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70例遗留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及其他严重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进行临床治疗观察,观察组采用电针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行电针技术进行治疗,以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两组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分别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肢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对照组30例采用理疗按摩.观察2组临床表现并采用Fugl-Meyer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程度较对照组小,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药物+神经促通术)54 例,常规组(单纯药物)49 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5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平衡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DL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药物+神经促通术)54 例,常规组(单纯药物)49 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5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平衡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DL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步速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治疗C组,每组15例。对照组先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给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A组:先头穴电针,再常规康复治疗,最后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B组: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最后给予头穴电针,治疗C组: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给予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同步治疗,临床观察4周。评定治疗前后患者Berg评分、步行速度(步速)、步行频率(步频)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各组观察指标均比治疗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A组、治疗B组和治疗C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C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的提高比治疗A组、治疗B组的提高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A组与治疗B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电针配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用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理疗按摩.观察其临床表现、采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康复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肢的关节活动范围、活动程度改善,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 早期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李新宇  徐磊 《中医康复》2024,1(6):40-44
目的:研究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患者膝关节控制及下肢运动功能。两组患者通过测量膝关节伸展角度判断治疗有效率,以及采用FMA-L评分量表、BBS评分量表和计算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步长结果来评价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在膝过伸角度、FMA-L评分、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和平均步长评估指标中分数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可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进行痉挛评定;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步态分析参数(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建明  王庆波  史丙俊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066-1066,1089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8例临床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康复组另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案。结果两组患者采用Holden功能步行分类进行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训练后组间比较,康复组总有效率74.07%,高于对照组之62.96%。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及促通技术(FT)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ES+FT组、FT组和空白组各45例,FES+F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功能性电刺激和促通技术,F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促通技术,空白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1 d及随访阶段(中风后60 d和90 d)分别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修正RANKIN标准(mRS)、中风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定ACI患者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FES+FT组和FT组、空白组治疗后MBI、NIHSS、mRS、SS-QOL及FM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但FES+FT组各项评分较FT组和空白组改善更显著(P均<0.01)。结论早期运用FES和FT康复技术可明显改善ACI患者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技术针刺治疗,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比较,用x2检验,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刘晨  张京兰  王非 《陕西中医》2022,43(6):793-796
目的:探析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30例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5例)、观察组(115例)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分别评估治疗前后躯干控制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及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TCT评分、FMA评分、MoCA评分、M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CT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及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认知、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下肢功能及脑血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IS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火针辅以腧穴埋线对中风上肢痉挛患者痉挛程度(MAS)和上肢运动功能(FMA)的影响.[方法]文章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五病房住院的中风上肢痉挛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火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火针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颅脑CT定位,在对应于缺血性中风病灶的头皮区实施电针治疗,并对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疗效、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定位电头针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和CSI评分、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张虎  张大尉  王新伟 《河北中医》2011,33(9):1349-1350,1374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107例急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在急性期采用常规处理的同时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易化技术疗法.2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以简式Fugl - Meyer(FMA)评测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体针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每次均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Holden分级、SSQ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