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脊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临床较为少见,其诊断与治疗具有特殊性。我院自1993-2003年脊髓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患5例,均施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脊髓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脊髓内表皮样囊肿中,3例位于胸腰段脊髓内,1例位于胸段脊髓内。结果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在显微镜下操作,2例囊肿完全切除,2例术中残留部分囊壁。术后3例病人症状及体征均明显好转,1例病人好转不明显。术后随访1~29月,3例病人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1例病人能自动下床活动。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是脊髓内表皮样囊肿治疗成功的关键。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完整切除囊肿,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的废损率和囊肿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髓圆锥髓内表皮样囊肿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对2001~2014年收治的27例不同形态的圆锥髓内表皮样囊肿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预后予以随访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发囊肿23例,多发囊肿4例;25例行内容物全切,2例多发囊肿病例中有个别小囊肿未行切除;21例行囊壁电灼全切,5例行囊壁部分电灼切除。术前大小便功能障碍23例,脚部麻木不适9例,小腿或脚部无力7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1例,3例小便功能障碍较术前略加重,4例脚部麻木较术前明显加重,1例脚部无力稍加重。术后随访19例,随访期限9个月~11年,平均4.2年;17例症状明显减轻;3例小便功能障碍加重者加重,2例恢复到术前水平;复发2例再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脊髓圆锥髓内表皮样囊肿,根据不同的肿瘤形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后颅窝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后颅窝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显微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平均年龄为35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颅神经受损、小脑或脑干受压、癫癎和颅内压升高.病灶位于第四脑室内、枕骨板障内、CPA、CPA-斜坡和CPA-中颅窝底各为4、1、7、4和7例.CT上均表现为低密度;MRI上多数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病灶周围无水肿征象.本组经枕下正中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幕上下联合入路手术各为5、11和7例.4例因为包膜粘连脑干行次全切除,余者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无菌性脑膜炎和暂时性颅神经麻痹.术后22例恢复良好,1例加重.平均随访5年,1例6年后复发再手术.结论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的后颅窝表皮样囊肿可以做到全切除,且无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患儿,男,5岁。患儿3个月大时父母发现前额部有一约"花生粒"大小肿物,近年来肿物逐渐增大。查体:前囟部局限性隆起,质硬,无波动感,无明显压痛。颅脑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示:前囟区额骨板障呈局限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约2.0 cm×1.5 cm×2.0 cm。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5岁。双下肢疼痛一年余,加重3个月,双下肢呈针刺样持续性痛,左侧重。曾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入院前3d出现小便潴留。查体:跛行,双足内翻,L_(1-4)区域有5cm×10cm黑毛发,无窦道。L_2以下平面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Ⅳ级弱,左Ⅲ级。双下肢腱反射亢进,膑踝阵挛。双侧巴氏征阳性。MRI示圆锥马尾区肿瘤,5.2cm×2.8cm大小。诊断:皮样囊肿。 手术所见:肿瘤位于L_(1~3)硬脊膜下髓外,脊髓圆锥于L_1始分为左右两半,延续至L_3,紧贴于肿瘤左右两侧。左干与肿瘤包膜粘连紧密,分离困难,连同包膜保留。右干与肿瘤包膜有粘连,分离后完整保留。肿瘤呈灰褐色泥样内容物,肉眼下分块切除。L_3棘突及椎板部分缺如,见约2cm长的骨梁发自椎体背面,突于椎管中央,将硬脊膜及马尾分割成左右两部  相似文献   

7.
斜坡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报道24例颅底斜坡区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就其手术入路及肿瘤切除程度加以讨论。方法:分析了临床特点和CT、MRI影像的特征性表现和特殊生长形状,深入分析其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有9例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术后并发症以无菌性脑膜炎最多见,本组9例术后出现持续性高热及颈强直,经连续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后痊愈。可逆性颅神经功能障碍也常见,外展神经麻痹4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滑车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各1例。术后迟发血肿4例。结论:颅底斜坡区表皮样囊肿手术选择颞枕经小脑幕入路和经桥小脑角(CPA)入路是最常使用的手术入路。手术全切肿瘤及包膜可减少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对减少术后迟发血肿的发生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eckel腔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Meckel腔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囊肿均全切。术后随访3-8个月未见囊肿复发。结论Meckel腔表皮样囊肿术前诊断主要依靠MRI,根据囊肿的大小选择颞下硬膜内入路或颞下一经岩骨嵴手术入路可全切除囊肿,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岩斜区巨大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斜区表皮样囊肿常包绕第5~8颅神经,并沿颅神经、小脑和脑干间隙进入桥脑池而达到脑干腹侧;巨大时,可压迫脑干且向小脑幕上生长,甚至伸到对侧,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我院从1996年3月至1997年10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巨大表皮样囊肿27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12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50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6年。2-临床表现:最多见的是颅神经功能障碍,11例出现单根颅神经症状,其中6例为三叉神经痛,2例为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提高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水平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发病年龄、病程、CT及MR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4~62岁(平均34.8岁);发病年龄4~59岁(平均30.3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平均3.95年);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三叉神经痛;CT表现为低密度而MR为长T1长T2信号,多无强化;肿瘤全切除54例(84.4%),包膜次全切除10例(15.6%);手术治疗效果良好56例(87.5%),死亡2例(3.1%);术后无菌性脑膜炎6例(9.4%)。结论 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等可疑患者行CT及MR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MR对于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及制定手术计划特别有用,术中结合应用脑室镜可提高全切率,肿瘤全切及次全切除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2年至1999年我们收治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病人16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回顾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45岁。8例出现根性疼痛,8例痛、温与触觉分离,9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有典型脊髓半切损害,5例大、小便失禁,7例合并皮毛窦或脊柱裂。16例均行MRI检查,发生于胸段5例,腰段11例,囊肿发生于髓内7例,髓外9例;T_1加权像中,5例囊肿表现为均匀等信号。1例表现为高信号,10例表现为混杂信号,其中9例可见脂肪信号影,增强扫描囊肿内部均无明显强化;多囊性囊肿3例。治疗:术中对囊肿在髓外,与脊髓或蛛网膜无粘连病例或粘连病例较轻者各1例行一般性手术全切;对囊肿在髓  相似文献   

12.
显微外科耳后横向小切口人路是治疗小脑桥脑角区肿瘤诸多人路之一。我院于1986年6月至N99年12月收治1000余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中,发现小脑桥脑角区胆质瘤48例,采用该人路完成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对此进行回顾性报告。l对象和方法l.l一般资料48例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2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颅后窝表皮样囊肿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至2019年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6例颅后窝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5例;1例第四脑室肿瘤因瘤壁与脑干粘连紧密,术中残留少量菲薄囊壁。2例术后出现发热,对症治疗后控制良好;术后均未出现残腔出血、脑积水、皮下积液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3例术后2年未复发,2例术后6个月未复发,1例术后3个月未复发。所有病人均能生活自理。结论对于颅后窝表皮样囊肿,因肿瘤生长自身特点,就诊肿瘤往往较大;MRI检查,特别是结合DWI等序列,术前基本可以明确诊断;显微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中,小脑幕下19例,小脑幕上7例。囊肿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术后颅内压升高症状、三叉神经痛完全消失,77.8%(7/9)的听力改善,75.0%(3/4)的癫痫改善,66.7%(4/6)的视力改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面神经麻痹、后组颅神经麻痹。术后随访8~56个月,平均32.8个月;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4例;复查MRI,囊肿无复发或进展。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脊髓肠源性囊肿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83年至2003年11例脊髓肠源性囊肿病例.临床表现为病变相应部位的神经根性疼痛和脊髓压迫症状.11例患者的影像学分别为髓外型6例、髓内型3例和哑铃型2例.结果全部手术的11例患者中,7例全切(均为髓外型和哑铃型),4例次全和部分切除.5例神经根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下肢肌力减弱2例明显改善,2例无变化.1例术前截瘫患者,术后1周肌力恢复为Ⅲ~Ⅳ级.尿失禁1例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肠源性囊肿早期采取手术切除,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斜区表皮样囊肿虽为良性肿瘤,但因其位置深,比邻脑干、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而且肿瘤常沿蛛网膜下腔蔓延,范围广泛[1],手术完全切除也有一定难度。我科自1993年1月~2000年4月共收治16例,依其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并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4~69岁,平均38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5年。1.2临床表现以面部麻木、疼痛、面肌抽搐、耳鸣、口角歪斜、听力下降等颅神经功能障碍起病8例;头痛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技术对治疗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重要意义,就其手术入路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讨论。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以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岩斜区表皮样囊肿28例,显微镜直视下力争切除绝大部分肿瘤,神经内镜辅助寻找显微镜无法看到的残余肿瘤组织并切除之。结果: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对残存的肿瘤组织经神经内镜辅助均可做到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对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对该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鞍区皮样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鞍区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鞍区皮样囊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例中9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鞍旁,1例位于鞍上—鞍旁,其中9例全切,1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本组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鞍区皮样囊肿少见,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依据囊肿的不同位置及生长方式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摘要男,32岁。因腰痛2年,双腿麻木感8个月,双腿无力6个月于2002年4月入院。病人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部针刺样疼痛,间断性发作,弯腰和咳嗽时加重,无腿部放射痛。8个月前出现双腿麻木感,左腿出现稍早。6个月前出现双腿无力,走路不稳,以右腿为著。无尿便障碍,性功能正常,因病情逐渐加重入我院,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一般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扶入病房。T11脊髓平面以下痛觉减退,远端重于近端,左下肢重于右下肢;双下肢肌力Ⅳ级,左侧稍弱,肌张力明显增高,右侧为著;左侧上、中腹壁反射减弱,右侧腹壁反射及双侧提睾反…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9岁,因发现枕部包块缓慢增大50余年于2012年4月2日入院.查体:左侧枕部可见一巨大包块,大小约10.5cm×11.5cm×14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