医辨证的量化、客观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