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对六味地黄丸的2种原型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RP-HPLC法建立了六味地黄丸体外指纹图谱及大鼠血清色谱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通过标准品对照法确认六味地黄丸的原型血中移行成分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确认丹皮酚和马钱素为六味地黄丸原型血中移行成分,测定丹皮酚含量为0.93±0.01 mg/g,马钱素含量为0.37±0.01 mg/g.结论该方法以六味地黄丸入血成分的含量为指标,为更好地控制其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茱萸富集产物中血中移行成分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首次对山茱萸有效部位中原型入血成分马钱素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确认山茱萸的血中移行成分,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法定向富集入血成分,并对富集产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确认马钱素为山茱萸原型入血成分,测定富集产物中马钱素含量为26.75±0.71%.结论:山茱萸富集产物中马钱素的含量较原药材提高了近30倍,表明富集工艺有效,为山茱萸有效部位的富集及以此富集产物为基础的新药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在前期六味地黄丸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分离并鉴定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方法:以血清色谱指纹图为指导,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RP-C18柱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对11种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2-糠酸(A)、莫诺苷(B)、獐牙菜苷(C)、马钱子苷(D)、2-羟基-苯乙酮-4-葡萄糖醛酸苷(E)、4-甲氧基-5-磺酸基苯乙酮-2-葡萄糖醛酸苷(F)、2,4-二羟基-苯乙酮(G)、(H)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其中5-羟甲基-2-糠酸(A)为熟地、山茱萸和泽泻中的成分代谢形成;莫诺苷(B)、獐牙菜苷(C)、马钱子苷(D)为山茱萸所含成分直接入血而形成;2-羟基-苯乙酮-4-葡萄糖醛酸苷(E)、4-甲氧基-5-磺酸基苯乙酮-2-葡萄糖醛酸苷(F)、2,4-二羟基-苯乙酮(G)、(H)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为丹皮酚的代谢产物。结论: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引入到化合物的分离制备领域中,成功地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阐明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总组分组、混合组分组、5-羟甲基-2-糠酸(5-HMFA)组、丹皮酚组和六味组共7个实验组,按5 mL/kg体重连续9 d分别灌胃给予蒸馏水、蒸馏水、总组分药液、混合组分药液、5-HMFA药液和丹皮酚药液;第5~9天,除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按5 mL/kg体重每天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5 mg/kg,于实验的第10天测定体重等10项评价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动物的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子苷的混合物组作用最显著。结论:初步确定所分离得到的六味地黄丸的血中移行成分是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以莫诺苷,獐牙菜苷和马钱子苷的作用最为明显,是补肾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5.
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喜军  张宁  孙晖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1004-1005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的经典代表名方,由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首创,现广泛应用于临床。2 0 0 0年版药典中明确规定,六味地黄丸仅以丹皮酚和熊果酸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指标,虽然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尚不能全面控制六味地黄丸的内在质量。为此,作者采用RP HPLC法建立六味地黄丸的指纹图谱,确定各共有峰的归属,以便实现从多药物、多成分的系统化角度控制六味地黄丸的质量。1 实验仪器及材料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6 0....  相似文献   

6.
双波长关蒜光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卫贤  文红梅 《中成药》1989,11(12):15-16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是临床常用的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伏苓、泽泻6味药组成,具有调节肾功能、保持肝脏、降血压、抗衰老、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是六味地黄方的主要药材之一,其主要有效成分丹皮酚是六味地黄丸质量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近年来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取得较快发展。本文总结了一些中药复方血中移行成分研究的成功经验,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不同种丹皮为对照,对六味地黄丸的原料药丹皮进行了鉴定;用无水乙醇提取、薄层扫描法测定了丹皮药材及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含量。本法与水蒸汽蒸馏-紫外分光光度法,醇浸出-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了比较,排除了杂质干扰,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明目地黄丸中牡丹皮、白芍两味中药总丹皮酚含量。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六味地黄丸中牡丹皮含量测定方法,以水蒸气蒸馏丹皮酚,通过测定274nm最大吸收波长处紫外吸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明目地黄丸总丹皮酚的紫外图谱与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紫外图谱完全一致,且阴性对照吸收度可忽略不计。结论:本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丸”属经典处方,出自良医名家之手,历经漫长岁月的反复筛选、验证变化,沿用至今。处方则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6味药组成,为肾、肝、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的成药。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的溶出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和马钱苷的溶出度。方法:采用溶出度第三法(小杯法)测定六味地黄丸的溶出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浓度。结果:马钱苷24 h的平均累积溶出百分率为94.42%,丹皮酚24 h平均累积溶出百分率为68.75%。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同时用于测定六味地黄丸中的两种成分的溶出情况。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经典名方,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头晕耳鸣、盗汗遗精等症。现代研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干预2型糖尿病、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治疗脑病、治疗失眠、抗肿瘤等,进一步揭示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以补肾为主、补泻结合的名方,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肾阴虚证。在临床上经过适当加减,六味地黄丸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消渴病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树突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SD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增殖的影响。方法: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观察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增殖变化,寻找最佳六味地黄丸浓度和作用时间;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成熟型DC含药血清组显著促进DC细胞增殖,且这种增殖在含药浓度15%,作用时间48 h时最为显著。其IL-12分泌量显著提高(P<0.05)。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培养的成熟型DC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具有增殖刺激作用,且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呈量效关系。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具有诱导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主要入血成分对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杀伤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的增效作用.方法:按CBRH7919/tk占总细胞数10%的比例混合CBRH7919与CBRH7919/tk细胞,分别接种96孔板,每孔加细胞悬液100 μL(2×103个/孔),设置对照组、低、中、高3种浓度的六味地黄丸入血成分组、GCV组、各浓度六味地黄丸入血成分联合GCV组;培养24h后分别加入入血成分马钱素和丹皮酚(质量浓度均为25,50,100 μmol·L-1),莫诺苷、5-羟甲基-2-糠酸、獐牙菜苷(浓度均为37.5,75,150 μmol·L-1)5种化合物和5种化合物混合组分(质量浓度为0.0067,0.0135,0.027 g·L-1);及其混合组分(质量浓度为0.034 g·L-1)作用后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占培养液体积分数7.5%,15%,30%),设6个复孔,37℃,5% CO2培养箱培养72 h后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检测六味地黄丸主要入血成分及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自杀基因系统杀伤肝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自杀基因系统联合马钱素、莫诺苷、5-羟甲基-2-糠酸、獐牙菜苷和丹皮酚5种化合物及5种化合物的混合组分,均未显示其对肿瘤自杀基因疗法的直接增效作用;但含药上清联合GCV组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2.72±3.12)%,(26.68±1.92)%,(30.50±3.53)%;与单独自杀基因(10% tk/GCV)组抑制率(15.37±3.9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值分别为1.50,1.75,2.24,均大于1.15,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六味地黄丸主要入血成分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某些活性物质,并发挥了对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肝癌CBRH7919细胞杀伤的增效作用,这些淋巴细胞产生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可能才是六味地黄丸对肿瘤自杀基因疗法增效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慧平  年莉 《天津中医药》2013,30(3):157-158
"六味地黄丸"选自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它脱胎于张仲景肾气丸,是化裁改造肾气丸得到的一首方剂。钱乙对肾气丸改造之后,熟地黄在方剂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所以将方剂命名为"地黄丸"。自古至今以"地黄丸"(或"圆")命名的方剂数量众多,但药物组成差异较大。通过对六味地黄丸的来源、方名寓意、历代的同名方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