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湿化液在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2009年1-4月心脏外科接受心脏手术治疗后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给予0.45%氯化钠溶液100 ml加沐舒坦15 mg气道湿化液,B组给予灭菌注射用水100 ml加沐舒坦15 mg作为气道湿化液,观察2组患者吸出痰液的量、颜色、黏稠度、患者的体温、肺部的听诊以及X线胸片情况.结果 机械通气后4、8、16、24 h及1~2、3~5、6~7 d 2组患者痰液的量、颜色、黏稠度、患者的体温以及X线胸片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4、16、24 h,1~2、3~5、6~7 d患者的肺部听诊情况无显著差异,机械通气后8 h的肺部的听诊情况B组优于A组.结论 没有足够的依据认为0.45%氯化钠溶液100 ml加沐舒坦15 mg和灭菌注射用水100 ml加沐舒坦15 mg作为气道湿化液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2.
灭菌注射用水持续气道湿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ICU患者因人工气道建立后,气道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加温及湿化作用降低甚至消失,易造成气道管腔内分泌物粘连、阻塞管腔、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为了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9年7月开始,在常规使用或不使用呼吸机气道湿化的情况下,采用微量注射泵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管道内持续气道泵入灭菌注射用水,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法即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方法4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为间断湿化法,B组为持续湿化法,两种湿化方法从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效果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滴入灭菌注射用水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滴入灭菌注射用水湿化气道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注入生理盐水湿化气道法,观察比较2组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1.92,p〈0.05)。结论采用持续滴入灭菌注射用水湿化气道效果优于传统间断生理盐水湿化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机湿化温度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在室内温度、湿度相同下,2组患者使用同类型呼吸机加热湿化器。2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实验组通过评估患者痰液量及黏稠度随时调整吸入气体温度为34℃-37℃,对照组吸入气体温度设定为32℃~34℃。比较2组患者的湿化效果、分泌物粘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及气道黏膜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P〈O.05),湿化效果高于对照组(P〈O.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通过评估痰液量及黏稠度,及时调整呼吸机加湿器温度,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持续温化系统对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2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进行非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持续温化系统,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观察两组患者之间的痰液粘稠度及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痰液稀释程度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温化系统能提供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最佳的湿化状态,预防呼吸道湿化不足的并发症等,研究结果明显优于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对机械通气患者各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ICU机械通气超过72h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5ml,对照组不注射0.9%氯化钠溶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为47.5%,高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5,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分别为(7.35±3.89),(10.88±4.37)d,均高于对照组的(5.73±2.45),(9.00±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602.0,589.5;P〈0.05)。结论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可提高痰培养阳性率,增加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不应该作为常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专案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8-12月收治的152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3月-7月收治的161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护理专案前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改善情况.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湿化罐内水位线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机械通气初与机械通气后1d痰液黏稠度比较无差异外,其余时间点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专案活动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情况,降低患者湿化罐内水位线不合格率,改善患者痰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1.
改良呼吸机管路在机械通气患者氧疗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呼吸机管路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氧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12月收治的63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应用改良呼吸机管路给氧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道内滴注湿化法,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痰痂形成、呼吸道刺激征、气道出血、肺部感染、日吸痰次数及日吸痰量。结果改良呼吸机管路给氧患者在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痰培养阳性等各方面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滴注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45,6.91,5.67;P〈0.05)。结论改良后呼吸机管路给氧气道湿化效果好,能够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氧疗效果,可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相应的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的护理进展.重点阐述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吸氧、排痰、气囊、医源性气道感染控制等方面的护理技术,为临床专科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工鼻和输液泵持续湿化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不同湿化方法的选择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应用人工鼻的人工气道患者52例,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滴注湿化,湿化液均采用0.45%氯化钠溶液125 mL+5%碳酸氢钠125 mL+氨溴索30 mg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相关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中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认知状况,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气道湿化认知问卷,对北京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152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仅27.63%的护理人员了解痰液黏稠度的分级情况;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认同率相对较高,77.63%的护理人员支持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不同年龄、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湿化液的合适用量、痰液黏稠度分级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33,8.55;P〈0.05);对于是否根据医嘱执行操作、是否将操作内容写入护理记录、是否有相应的操作标准,不同文化程度、职称的护理人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操作的认同率较高,对人工气道湿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进行漏气实验在判断上气道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5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在拔管前进行漏气实验,漏气实验阳性(漏气量<140 ml)时评估拔管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漏气实验阴性(漏气量>140 ml)时拔除气管插管;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评估后拔除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气道狭窄发生率及主要变量,分析发生气道狭窄的原因,评估漏气试验对预测气道狭窄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气道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气囊压力、MV时间、再置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狭窄发生与喉头水肿、肿瘤、喉梗阻、气道痉挛、分泌物阻塞、原发性气道疾病等因素相关(P<0.05,P<0.01)。结论:漏气试验对预测上气道狭窄结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可预防拔管后的气道阻塞、再次插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Nova-pak C18为色谱柱,甲醇-水(37∶63)为流动相,选择307 nm为检测波长,测定二药配伍后在室温25℃时4 h期间头孢噻肟钠与奥硝唑含量,并观察配伍液pH值、外观颜色及气泡、沉淀产生情况。结果配伍后溶液pH值、外观及二药含量基本无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二药在室温保持稳定,可以混合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探寻最佳的气道湿化浓度,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检索近10年的文献,并追查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0.45%氯化钠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人工气道湿化的临床对照研究。由 2 名评价者共同评价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应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数据处理。 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临床对照研究10个,包括病例数650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0.45%氯化钠溶液气道湿化效果与0.9%氯化钠溶液相当,风险比(RR)为1.21(0.99,1.50);0.45%氯化钠溶液气道湿化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0.9%氯化钠溶液,湿化后痰液活菌比例也低于0.9%氯化钠溶液。 结论 采用0.45%氯化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10%氯化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10 %高渗氯化钠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伴有低钠血症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 110例CHF伴有低钠血症的患者 ,在常规综合治疗 (休息、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 )及治疗原发病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对治疗组 6 0例和对照组 5 0例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在限水的同时给予 10 %氯化钠治疗。对照组限水但不补钠。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钠浓度、血钠与心功能改善时间。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钠浓度分别为 (12 7.13± 4 .99)mmol/L、(12 6 .0 2± 5 .98)mmol/L(P >0 .0 5 ) ;治疗后分别为(137.38± 4 .5 4 )mmol/L、(12 4 .36± 8.72 )mmol/L(P <0 .0 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钠改善时间分别为 (3.72± 2 .0 5 )天与 (10 .72± 5 .2 8)天 (P <0 .0 1)。心功能改善时间分别为 (6 .4 0± 3.10 )天、(10 .5 8± 4 .2 1)天 (P <0 .0 1)。结论  10 %氯化钠在CHF低钠血症时的应用安全有效 ,可使低钠血症和心功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率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2006-11~2007-10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心率管理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注重使心率控制在60~100次/min;另一组为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转出ICU或病死.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存活率的差异.结果 ①心率管理组患者脱机迅速,机械通气时间缩短;②心率管理组患者住ICU时间缩短;③用药控制心率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对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进行心率管理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