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云  郭靖涛 《河北医学》2012,18(12):1794-1796
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死亡占心血管病死亡率的50%以上.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心肌供血不足及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心功能低下.目前血运重建治疗无论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还是冠脉搭桥术(CABG)均只能恢复大血管的供血,而对心肌弥漫或小血管病变血流无明显改善,不能促进坏死细胞的恢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VEGF可促进血管新生、侧枝循环形成及心肌细胞再生,而细胞的新生程度及细胞的存活数量有赖于良好的血液供应.因此在心肌再灌注治疗的同时使用能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是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将从VEGF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及基因治疗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刚  杨天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190-2191,219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因子(VEGF)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梗死灶大小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46例AMI患者的第1、7和28天血清VEGF水平,并分析其与梗死程度的关系。结果 AMI发生后血清VEGF即开始升高,在第7天时达到高峰,第28天仍维持较高水平。AMI血清VEGF水平与梗死程度正相关。结论 血清VEGF在AMI发生后呈动态变化,血清VEGF与AMI的梗死程度有关,提示动态检测血清VEGF对判断AMI的预后可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老年AMI患者VEGF进行测定,并与其QRS记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MI患者的VEGF水平明显升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AMI患者VEGF水平与QRS记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VEGF参与AMI的病理过程,VEGF对AMI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老年AMI患者VEGF进行测定,并与其QRS记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MI患者的VEGF水平明显升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AMI患者VEGF水平与QRS记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VEGF参与AMI的病理过程,VEGF对AMI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老年AMI患者VEGF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其在老年AMI中的作用。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所有入选者均经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老年AMI患者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3岁。陈旧性心肌梗死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0岁。急性心肌梗死中,下壁心肌梗死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8例,正后壁心肌梗死6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两组有可比性。所有入选者均采肘静脉血,进行离心,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1.2VEGF测定,采用双抗夹心ABC-ELISA法检测VEGF。加样37℃120min,洗涤液洗6次,每孔中加一抗50U1.37℃,60min,洗涤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5例冠心病组和15例对照组血清VEGF浓度,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冠心病组血清C反应蛋白(Cresponseprotein,CRP)。结果冠心病组手术前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术后1、3dVEGF、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3天血清VEGF达最高水平,且升高的水平与术后第3天的CRP升高水平呈正相关(r=0.58,P<0.01)。手术后第7天,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51)。冠心病组有38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平均获得血管内径丢失指数(28.72±8.56)%,再狭窄8例。术后第7天血清VEGF水平与血管的直径丢失呈负相关(r=-0.87,P<0.01)。再狭窄亚组术后第7天血清VEGF水平较非再狭窄组低(P<0.01)。结论VEGF可能是反应心肌缺血指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前3d血清VEGF的增高,可能是对介入治疗后血管损伤的反应。术后血清VEGF高水平表达可能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有抑制作用。术后第7天的血清VEGF可以作为再狭窄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猪慢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开胸直视下结扎前降支建立猪的心肌梗死模型,1个月后将建模成功的猪分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和对照组,分别直视下心肌内注射VEGF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2个月后行MR检查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梗死心肌组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梗死区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因子注射2个月后,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差值比较分别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10.4% vs 1.8%±1.6%,P>0.05)、心排出量(CO)(2.1±1.6L/min vs 1.4±0.8L/min,P>0.05)、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Td)(2.8±0.5mm vs 2.0±0.8mm,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24.0±5.0ml vs 39.6±16.2ml,P>0.05)。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F组的微动脉密度比对照组高(87.0±9.1 vs 50.8±7.2,P<0.05),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高(367.5±50.8 vs 188.5±14.3,P<0.05),增殖细胞核数目较对照组多(432.5±37.7 vs 132.0±29.0,P<0.05)。结论 VEGF能够促进梗死心肌的血管新生,促进梗死区域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急性心肌梗死(MI)血管生成和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作用。方法24只犬建立急性MI模型后随机分成对照组(MI区注射生理盐水15ml)和实验组(MI区注射50mg bFGF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15ml)。每组观察4个不同的时间点(术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第17天)。各组分别在处死前应用敏感编码技术行磁共振电影成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bFGF和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结果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自第10天明显增加;除第1天外各个时间点的微血管数量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心肌缺血区对照组bFGF和VEGF的表达增多。结论局部心肌内注射bFGF有促进MI区域毛细血管形成及提高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心脏血管的新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世界范围性问题。心梗后残留心肌代偿性肥厚,引起心室重构,进而促使心力衰竭,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其在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血运重建及其循环改善密切相关。梗死后的心肌能否获得充分的血供是心梗后尚存活的心肌细胞能否长期存活并发挥泵血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己梗死的心肌细胞能否再生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瑞鹏  郭平凡 《医学综述》2008,14(15):2258-226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能特异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它是一种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功能性蛋白。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发挥生理功能:①促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②增强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其活性的发挥受到多因素、多水平的调节,如缺氧、癌基因、细胞因子、细胞间质成分等。本文从VEGF的促血管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因素等方面对其生物学行为和特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初,Forkmann提出了著名的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新生的观点,而以此为依据的抗血管新生治疗亦逐步应用于临床,成为肿瘤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血管新生是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的血管的生理过程,该过程受到多种正负调控因子的严格调控,正调控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  相似文献   

12.
李刚 《中外医疗》2013,(34):19-19,21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D患者术后24 h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运重建完全患者术后3 d VEGF水平显著降低,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术后7 d VEGF水平仍高于正常(P〈0.01).结论 VEGF的表达与心肌缺血程度相关,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助于诊断CAD病变程度和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对冠心病PCI疗法的实行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中血管生成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2 8例初治的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患者的骨髓活检标本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lt 1、KDR、微血管密度 (MVD)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初治AML患者骨髓病理组织中KDR、VEGF和MVD的表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内皮细胞出芽现象广泛存在 ,生成的微血管无明显血管管腔形成 ,而正常骨髓组织的微血管管腔大而直 ;VEGF及KDR与MVD呈正相关 ;化疗后完全缓解组骨髓组织的VEGF、KDR阳性率及MVD明显下降 (P<0 .0 5 ) ,治疗后未完全缓解组的VEGF、KDR阳性率及MVD与治疗前无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Kaplan Meier分析显示治疗前VEGF阳性组的生存时间大于VEGF阴性组 (P <0 .0 5 ) ,但治疗前KDR、MVD的表达情况与生存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AML骨髓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 ,VEGF KDR信号传导通路在急性白血病血管新生中起主要作用 ,VEGF的表达与AML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134例,ACI组168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VEGF含量,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间血清VEGF含量存在显著差异。②ACI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清VEGF含量存在显著差异。③血清VEGF与脑梗死部位,体积及缺血缺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VEGF可能共同参与了ACI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促进AC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是 1989年由Ferrara等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首先提纯得到的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 ,它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 ,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炎症反应、肿瘤生长与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对VEGF研究的深入 ,发现了VEGF家族的新成员VEGF B、VEGF C、VEGF D。由于VEGF、VEGF B、VEGF …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其前提和基础是肿瘤细咆的不断增殖,而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备条件是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近年来其在实体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现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 (VPF)或VAS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因子。对胚胎发育、切口修复等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肿瘤形成和转移、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某些局部缺血性疾病、炎症、损伤修复、血管生成等的病理和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 VEGF的结构VEGF是一种糖蛋白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 .4万~ 4 .5万 ,由两个相对分子质量各为 1 .7万~ 2 .2万的不同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1 ] ,并在其N端有一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等电点为 8.5 ,有很强的耐热和耐酸能力。VEGF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进展,使大肠癌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有高度表达,本文就VEGF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对大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的细胞因子,并儿乎参与体内各种疾病过程,本文就VEGF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临床疗效良好。它可分为直接PCI、立即PCI、延迟PCI、挽救性PCI等,近年还诞生了易化PCI等新的介入治疗方法。本文就上述介入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