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异常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溶骨性损害、贫血、肾功能不全等临床特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其中,肾脏受累最为常见。该病累及肾脏时可有多种表现,临床常见有管型肾病,肾脏淀粉样变,轻链沉积病等,统称为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MM的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在所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比例超过10%。MM所致肾功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1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肾功能损害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0年以来收治的174例并发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化疗的疗效、生存及肾功能恢复的预后因素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追踪,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10日住院患者共80例,将其分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功能不全组和非肾功能不全组,进行两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结果80例患者中,3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占38.9%;分型以轻链型最多见,占48.4%;kA型占25.8%,IgG型占25.8%。非肾功能不全组以IgG型多见,占61.2%;轻链型占14.3%,IgA型占18.4%,其他类型6.1%。两组资料对比显示,肾功能不全组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肾功能不全组,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肾功能可恢复正常。结论肾功能不全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免疫分型、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是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肾功能不全的发生使患者的治疗更为复杂,疾病更易发生进展,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及其肾损害,则有望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探讨影响多发性骨髓瘤肾功能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继发性肾病中由多发性骨髓瘤(MM)造成的肾损害并不少见,MM为骨髓异常浆细胞增生的恶性疾病。本病好发于50岁~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寻找影响肾功能不全的因素并及早采取对策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MM生存率。我们对65例MM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主要因素,尤其高钙血症及高尿酸血症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约20%~40%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合并肾功能不全,这些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传统化疗反应差,早期病死率高,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不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本文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常伴有贫血、肾衰竭和骨髓瘤髓外浸润所致的各种损害。由于应用了新的MM治疗方法,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并且肾功能损伤是否可逆与预后紧密相关。本文将对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损害的治疗进行全面阐述。1纠正肾功能损伤的可逆因素MM患者肾脏损害的可逆因素包括骨髓瘤细胞浸润、高钙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骨髓瘤(mul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增殖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导致体内多器官功能受损,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肾功能受损是MM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大部分将迅速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即使行肾移植术,也将导致移植肾损伤[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于2012年收治肾移植术后33个月确诊MM患者1例,经硼替佐米治疗,达到部分缓解,但移植肾功能未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提高MM伴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水平,以防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及肾内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资料,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的诊断标准及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的急慢性肾损害标准,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损害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MM患者296例,肾功能损害组患者95例(32.1%),平均年龄61.42岁,男女比例为2.06∶1,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显示以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型为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血κ链总量、血λ链总量无明显差异,但肾功能损害组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高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损害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损害组中,血β_2-MG、LDH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M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风险随β_2-MG、LDH及血钙升高增加。结论高β_2-MG、LDH水平及高钙血症是MM合并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使用传统检测指标同时关注β_2-MG、LDH、血钙结果有助于发现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9.
正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K/λ轻链蛋白即M蛋白。肾损害是M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危及患者生命[1~3],许多患者以肾脏病变就诊,而MM患者肾损害与中老年患者其他继发性肾病常难以鉴别[4]。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1年来伴有肾损害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MM伴肾损害的诊断水平,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增高、易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恶性浆细胞肿瘤, 以高钙血症(C)、肾功能损害(R)、贫血(A)和溶骨性骨病变(B)等CRAB症状和单克隆M蛋白升高为主要特征。几乎所有MM患者均由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演变而来[1]。  相似文献   

11.
22例不典型多发性骨髓瘤并肾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对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收治于我院肾内科的22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并无明显的骨髓瘤全身症状,其中10例以蛋白尿为首发表现,12例以肾功能不全为首发表现。贫血者16例,其中8例贫血程度与肾功能水平明显不平行;高尿酸血症者10例,其中6例与肾功能不平行;高钙血症者3例、高球蛋白血症者11例、红细胞沉降率(ESR)明显增快者7例、24h尿白蛋白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50%者6例;肾脏B超提示双肾均无明显缩小。结论探讨MM。肾损害的早期诊断线索对提高其诊断水平和及时的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浆细胞系异常增生的疾病,肾损害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蛋白尿、肾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最近几年,MM的治疗进展很大。沙利度胺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已成为MM的一线治疗。如何提高缓解率、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衰竭是治疗MM成败的关键。我院和省立同德医院2012年06月~2016年05月收治确诊MM合并肾损害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将临床诊断为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结果: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多合并合并肾功能不全。结论:缺氧、炎性反应、相对性血容量不足、横纹肌溶解是导致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 肾损害的临床以及病理特征以防误诊.方法:通过观察10例MM患者以及12例非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以及病理特征,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的特征以防止误诊.结果:MM的肾脏特征为孤立性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常见;肾脏病理改变以管型肾病最为常见,管型呈特征性片层状改变,并存在有类似骨折线的裂隙,管型周围可见有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包绕.尿蛋白电泳常显示特殊的M蛋白,尿本-周氏(B-J)蛋白常阳性.肾外特征为多系统累及,常有贫血、高钙、骨破坏.结论:MM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但其实MM肾损害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还是有一定特点的,只要提高警惕,注意其临床特征,及时进行血、尿免疫球蛋白及B-J蛋白检查,必要时行肾脏病理活检,常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及其肾损害机制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是发生在骨髓的多灶性浆细胞恶性肿瘤,特征是恶性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并侵犯邻近的骨骼,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衰竭及免疫功能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MM的病程中常常会出现肾损害,肾脏是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的继发性脏器损害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发生率可达80.8%,其中不少患者以肾脏病变为首发,可早于其他症状1~6个月。本文就其基础和临床方面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轻链沉积病(LCDD)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在肾脏、心脏、肝脏等组织的沉积。LCDD肾损害起病时多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典型的LCDD肾损害有相对特殊的临床表现,血、尿蛋白电泳及游离轻链定量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光镜、荧光显微镜及电镜等检查。LCDD肾损害的治疗应综合考虑B细胞增殖程度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对肾功能造成的损害。应积极控制B细胞增殖,但治疗时应选择肾毒性较小的药物如硼替佐米,必要时改用大剂量马法兰+周围血干细胞移植(HDM/ASCT)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在血肿清除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并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病人128例,根据术后是否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92例)。对影响病人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对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血压、使用甘露醇、术后并发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血浆凝血酶时间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使用甘露醇、低血压、术后并发症、GCS评分对影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具有显著意义,属于独立危险因素(P0.05);GCS评分的ROC曲线面积最大,其次为甘露醇治疗和术后并发症,年龄的ROC曲线面积最小。结论影响重度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使用甘露醇、低血压、术后并发症、GCS评分是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应根据病情和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治疗措施以减轻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处理及疗效分析.方法 单纯瓣膜置换术患者536例,按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GFR>70ml· min-1·1.73m-2)322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GFR 50 ~ 70 rnl·min-1·1.73 m-2)162例,中度肾功能不全组(GFR 30 ~ 50ml·min-1·1.73 m-2)40例,重度肾功能不全组(GFR<30ml·min-1·1.73m-2)12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术前肾功能不全程度与术后死亡及各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患者术前肾功能分级与术前肾功能不全程度、年龄、高血压、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死率随肾功能不全程度加重而上升.术后大量输血,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监护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的发生率均随肾功能不全程度加重而上升.结论 术前肾功能不全是瓣膜置换术后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个历史对照和随机临床研究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较传统化疗可提高治疗的反应率、完全缓解率、无事件存活率和/或总存活率,而治疗反应程度与生存相关。由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年轻、适合移植(年龄≤65岁、肾功能正常和一般状况良好)MM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法。双次移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治疗反应率、无事件存活率和/或总存活率。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等新型抗骨髓瘤药物的发展提高了治疗的反应率和缓解率。目前新药并不能替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些药物运用于移植前后的整体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了移植疗效。尽管如此,MM仍然是难以治愈的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治愈MM的可能,但因清髓性预处理的高死亡率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联合移植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进行减低剂量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其疗效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损伤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肾内科和血液内科收治的11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确诊时血肌酐是否>177μmol/L为标准分为肾损伤组和非肾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113例MM患者中肾损伤的发生率为34.5%。肾损伤组(n=39)白细胞、血尿酸、血尿素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β2-MG)、血磷、尿轻链、骨髓浆细胞比例、国际分期体系(ISS)-III期比例、轻链型比例、尿本周蛋白阳性比例及尿蛋白阳性比例均高于非肾损伤组(n=74),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碳酸氢根浓度、球蛋白低于非肾损伤组(均P<0.05),两组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42例MM患者对IgH(免疫球蛋白重链)重排、1q21(1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扩增、RB1(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缺失、D13S319(13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的D13S319位点)缺失、P53(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的一种抑癌基因)缺失5种遗传学异常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29例(69.0%)检测结果异常。肾损伤组RB1缺失发生率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其他基因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OR=1.589,95%CI 1.115~2.266,P=0.010)、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OR=1.053,95%CI 1.008~1.101,P=0.021)、β2-MG升高(OR=22.166,95%CI 2.146~228.927,P=0.009)、轻链型(OR=15.399,95%CI 1.002~236.880,P=0.049)和高尿酸血症(OR=11.707,95%CI 1.580~86.717,P=0.016)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结果显示,β2-MG曲线下面积大于NLR、尿酸(均P<0.05),而其余两两因素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β2-MG预测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AUC最大(AUC=0.907,95%CI 0.853~0.962,P<0.001)。结论MM患者中肾损伤发病率较高,肾损伤患者存在RB1缺失者较多。轻链型、高尿酸血症和高NLR、高骨髓浆细胞比例、高β2-MG水平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β2-MG是预测MM肾损伤发生的最佳预测因子。NLR作为一个方便而有效的炎性指标,对预测MM肾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