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黏膜Cyclin D1、CDK4、PCNA、p16的表达。方法对21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分为肝胃郁热组82例、脾胃虚弱组68例、气郁痰阻组60例。另设50例内镜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均行胃镜检查及食管黏膜病理活检,对患者的内镜分级及食管黏膜病理学改变进行评估;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食管黏膜组织CDK4、Cyclin D1、p16、PCNA的表达。结果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黏膜内镜及病理积分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证。肝胃郁热组食管黏膜Cyclin D1、CDK4的表达最高,气郁痰阻组食管黏膜p16的表达最高。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黏膜内镜及病理积分存在明显差异,Cyclin D1、CDK4、PCNA、p16的表达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根据患者内镜下食管及胃黏膜的不同表现,结合舌脉特征,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脾胃虚弱证3型,探讨不同证型的用药经验和规律。以期宏观、微观辨证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检查技术有机结合,使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黏膜在胃镜下的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性。方法:对151例符合观察条件RE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组,并对其食管黏膜根据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结果:151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不和占35.10%(53/151,95%CI=27.49%~42.71%),肝胃郁热占40.40%(61/151,95%CI=32.57%~48.22%),痰瘀交阻占11.26%(17/151,95%CI=6.22%~16.30%),脾胃虚弱占13.25%(20/151,95%CI=7.84%~18.65%);其中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分别与痰瘀交阻及脾胃虚弱进行比较(95%CI不重叠,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51例RE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分级比较(χ2=18.552 0,f=3,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的胃镜分级低于脾胃虚弱组(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存在差异;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分级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554例,中医辨证分为4型,每个中医证型分为NERD和RE 2组。采用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测压系统,对不同中医证型的NERD和RE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结果肝胃不和证RE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低于NERD组;肝胃郁热证RE组食管运动波幅平均值低于NERD组,同步收缩百分比、快速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气郁痰阻证RE组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高于NERD组;中虚气逆证RE组无效吞咽百分比、同步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ERD相比,RE患者肝胃不和证食管括约肌功能下降更明显,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食管体部廓清能力下降更明显。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各证型神经症状评分的差异,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症状评分,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肝胃郁热、肝胃不和与痰气郁阻证的神经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各型。结论:精神心理因素与GERD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胃食管反流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袁红霞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治学严谨,尤擅运用经方,灵活加减,袁红霞教授在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过程中,以食管康加减治疗各类型反流性食管炎收效颇丰,形成了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特色经验,本文将从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胃阴不足四个证型分别介绍袁红霞教授临证用药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其他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属肝胃郁热证39例(67.24%),胆热犯胃证4例(6.90%),气郁痰阻证9例(15.52%),中虚气逆证6例(10.34%)。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前后胸痛症状积分及其他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胸痛症状改善显效率是96.55%,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是87.93%。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次为气郁痰阻证;其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分级无明显关系;疏肝和胃方能有效改善本病的胸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5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别行内镜检查、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结果:肝胃郁热型占69.47%,该型以酸反流、混合反流为主,其酸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胆红素大于或小于0.14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实证内镜下的炎症程度重于虚证,虚证较少出现病理性反流。结论: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型为主,该型与酸反流、混合反流密切相关,推测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可能与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导致的酸反流及混合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以研究本病的证治规律。方法:观察69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同时检测其胃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对中医证候与功能检测指标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病早期以实证居多,而虚证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提示中后期以虚证分布较多;实证组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Th)与主频率(DF)、餐前主功率(DP)与餐后DF有较强的正相关;而餐前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B)与餐前Th、餐前DF与餐前B、餐后B与餐后Th呈负相关;虚证组胃排空率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虚证患者存在胃排空率下降,随着消化期餐前胃动过速波节律百分比(T)的增加而下降;餐后DP与餐前DP呈正相关。结论:研究表明中医证候有其独特的客观依据,各慢性胃炎的疾病变化规律相比有其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的关系,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物质基础,寻求不同中医证型指标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3个证型组: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每组20例;另设一个健康对照组20例。记录3个证型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各组GAS、MTL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证型组比较,慢性胃炎脾胃虚弱组的血清GAS、MT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脾胃湿热组的血清GAS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胃不和组的血清MTL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胃炎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AS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胃炎不同证型的GAS、MTL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较客观地反映慢性胃炎不同型的病理变化,有可能成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窄带成像内镜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运用中医辨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的可行性。方法:对81例LA-B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窄带成像内镜下对其食管上皮微血管进行分级,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非参数检验得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上皮微血分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辨证用于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健脾活萎方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活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胃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口服健脾活萎方,每日1剂,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餐后半小时服用,3个月为1疗程。采用中医症状积分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脾胃症状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观察随访患者胃镜及病理检查以观察胃组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患者胃症状积分及SF-36生活质量各维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在改善胃脘灼热症状方面,健脾活萎方组较胃复春组疗效更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生理功能(PF)、躯体角色(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RE)、心理健康(MH)、生理健康总评(PCS)、心理健康总评(MCS)十个维度改善方面,健脾活萎方组较胃复春组疗效更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黏膜病理随访显示:健脾活萎方可有效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及转归,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复春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健脾活萎方可明显改善脾虚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相关症状,其中在改善患者胃脘灼热症状方面,较胃复春更加显著;(2)SF-36生活量表各维度变化情况表明健脾活萎方可显著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胃镜下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局部表现与传统中医辨证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16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传统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通过电子胃镜下观察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色、胃壁蠕动等镜下局部表现分析与中医传统辨证的关系.结果:不同证型胃镜下局部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  相似文献   

19.
肢端性白癜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肢端性白癜风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统计分析86例肢端性白癜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病程、分期、不同年龄患者的关系。结果:肢端性白癜风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虚弱型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肝郁气滞型患者比例逐渐增高;风湿蕴热型和脾胃虚弱型在病程≤1年的患者中占的比例较高,其中风湿蕴热型病程≤1年和>1年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病程≤5年和>5年统计,不确定型的比例逐渐下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展期白癜风风湿蕴热型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儿童白癜风患者(≤14岁)脾胃虚弱型比例显著高于成人(P<0.05)。结论:肢端性白癜风中医证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