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继发性导管异位与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2013年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记录及临床资料共5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继发性异位及DVT发生情况。结果 510患者中,发现继发性异位21例,占4.12%;发生上肢DVT21例,占4.12%,其中,继发性导管异位者9例,占42.86%。结论肿瘤患者实施PICC后发生继发性异位易导致上肢DVT的发生,临床上要加强PICC置管后的观察与维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90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术肢静脉炎的情况及引起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与护理。方法通过对290例PICC置管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静脉炎的分析,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护理防范措施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PICC置管后患者术肢静脉炎发生。结论重视PICC置管患者导管的防范和护理,不仅可以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也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应用PICC导管化疗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79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进针角度、置管后1h行握拳松拳动作、督促患者依从性。结果:实验组发生静脉炎率为2.1%,对照组静脉炎率为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前认真评估进针角度和置管后进行正确的导管维护能降低感染率,PICC导管所致的静脉炎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肿瘤患者实施PICC置管中防治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将预见性护理措施运用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对照组35例肿瘤患者置管后采用PICC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PICC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堵塞、血源性感染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显著减少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防治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10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PICC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发生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出血、皮肤过敏样改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韦立梅 《当代护士》2016,(5):174-175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12月期间64例PICC置管患者按PDCA循环应用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持续性质量管理,对比分析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血栓发生率较常规护理方法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使肿瘤科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率发生显著下降,护士加强了责任心,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减少了额外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110-3111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2月来本院就诊,并均经相关检查(CT或MRI)、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晚期癌症的住院患者80例;采取不同静脉行PICC置管穿刺,观察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中发生并发症共26例,其中包含两种或以上者15例,主要并发症有: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穿刺部位渗血、局部皮肤过敏、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PICC管道的植入能提高晚期癌症患者依从性,可减少反复多次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创伤,而且,通过对置管后常见并发症进行护理及预防措施,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率,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软聚硅硐保湿敷料用于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软聚硅硐保湿敷料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PICC置管后按PICC护理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并选择软聚硅硐保湿敷料覆盖于穿刺点上方3cm,覆盖7d;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后导管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共有6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聚硅硐保湿敷料能有效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4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79例早产儿PICC置管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从2015年起,对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使用的有效性。结果:统计201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82例早产儿PICC置管资料,发现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结论:根据早产儿特点,规范PICC操作和护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宾浩斯遗忘理论在癌症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携管患者出院随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PICC出院后并到门诊维护的癌症患者127例,设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PICC出院后并到门诊维护的癌症患者135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前行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出院随访,并运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对患者进行导管维护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直到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炎、导管堵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延期换药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癌症PICC携管患者出院随访中,运用艾宾浩斯遗忘理论对患者进行导管维护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置管后维护依从性,从而降低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血病病人接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因素Logistic分析及应用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接受PICC置管的白血病病人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应用风险管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穿刺血管的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和凝血功能、穿刺次数、护士健康教育效果和病人是否长时间压迫是PICC置管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研究组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4.910,P=0.027)。[结论]接受PICC置管的白血病病人出现DVT的危险因素有止血药物的使用和穿刺血管的选择。应用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病人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30例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在卧床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卧床患者使用PICC置管的方法,包括置管前评估、宣教,置管时使用的材料,选取的体位,置管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结果 30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28例,一次送管成功20例,8例发生送管困难,2例发生导管异位。置管后穿刺点出血1例,意外发生导管滑脱1例,发生静脉血栓1例。发生穿刺点处红肿2例。无一例发生导管堵塞。结论 PICC置管减少了卧床患者在静脉输液时需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士工作强度。置管前充分的评估,放置PICC导管时和维护PICC导管中,护理熟练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置管成功和预防并发症的保证。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对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阮燕萍  余元明  俞洋  朱逸 《护理与康复》2014,13(12):1119-1121+1125
目的分析PICC置管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3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患者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伴发疾病种类、体质指数、住院期间主要治疗、PICC置管部位、置管静脉、导管类型、带管住院次数、均次住院留置时间、总留置时间等因素,分析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类型(BD PICC导管)、患者居住地(非城镇)是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均次住院留置时间(14d)是保护因素。结论导管类型、均次住院留置时间、患者居住地是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合理选择导管类型,规范进行导管维护,加强出院带管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和控制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防控措施。方法将2010年2月22日—2011年2月23日265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随后12个月在相同病区的261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作为实验组。针对对照组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实验组改进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①置管前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的宣传教育;②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③重视居家护理。结果实验组PICC置管后血流感染率(0.38%)、千导管日血流感染率(0.045‰)、静脉炎发生率(1.53%)较对照组血流感染率(2.64%)、千导管日血流感染率(0.378‰)、静脉炎发生率(4.91%)均降低。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能防控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PICC常见并发症产生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找到防治措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方法 采取病历回顾分析的方法,选取肿瘤科2009-02-2010-07采用PICC置管治疗的161例,对置管后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采取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61例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13例,其中拔管1例,导管脱出1例,其余经处理均好转.结论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根据发生原因及时处理,一般均可解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以探讨防治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科住院的254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中并发静脉血栓9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254例肿瘤患者中,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率是3.5%(9/254)例;9例并发静脉血栓中,肺癌5例,乳腺癌2例,食管癌、胃癌各1例;9例中7例拔除PICC管,2例予抗凝、祛聚、降纤等治疗后好转,无需拔除PICC管。结论: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可能与其高凝状态、化疗药物、置管等因素有关;早期预见性的评估和判断静脉血栓的发生,预防性使用抗凝、祛聚药物及正确的护理等综合措施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9月583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非正常拔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583例患者中发生非正常拔管63例,占置管总例数的10.8%;分析原因依次为:导管感染、导管异位、导管脱出、破损与断裂、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及放弃治疗.结论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是导致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及时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是降低非正常拔管发生率的重要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对肿瘤患者实施PICC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观察组107例肿瘤患者实施PICC综合干预措施:将护理再教育作为科室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在置管后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带导丝行X线辅助导管定位,最大化消毒屏障管理等;对照组129例肿瘤患者采取PICC常规干预方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异常情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PICC置管后异常情况6个指标总发生率分别为40.3%和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5,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实施PICC综合性干预措施能显著减少肿瘤患者置管后异常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观察技巧对18例PICC置管后化疗患者进行导管的长度、通畅性、固定性、感染表现方面、静脉血栓表现及空气栓塞表现方面的观察。结果:早期发现2例穿刺口局部炎症反应,1例肢体活动受限。结论:观察技巧可早期发现与预防PICC置管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为临床提供导管护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分析10例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后导管回血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发生回血与患者胸腔内压力增高、导管破裂、肌肉收缩舒张、导管瓣膜失去功能、导管维护不当等有关。护理对策为避免影响胸腔内压力增加的因素,防止导管受损,置管前检查导管瓣膜功能,正确进行导管维护,置管后避免重体力劳动,加强患者健康宣教。10例导管回血经处理后均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