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密闭式吸痰在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3):1239-124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血氧、血流动力学以及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入住ICU需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分析受试者病原体微生物的流行病特征及院内交叉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在吸痰后2min后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心率、收缩压明显升高;实验组在吸痰2min后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明显变化。两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碳酸不动杆菌、粘黄杆菌、白色念珠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粪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结论密闭式吸痰可有效预防低氧血症,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的关键措施.开放式吸痰由于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不能够维持有效通气和氧合,增加了交叉感染机会.近年来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提高了吸痰效率,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其优越性已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  王颖  钟秀玲 《现代护理》2006,12(20):1878-1879
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的关键措施。开放式吸痰由于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不能够维持有效通气和氧合,增加了交叉感染机会。近年来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提高了吸痰效率,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其优越性已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密闭式吸痰管由保护套、高质量硅胶管、吸痰管头端注水孔、尾端控制钮组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应用于临床。设计者的初衷是预防带有细菌的飞沫向空中散播,但随着机械通气治疗技术的提高,发现密闭式吸痰具有保持机械通气治疗条件相对稳定的优点。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吸痰前后患者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Vt)、呼吸道峰压(Ppeak)的变化,痰液喷溅情况、每天吸痰耗材费用及每次吸痰操作时间等。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吸痰后HR、SpO2、MAP、Vt、Ppeak与吸痰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吸痰后SpO2显著低于吸痰前,HR、MAP、Vt、Ppeak显著高于吸痰前(P<0.05);实验组痰液喷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每天吸痰耗材费用及每次吸痰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能有效减少肺容量的下降,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能降低吸痰耗材费用,缩短吸痰操作时间,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ICU住院的需要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用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后,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管进行吸痰,而观察组则采用密闭式吸痰器进行吸痰,比较两种方法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密闭式吸痰法在降低VAP发生率、维持血氧饱和度、简化操作程序等方面均优于开放式性吸痰法。结论:这些结果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吸痰方式及预防与控制肺部感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颖 《全科护理》2013,11(13):1170-117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方法]对159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机械通气患儿采用密闭式吸痰(CES),观察并记录吸痰前后患儿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a02)、耐受程度的变化。[结果]与开放式吸痰(OES)比较,使用CES前后患儿心率、SaOz的波动影响较小,更耐受吸痰。[结论]cEs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患儿。  相似文献   

8.
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吸痰对于机械通气患者保持气道通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吸痰可能会导致下列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如何选择适宜的吸痰方法,减轻吸痰时的并发症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密闭式吸痰于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使用,20世纪末引入我国并在重症监护室率先使用,与此同时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单纯开放式吸痰方法(注:对照组为方法未改进前的资料).观察组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高氧即吸痰前先给予100%氧供1 min并贯穿整个吸痰过程至吸痰后1 min.半密闭式即一次性吸痰管头端与T型套口分别接气管插管(或气切导管)及呼吸机管路,类似三通式吸痰.结果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病人吸痰前后HR、SpO2变化的比较.经t检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两组患者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YAP)发生率方面比较.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能有效地预防,避免因吸痰引起患者HR、SpO2的变化.可以降低VAP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35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并比较吸痰前后患儿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前后患儿SpO2、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能有效清理气道分泌物,且对患儿生理指标的影响小,能降低耗材和费用,省时,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密闭式吸痰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吸痰前后在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在ICU需行机械通气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监测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气道黏膜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1 min SpO2、心率、血压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5 min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pO2明显升高,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P0.01)。实验组吸痰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有明显下降,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气道黏膜损伤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能降低患者由吸痰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血氧水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2.
选择我科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密闭式吸痰组)30例和对照组(开放式吸痰组)3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2min HR、SPO2及吸痰时间(t)的变化。采用密闭式吸痰组患者前后的SPO2、HR值无显著变化,无痰液外喷,吸痰时间更短(≤2min),常规对照组吸痰后SPO2降低、HR增快、吸痰时间更长(>2min),明显有痰液外喷。密闭式吸痰管对结核性脑膜炎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HR、SPO2值无显著变化,吸痰时间更短,无痰液外喷现象,可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法对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危重症患者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92例使用PEEP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开放式吸痰法(OS)和密闭式吸痰法(CS),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和PICCO机参数监测2组患者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1min、5min、15min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吸痰后即刻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均下降,OS组直到吸痰后15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而有创收缩压、有创平均动脉压均升高,吸痰后15minOS组仍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CS组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无差异(p>0.05);而有创舒张压(DBP)与吸痰前比较2组均无差异(p>0.05).OS组在吸痰后肺静态顺应性、心脏指数均降低,持续到吸痰后15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气道峰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均升高,持续到吸痰后15min仍显著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CS组在吸痰后持续到吸痰后15min与吸痰前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过程中可以保持持续通气,维持PEEP,避免或减少肺泡萎陷,维持吸痰前后呼吸循环的相对稳定性,是使用正压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与一次性吸痰管在单纯气管切开不使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神经外科监护病房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对两种方法的痰培养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同阶段痰培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管在单纯气管切开患者中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交叉感染,减轻护士工作量,操作方便、及时、省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密闭式吸痰(CS)方法,从CS对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院内感染、肺容量、脑血流方面综述了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胡晓静  张玉侠  陈超 《护理研究》2010,24(7):1789-1790
介绍了密闭式吸痰(CS)方法,从CS对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院内感染、肺容量、脑血流方面综述了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应用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肺部感染情况及发生时间等。结果:两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值变化、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安全性强,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19.
应秋平  王印月  王丽君 《临床医学》2005,25(4):F003-F003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我院ICU于2000年10月对人工气道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并进行观察研究,其结果比一次性可控式吸痰管优越,并且特别适合于机械通气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洪楚云  苏真娇  王蔚  赵灵 《全科护理》2014,(13):1158-1159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的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放式吸痰(即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0.5 cm ~1.0 cm 后吸引),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的变化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后引起呼吸循环变化幅度及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层吸痰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吸痰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