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足口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时疫"和"温病"范畴,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其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时疫"和"温病"范畴,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其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时疫"和"温病"范畴,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其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时疫"和"温病"范畴,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其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时疫"和"温病"范畴,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其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时疫"和"温病"范畴,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其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相似文献   

7.
审证求机就是审查疾病的症状表现,分析其病因病机,综合其病理变化的过程.张国梁教授特别注重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过程,强调"审证求机"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认为其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等导致肝失疏泄,肝经气滞而致血瘀、湿热疫毒等邪郁结于肝,肝体络脉失养.病初病位较浅,邪在气在经,病久邪气入络入血,临证需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的发展规律灵活采用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之称,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证候,本病应属中医学的疫毒、胁痛、癥瘕、黄疸、肝着、湿阻等范畴。目前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认识比较一致,病因是湿热,病机是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因湿为阴邪,血属阴,阴邪易着,滞留不去,久留化热,湿热蕴结。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为湿热所困,运化失健,升降失和,气机壅滞,以致湿热疫毒日益胶结。热因湿不能宣泄,湿得热而熏蒸,进而累及肝胆,肝胆受病则疏泄条达失常,或肝气郁结不畅,或肝气横犯脾胃…  相似文献   

9.
外感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风寒、发热、身痛为主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故又称“时行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指出:“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说明若四时之气失常,人感此非时之气易引起外感病,再夹时行之病毒侵袭人体,轻者为“伤风”,一般称为“感冒”,其病邪由皮毛而入。凡能引起广泛传染流行者则为“流感”,中医称为“疫”或“温”,其病邪由口鼻而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石洋  白光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9):1399-140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均可致病。作者通过探讨湿热致病特点,论述湿热之邪与本病的联系,从"湿热为患"探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并根据湿热之邪的致病特点,认为本病发作期,属湿热邪实雍盛;缓解期,属湿热留恋难去。在临床治疗上,以清热与燥湿为大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不同,还需佐以泻火解毒、凉血止血、补脾益气、温中补虚以治疗。  相似文献   

11.
许蔷  董式辉 《护理研究》2003,17(19):1174-117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为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理论认为 ,非典型肺炎属于“瘟病”的范畴 ,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 ,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 :疫毒湿痰 ,壅阻肺络 ,湿热蕴毒 ,热毒识盛 ,耗气伤阴 ,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作者在疫区工作期间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的原则 ,因地制宜 ,分期分证 ,根据病情变化 ,适时调整饮食 ,配合治疗。现将SARS病人饮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早期饮食护理  发病后 1d~ 5d ,病机为湿热疫毒 ,阻遏于肺。症状 :高热 ,汗出不解 ,肌肉疼痛 ,身体沉重 ,口干不欲饮 ,干咳少痰 ,或伴胸闷 ,脘痞 ,或见…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183-185
本文总结了陈胜辉教授从湿热毒瘀理论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经验。陈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男性多表现为肾虚为本,湿热、血瘀、气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像,当采用“以通为用”的原则,重视补肾祛瘀,合并清湿热、疏肝等。本文结合案例介绍陈胜辉教授治疗湿热毒瘀型不育经验,以期对临床诊疗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中焦湿热证候,或由上焦湿热不解,渐传中焦而来;或因素体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蕴,又外感湿热邪气,内外合邪而发。其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湿热病在中焦稽留时间最长,因人的体质有异,或湿邪与热邪二者的轻重程度有别,其证候类型也不相同。若素体阳虚阴盛,或湿邪偏重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变中心在足太阴脾;若素体阳盛,或是邪偏重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病变中心在足阳明胃。即叶天士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若脾湿与胃热并重者,则每呈湿热…  相似文献   

14.
浅谈慢性肝炎的中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炎在中医学典籍并无其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疽”的范畴。发病机制主要是湿热毒邪内侵,正气受损,致使病邪羁留于机体蕴伏不去。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二经,造成了湿、热、瘀、毒等病理产物停留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候。故清利湿热,活血祛瘀,疏肝解郁等法则为中医的攻邪手段,而顾护脾胃,滋养肝肾又是扶助正气的重要方法。1以清利湿热为主的治疗方法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是湿热之邪未尽。病邪郁结脾胃,累及肝胆,气机阻滞.故见胁痛胸闷,疲乏等症候;若薰蒸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可出现黄疽。…  相似文献   

15.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眼部奇痒,反复发作.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外感风热时邪,脾胃内蕴湿热,日久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上犯于目,客留白睛、胞睑所致.该病分为外感风热型、湿热夹风型、血虚生风型,治疗以清利湿热、祛风止痒、养血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16.
在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虽然脾肾虚损是其重要的病机和证候,但又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邪气实的另一面,形成了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局面。这些邪气,有的来自外感六淫;有的是既病之后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其中,湿热是贯穿肾小球疾病整个过程的主要邪气,也是导致慢性肾病延缠不愈和恶化的重要因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认为:当邪气对于疾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时,只要正气不甚虚,就应及时地清除这些邪气,治疗这些夹杂证,才能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临床治疗慢性肾病常见的湿热证时,我们根据湿热邪毒侵犯脏腑和三焦部…  相似文献   

17.
急诊SARS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急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利用急诊初诊SARS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构建证候四诊指标信息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统计61例急诊SARS患者的中医证型情况。结果:61例急诊SARS患者,初诊的中医证候四诊指标聚类主要为疫毒侵袭、卫气同病和毒蕴肺胃、湿浊阻遏两型。其中疫毒侵袭、卫气同病占77.05%(47例),毒蕴肺胃、湿浊阻遏型占22.95%(14例)。结论:SARS中医病名属温疫,为感受时邪疫毒所致;早期疫毒侵袭上中二焦,以卫气同病和毒蕴肺胃、湿浊阻遏多见,治疗以疏表清里、卫气同治以及芳香宣化,分消走泄为法。  相似文献   

18.
海陵名老中医徐寅先生,行医四十余载,尤擅治疗脾胃肝胆疾病,临证经验颇丰。现将徐老先生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慢性迁延性肝炎之因。肝郁脾虚,湿毒阻遏,正虚邪恋。慢性迁延性肝炎隶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积聚”、“臌胀”范畴,其病机复杂,病程缠绵。徐老认为,本病初始由于内有湿阻,外感湿热毒邪阻遏气机,升降失常,以致肝郁气滞,肝络血运受阻而成瘀,湿热瘀素互结,日久正气受损,免疫调节功能下降,机体无力抗邪外出,故病情缠绵难愈,肝病传脾,牌失健运,湿浊内停,久则生痰,痰瘀在结,则肝脾肿大遂…  相似文献   

19.
甘露消毒丹方载《温热经纬》,为清代温病学家治疗外感湿温病邪由卫及气,留恋中焦,阻遏气机,郁闭清阳,而致发热倦怠,肢疫,胸闷腹胀,呕、溺赤,舌苔黄腻浊厚等症的常用方剂。方中以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浊开泄气机于中,以收气化则湿也自化之效,合贝母射干薄荷宣肺解郁于上,使湿热之邪借肺气宣达而透越表散,伍茵陈滑石木通清热利湿于下,淡渗清泄使湿与热分,更以黄芩连翘清解湿浊中之热毒,因其配伍精当,对证用之疗效显著,直至今日仍为外感湿温之邪蕴中恋气病证之治疗良方。然当今内伤杂病由湿热病邪所  相似文献   

20.
“蛇串疮”又称“缠腰火丹”,“蛇丹”等。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于本病是由于外受毒邪,肝火妄动,湿热火毒凝结于肌肤,在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引发所致。本病有干性疱疹和湿性疱疹二种,干性疱疹为常见,皮肤红如云片,锨肿灼热疼痛。湿性的起黄白色疱疹,大小不等,破烂流水,疼痛难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