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代谢障碍所致慢性全身性骨病。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微生态系统。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系统可有效地调控骨代谢。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故而人体骨的疾病发生与中医“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在本文中,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成果“肠道微生态”,论述中医肾经肠道微生态系统调节骨代谢,防治骨质疏松症,最终论述中医学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2.
总结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肾主骨生髓"理论的内涵,"肾主骨生髓"是中医肾脏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医学对"肾主骨生髓"的认识多从人体激素调控水平阐释。探讨"肾主骨生髓"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的关系,指出SOP属于中医学"骨痿"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肾脏的关系较为密切,肾虚骨衰髓减是SOP发病的根本病机。在治疗方面古代和现代医家多采用补肾强骨、填精益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腰痛”“骨痹”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肾精不足、骨髓失养,进而导致周身骨节疼痛、身长缩短,甚至骨折。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伴运动能力下降、机体痿弱无力,从“肾主骨”“脾主肌肉”“脾肾相关”理论入手,提出补益脾肾、活血通络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大量的临床工作及研究发现,从脾肾论治骨质疏松症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类疾病,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因"肾主骨",故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肾虚。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可以生髓强骨,肾精亏虚则骨无以充,使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发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骨的生成,发育,强弱,盛衰均与肾有密切关系。众多研究表明补肾法能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成骨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是多能细胞,通过诱导可分化成为骨、软骨、脂肪、肌腱,这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完善地阐释补肾法的理论依据,对防治骨质疏松症,骨坏死,骨缺损等也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被认为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治疗骨质疏松无论中药或者西药,目的都是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促进骨细胞生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治疗方案多样化。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肝与筋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范畴,肾与骨关系密切,针对老年性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从"肝主筋、肾主骨"的生理特点出发,探讨"疏肝补肾"法在治疗该病中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新颖、广阔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痹"、"肾虚腰痛"、"骨痿"等范畴,针对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多从"肾主骨"理论入手,本文从"脏腑病机"理论出发,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除与肾密切相关外,常涉及脾、肝、肺、胆等脏腑,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以补肾为主,常需兼顾其它脏腑,更好的诠释中医整体观,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补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体自然衰老过程,骨质疏松的发生几乎无人能够幸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机体自然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体现,包括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骨质疏松症).中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关系密切.肾中精气盛衰决定了机体自然衰老过程的快慢.根据中医学肾中精气宜充不宜亏,以及"肾主骨"的理论,补肾法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补肾健脾活血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强度减弱为特征.中医学属"骨痿"、"骨痹"、"腰背痛"等范畴.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中医学根据"肾主骨生髓"的理论,采用补肾壮骨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但近年来研究认为肾虚、脾虚及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病机,应用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其立法依据、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人类最为常见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其发病率己经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中医上并没有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其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与中医所说的骨痿等颇为相似,属中医的痿证范畴[1],许多中医文献中有"骨枯"、"骨痿"、"骨极""骨痹"等类似骨质疏松症的记载。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脏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因此从中医角度讲,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肾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防治骨质疏松症也应以养肾、补肾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对胃癌裸鼠肝脏和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方法在40只裸小鼠中随机选取30只腋下接种人胃癌SGC一7901细胞株,将成瘤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脾对照组和补脾抗癌组,每组10只,剩余10只未种瘤裸鼠设为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0.9%NaCl溶液灌胃,补脾对照组予益气健脾中药灌胃,补脾抗癌组予益气健脾合抗癌中药灌胃。各组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14天,观察动物的肝肾组织大体情况并称重,计算脏器系数,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和肾脏PKC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瘤鼠肝系数、。肾系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脾对照组和补脾抗癌组肝系数、肾系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模型组肝脏和肾脏PKC活性较空白组明显升高,补脾对照组和补脾抗癌组裸鼠肝脏和肾脏中PKC活性较模型组均下降(P〈0.01),其中补脾抗癌组较补脾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胃癌瘤鼠存在脾虚症状,益气健脾和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对胃癌裸鼠体质量、肝重、肾重、肝系数、肾系数,以及肝脏和肾脏中PKC活性均具有调节作用,且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对PKC的调节作用优于益气健脾中药。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肾病内涵及外延出发,促进中医肾病发展与进步,需要立足中医传统,并深入挖掘中医肾病诊疗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也要积极将各种中西医肾病理论与实践结合,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互为补充和促进,达到更好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学肾的概念与内涵存在很大不同,从解剖、病、证、生理功能等方面对肾在中、西医学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从而提出:中医的"肾",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外延和内涵,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是肾系病深入规范化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肾病的效果,与单纯中药及单纯西药的效果。方法:对150例肾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50例,治疗6个月后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中药组总有效率80%,西药组总有效率58%,治疗组和中药组比(P<0.05),治疗组和西药组比(P<0.01)。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是治疗肾病的理想方法,疗效显著,治愈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的提高,中医药对治疗慢性肾脏病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经方验方、单味中药研究(黄芪、大黄、雷公藤)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汇总了各医家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以期增进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随着近年来CKD发病率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恢复疾病造成的肾脏功能损伤成为了热点研究方向。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西药疗效仍不理想,中医药现已普遍应用于CKD的治疗,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对近年针对中医药治疗CKD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通过运用中药改善CKD伴随的氧化应激反应,缓解肾脏损伤与其引发的代谢紊乱造成的炎症反应,抑制肾脏纤维化及减轻足细胞损伤的角度阐述中医药对CKD的治疗作用,为中医药治疗CKD的临床应用及对CKD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院中运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显示该方法是有效稳妥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干预骨关节炎的机理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补肾中药单方与复方防治骨关节炎病因病理、治疗原则、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补肾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疗效明确。结论:中医药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抑制胃癌血管新生已成为胃癌防治的研究热点。中医药对胃癌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诸多文献阐述了中药通过多种调控因子来实现对胃癌肿瘤血管的抑制作用,文章就不同血管生成调控因子进行分类,对近几年来中药防治胃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分析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归纳现代医学及中医学治疗该病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发展趋势。结果:分型论治、辨证论治、补肾助阳中药的应用,在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中医药对更年期综合征具有综合疗效及安全性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