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u J  Li N  Yuan JH  Zhao Z  Shen HR  Mei L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658-660
目的探讨包涵体肌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例包涵体肌炎患者的临床、骨骼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病理特点。结果骨骼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病理特点:肌周膜、肌内膜、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大小不等,散在变性、坏死和再生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内可见边缘空泡,空泡周边淀粉样物质沉积,可伴破碎红纤维、肌纤维类型或分布异常。电镜:肌原纤维结构紊乱,Z线排列不整或消失,肌浆包涵体内可见大量髓磷脂小体和吞噬空泡聚集,周边可见脂滴、糖原颗粒。结论包涵体肌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困难,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13例老年和老年前期患者符合1979年Bird的风湿性多肌痛诊断标准,发病年龄49~78岁,平均60.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的四肢近端骨骼肌对称性持续性疼痛。其中5例伴37℃~38℃的低热,1例有轻微贫血,未发现颞浅动脉炎的改变。13例血沉均增快,其中10例血沉大于50mm/1h,8例C反应蛋白升高,1例正常,4例未查;9例行肌酶检查,其中2例轻度升高;7例行肌电图检查,2例可见肌源性损害,5例正常。对患者的肱二头肌进行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3例患者均有Ⅱ型肌纤维的萎缩,8例肌纤维氧化酶活性出现虫蚀样改变,8例出现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3例可见个别不典型破碎样红肌纤维,2例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患者经过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血沉及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结论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出现对称性骨骼肌疼痛和血沉加快,多数患者存在C反应蛋白升高,而贫血和颞浅动脉炎发生率不高。骨骼肌常见病理改变为Ⅱ型肌纤维萎缩和虫蚀样氧化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和部分患者出现破碎样红肌纤维提示此病常伴随能量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40只,对照组10只。兔骨骼肌制备肌匀浆。模型组用肌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完全乳化后皮下免疫注射1ml.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肌匀浆,每周免疫1次,连续免疫5次。前2周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1ml。分别于免疫注射后各周取大鼠的骨骼肌组织,观察其肌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改变,同时检测血清肌酶水平,并与人类炎性肌病比较。结果模型组肌酶升高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别。病理改变以骨骼肌多发性炎症为特点:横纹肌呈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坏死,横纹消失;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粗细不等、染色不一。病理分级以2a级为主。单个核细胞浸润以CD8^+T细胞为主.主要定位于肌内膜。骨骼肌细胞膜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加。结论用异种动物骨骼肌匀浆免疫大鼠可诱导出炎性肌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炎性肌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患者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选择8例患者采取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肌炎抗体谱并进行肌肉活检,肌肉标本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第一抗体为鼠抗人CD8、CD20、CD68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单克隆抗体标记肌纤维膜,CD31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8例患者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均为强阳性,其中3例伴随Ro-52抗体阳性.8例患者骨骼肌出现肌纤维坏死、再生以及巨噬细胞浸润,2例患者伴随肌纤维肥大和间质增生,2例伴随少数T细胞浸润.存在部分MHC-Ⅰ阳性肌纤维,毛细血管密度正常.结论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以缓慢发病的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可伴肺部病变.肌纤维坏死、再生为其主要病理改变,可以类似肌营养不良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骨骼肌组织中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表达,探讨它们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1986-2007年风湿免疫科收住的IIM患者骨骼肌组织标本45例(PM 19例,DM 26例),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外伤患者骨骼肌标本30例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IA)-A/B/C(即MHC-Ⅰ分子)和HLA-DR(即MHC-Ⅱ分子)在PM/DM患者及对照组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LA-A/B/C在18例PM、24例DM和3例对照组肌组织中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92%和10%;HLA-DR在PM组、DM组和对照组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81%和13%.HLA-A/B/C和HLA-DR在PM/DM患者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但在PM组和D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把PM/DM患者分为病变程度不同的3组,HLA-A/B/C和HLA-DR在PM/DM患者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肌纤维变性、坏死、炎症浸润的程度和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关联(P均>0.05).结论 MHC-Ⅰ和Ⅱ类分子在PM/DM患者肌肉组织中表达增高,在无明显炎症浸润和肌纤维坏死的患者中也可见到这种表达的上调,检测肌组织中MHC-Ⅰ和Ⅱ类分子的表达可用于PM/DM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0例以心脏症状首发的骨骼肌疾病,讨论该类疾病临床及肌肉病理改变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以心脏症状首发的骨骼肌疾病就诊的10例患者,总结患者心脏及骨骼肌受累的临床特点,经知情同意后对患者行肌肉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酶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7例患者进行基因学检查。结果:10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脂肪沉积症3例,糖原累积病1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例,Becker肌营养不良1例,肌原纤维肌病1例,混合结缔组织病合并多发性肌炎1例,Danon病1例,特发性良性肌炎1例。结论:心脏症状及心源性猝死可为骨骼肌病的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尤其是青年不明原因的高CK血症患者。阳性家族史、肌肉病理有空泡和异常物质沉积为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骨骼肌组织中浸润的炎性细胞的类型、分布和定位,探讨它们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IIM患者肌肉组织标本45例,其中PM19例,DM26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M/DM患者骨骼肌组织中CD3、CD4、CD8、CD20、CD45RA和CD45RO分子的表达。结果:PM组肌组织的损伤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坏死和肌内膜炎,而DM组主要表现为束周萎缩和血管周围炎。CD3、CD8和CD45RO分子在PM和DM患者肌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两组间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要分布在PM/DM患者肌组织的肌内膜和血管周围处。而CD20、CD4、CD45RA分子在DM组的阳性表达量较PM组明显增多(P均〈O.05),且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结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了PM和DM的发病,而体液免疫在DM的发病中可能起更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蛋白基因突变相关性心肌病五家系临床和遗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结蛋白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改变和基因突变规律.方法 5个家系共36例患者,男18例,女18例.其中心肌病伴骨骼肌病19例,单纯心肌病13例,单纯骨骼肌病1例,3例死于心脏病变但生前临床不详.23例心电图检查中20例伴随多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23例心脏超声检查发现限制型心肌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各1例.对7例患者行骨骼肌活检,标本行常规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对21例患者、17例无症状家系成员和50名正常中国人行结蛋白基因测序.结果 肌肉活检均提示肌纤维内出现小球形或无定形的嗜酸性物质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存在结蛋白沉积,伴随个别肌纤维出现肌营养不良素、分层蛋白和α-辅肌动蛋白的异常聚集.电镜显示肌纤维膜下和肌原纤维之间出现大量颗粒细丝物质.在5个家系发现结蛋白存在5种新的杂合突变.所有突变只出现在患病成员,而正常家系成员及50名正常中国人中没有检测到相同突变.结论 在我国结蛋白基因多种新突变导致的结蛋白病多以不同形式的心肌病为主,特别是心律紊乱相关的心肌病,可以伴随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纤维再生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经骨骼肌活检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骨骼肌标本,将骨骼肌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肌纤维再生情况,部分留取电镜标本在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纤维再生超微结构特点。结果活检骨骼肌标本在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中未见明显再生肌纤维,电镜下观察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内可见静止、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结论电镜下观察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肉内存在肌卫星细胞的活化、分裂及早期再生肌纤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的DM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骨骼肌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DMD均为男性,有家族史者3例,2例患儿智力偏差。独立行走后易摔跤20例,上楼梯和蹲位站立困难18例,1例有特殊的"鸭步"步态,6例患儿有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均提示肌营养不良改变,表现为肌纤维大小不等,多呈圆形,不同程度肌纤维坏死;Dystroph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肌细胞膜Dystrophin蛋白表达均完全缺失。结论 DMD典型临床特点为骨盆带肌、躯干肌对称性无力,多数病人有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是目前确诊本病及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探讨骨骼肌干细胞蛋白表达标志Pax7,发现新的与骨骼肌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密切相关的表达蛋白。方法采用两种小鼠骨骼肌干细胞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一种是采取成年小鼠的趾短屈肌(FDB)分离切割后,体外培养出单个骨骼肌干细胞;另一种是取成年小鼠FDB,分离出单个肌纤维丝(fiber)并体外培养。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骨骼肌干细胞进行鉴定。运用RNAi技术将JAK1蛋白敲除。结果发现Pax7表达阳性的细胞质内有JAK1蛋白表达,并运用RNAi技术将JAK1蛋白敲除,结果显示骨骼肌干细胞迅速分化。结论 FDB肌纤维的体外培养是一个良好的体内肌肉状态的模型,同时发现了一种新的与骨骼肌增殖分化有关的骨骼肌干细胞蛋白标志JAK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9份结肠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良性组织、23份转移淋巴结组织中Ezrin蛋白、Ki-67蛋白表达,分析Ezrin蛋白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Ezrin、Ki-67蛋白在结肠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均〈0.01),Ezrin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有关(P均〈0.01);Ezrin蛋白与Ki-67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r=0.317)。结论Ezrin蛋白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为结肠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化及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光照组及24 h持续光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及骨骼肌脂质含量和尿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L)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骨骼肌生物钟基因及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组织免疫荧光及油红O染色评估肌纤维类型及脂质沉积。结果与正常光照组相比,持续光照小鼠夜间尿6-SML水平降低(P<0.05),骨骼肌核心生物钟基因脑肌类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Bmal1)、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蛋白故障(Clock)、周期2(Per2)mRNA表达水平及节律发生改变。与正常光照组相比,持续光照组小鼠的体重、血脂以及骨骼肌游离脂肪酸、三酰甘油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脂肪酸氧化关键酶肉毒碱脂酰转移酶1b(Cpt1b)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进一步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持续光照组小鼠骨骼肌慢肌纤维比例降低,而快肌纤维比例增加(均P<0.05)。结论持续光照导致小鼠骨骼肌脂质异位沉积,该过程可能与骨骼肌肌纤维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低肌病性皮肌炎的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行肌肉活检的62例皮肌炎患者,按照低肌病性皮肌炎的诊断标准筛选6例,其中4例患者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同时对6例患者进行肱二头肌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者的第一抗体分别为CD8、CD20和CD68鼠抗人单克隆抗体以及标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型抗原(MHC-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结果 6例患者的肌纤维内脂肪滴均有轻至中度增多,肌束衣出现个别巨噬细胞浸润和B淋巴细胞浸润.3例患者出现个别小圆状萎缩肌纤维呈束周分布的特点,伴随个别肌纤维的坏死再生.所有患者束周分布的肌纤维膜存在MHC-Ⅰ深染,束周分布的肌间毛细血管非特异性酯酶深染.结论 部分低肌病性皮肌炎患者的骨骼肌病理改变类似经典皮肌炎,提示此病可能是单纯无肌病皮肌炎和经典皮肌炎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zrin与Hippo通路下游蛋白YAP(Yes-associated protein)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09例胃癌组织中的Ezrin和YAP的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过表达Ezrin及同时干扰YAP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过表达Ezrin及同时干扰YAP后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Ezrin及YAP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相关,且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MTT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Ezrin后胃癌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增加,而同时干扰YAP后生长增殖能力受到抑制.Transwell结果表明过表达Ezrin后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加,而同时干扰YAP后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结论:Ezrin在胃癌中可能起类似癌基因的作用,其可能通过上调Hippo通路的下游蛋白YAP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与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6.
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zrin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均〈0.05);Ezrin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学分期无相关性(P〉0.05)。提示Ezrin蛋白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但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7.
Wang M  Jia JP  Da YW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2):115-117
目的 研究多发性肌炎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IL 1α在微血管的表达情况,探讨血管因素在多发性肌炎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10例多发性肌炎患者和 6例非炎性肌病,采用图像分析法计算CD34、ICAM 1、IL 1α阳性微血管面积与面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 多发性肌炎患者肌组织中微血管面密度较非炎性肌病组明显减少 (P=0 009 );微血管内皮ICAM 1、IL 1α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增强。结论 多发性肌炎患者肌组织微循环功能受损,提示血管因素可能参与了多发性肌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简称他汀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行肌肉活检的9例他汀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口服他汀类药物4d至4年,就诊年龄55 ~74(63 ±6)岁,其中男6例,女3例.3例出现肌痛,6例出现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所有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468 ~8 000 U/L).7例患者行血清肌炎抗体检查,均阴性.6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2例出现肌源性损害.6例患者行双侧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其中2例显示有部分肌群水肿及轻度脂肪化.骨骼肌活检病理主要表现:肌纤维萎缩、坏死、再生、脂肪滴增多,部分患者出现破碎蓝纤维、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肌纤维及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活性降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在肌纤维膜不同程度表达,补体C5b-9染色显示肌内衣、胞质以及毛细血管少量补体沉积.随访发现,多数(7例)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或换用其他他汀类药物后,症状及CK水平改善,仅2例患者需应用免疫抑制治疗且有效.结论 本组患者中多数(7例)他汀肌病为自限性,停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自行好转,个别患者(2例)可出现免疫性坏死性肌肉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19.
Zhao H  Wang GC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369-373
目的 通过检测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R5、DCRI、DCR2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RAIL系统在IIM发病机制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选IIM患者肌活榆标本36份,其中多发性肌炎(PM)13份,皮肌炎(DM)23份,另选9份骨科外伤手术患者骨骼肌组织标本作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RAIL及其受体在对照组和IIM患者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I)对照组和IIM患者骨骼肌细胞上均有TRAIL及其受体DR4、DR5、DCR1、DCR2表达,IIM患者骨骼肌细胞上TRAIL、DR4、DCR2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2)IIM患者肌内膜和间质血管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以表达TRAIL和DCR1为主,少量表达DR4,未见DR5、DCR2表达.(3)有吞咽困难的患者病变肌组织TRAIL、DR4、DCR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SR升高的患者DCR2表达水平较高.结论 IIM患者受累肌组织中TRAIL及其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TRAIL系统可能在IIM肌细胞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3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5例脂纹期动脉内膜和8例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15例非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6例脂纹期动脉内膜和9例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及7例健康人正常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的表达和分布,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进行灰度扫描,作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动脉内膜未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234.27±8.04。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非糖尿病患者不同期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脂纹期动脉内膜平均灰度值为168.40±7.69,主要分布在内皮细胞及泡沫细胞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平均灰度值为173.67±6.56,主要分布在泡沫细胞,而内皮细胞仅有弱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染色。在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及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内皮细胞及泡沫细胞中皆有较强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染色,脂纹期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平均灰度值为132.73±6.01,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平均灰度值为138.68±9.41。结论正常动脉内膜未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阳性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非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在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减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显著增高,与非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仍有较强的表达,与非糖尿病患者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