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选取《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中56个儿科病名为研究对象,根据英汉词义关系将其分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三大类,[1]以三部术语标准中中医儿科病名英译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其中翻译策略及方法,找出中医儿科病名英译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医儿科病名术语标准化中医药国际交流尽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比分析了目前的国内外5部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中的藏象学"血海"、"血室"、"血府"基本词条;依据中医术语的英译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选择和确定了相对合理的英译文,以期促进中医病因学术语英译标准的统一,推进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医书籍等为知识图谱构建素材,借鉴国际系统医学术语全集(SNOMED)、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和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的语义关系构建“症状-证候-治法”及“所用方剂-中药”之间关系的语义网络。方法:采用人工知识抽取的方法,利用知识图谱构建素材和SQL Server 2008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选取图数据库Neo4j构建中医类流感温病理论知识图谱。结果:构建的知识图谱包含实体812个和关联4 759个。结论:通过Cypher语言使“证-治”“证-症”“症-药”等关联知识图谱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展示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将中医类流感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中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读朱文锋教授《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黄惠勇(92级博士研究生班410007)主题词@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中医药学文献,书评病名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医病名极其简朴,且非出自一家,命名依据不一,...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症状体征”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尚无中医症状的分类标准,本文在分析中医症状体征分类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特点,将症状体征按照信息来源分:四诊类症状体征、中医仪器诊察类症状体征、体质诊察类体征三大类,以期为完善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分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中医术语的自动识别方法,扩充中医文本的自然语言处理形式。方法采用基于条件随机场( CRF)的方法,针对《伤寒论》文本中的症状、病名、脉象、方剂等中医术语的自动识别标注问题,通过结合字本身、词性、词边界、术语类别标注的特征,分析不同特征组合对术语识别的影响,并探讨最具有效性的组合。结果以字本身、词边界、词性、类别标签为特征组合的中医术语识别模型准确率为85.00%,召回率为68.00%,F值为75.56%。结论字本身、词性、词边界、术语类别标注的多特征融合的模型识别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中,与经络学说相关的术语,其翻译一般都比较统一。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针灸是率先走出国门并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中医疗法。其传入西方的历史远远早于中医药学的其他领域。正因为如此,其用语的英语翻译在国际上相对比较一致。在《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中共收录了有关经络学说的术语43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则收录了87条。下面试根据WHO的标准并结合“世中联”的方案,对这些术语的翻译问题加以简要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近10年期刊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总结中医临床研究常见的病、证(含证型、证素)和证候频数分布情况,为中医的术语标准化建设及中医诊断规则的挖掘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检索CNKI和VIP数据库2007年1月-2016年6月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经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型名称规范化及证素拆解后,统计其频数分布情况。结果 共纳入中医临床研究文献9730篇。按照降序统计,中医临床研究常见中医病名依次为胸痹、水肿、眩晕等;西医病名依次为高血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冠心病等。中医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气虚血瘀等;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热等;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肝等;中医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热等。中医证候依次为脉细、苔白、脉弦等。结论 中医临床证型以复杂证型多见,单一证型较少;《证素辨证学》所列证素能较好地覆盖中医临床研究,而证素辨证能避开中医证型标准不统一的难题,对中医临床辨证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中医临床辨证多会诊察舌脉。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进行语义标注,以《健康信息学—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网络框架为标准,参考清代医籍的语料分类模式,结合中医古籍文献的特点,面向中医临床证治主题,选取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病—证—治—方—药”术语,探索性标注9类语料实体,提出中医药语料实体标注流程规范、总原则,并同时基于标注实践对在标注过程中产生的易混淆的实体进行进一步细化区分,以期为中医药文献语料实体标注研究提供参考,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检索与获取。  相似文献   

10.
从病证规范的角度,探讨中医行业规范、标准中中医病名、证名与相关术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为将传统中医药科学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西医学)武装起来,而成为现代中医(药)科学,首先创建时空医学。时空医学是形态结构医学(西医)与藏象结构医学(中医)的高度统一.是构建两者联结的桥梁。经40多年的研究和创新,开创了一条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化的正确道路。不是现代科学理论融化与统帅中医,而是中医药科学融合统领了现代科学,作为中医药学的外因,由此引发和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因而称谓“现代中医(药)科学”。现代中医药学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集中了中医西医两个优势于一身,同时又有新的提高和创新.因此现代中医药学是独立的、完整的、超前的整体性科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3类新疆地产植物金属硫蛋白(MT)对重金属中毒后机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并分析各类植物MT之间有无交互作用,为开发新型重金属中毒拮抗剂——金属硫蛋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筛选后MT含量较高的植物,按不同种属分为3类,不同种属植物MT作为3个研究因素,各类植物MT原提取液为第一水平,提取液空白溶剂作为第二水平,采用三因素两水平正交实验设计,选用Le(2。)正交表,并按该表因素处理原则对急性镉中毒小鼠进行灌胃干预,以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为分析指标,分析三类植物MT的主效应和各级交互作用。结果:(1)3类植物MT提取液主效应对血液SOD活力、MDA含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一类和第二类植物MT交互作用对血液SOD活力、MDA含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三类植物MT提取液主效应对血液GSH-Px活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类和第三类植物MT交互作用对血液GSH-Px活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类和第二类配方植物MT对SOD活力的增强和MDA含量的降低存在明显交互作用;第三类植物MT对GSH-Px活力的增强作用优于其他两类,第二类和第三类植物MT对GSH-Px活力增强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术语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随着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术语系统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该所研制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都已具有一定规模,其应用与推广工作也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4.
继承和发展中医病名之我见黎敬波,导师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关键词:中医病名;规范化;中医理论;学术发展面对现代纷繁复杂的疾病体系,中医病名应如何继承和发展,这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关心的问题。然而传统病名与现代医学疾病相结合的历史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5.
认为以往中医内科学的病名多为症状性或病类性术语,而“国标”在区分病,证,症概念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以往混淆的概念,病名坚持能中不西,采用继承,挖掘,改造,创新等方法对病种进行具体分化,将内科病症分化成270多个独立的病种,从病理性状的角度对内科疾病进行了归类,对症状性术语的定义及运用作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传统医学疾病本体,促进中医疾病分类统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推动我国传统医学名词与国际医学术语标准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方法:通过借鉴国际疾病本体建设模式,提出复用已有资源构建传统医学疾病本体的新方法。利用精确、向上、向下和相关4种匹配方式,研究新建本体与ICD-11中文版的语义映射。结果:通过复用已有标准中的中医病名、定义、结构体系等资源,完成了传统医学疾病本体构建,并实现了新构建本体与ICD-11中文版的语义关联。结论:新构建的传统医学疾病本体为中医疾病分类统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药术语的英译是中医药对外传播交流得以进行的基础,应遵循同一性原则,即一个中医概念只对应一个英文规范术语[1]。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各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针灸是率先走出国门并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中医疗法。因此,与中医药学其它领域的术语比较,经络学说基本术语的英译相对比较一致。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译者关于经络学说基本术语  相似文献   

18.
刘慧英 《当代医学》2014,(26):122-123
目的:为规范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呈报,推进ADR监测信息标准化,分析鹤煤总医院ADR网络呈报系统报表资料的ADR呈报名称与ADR标准术语的符合程度、影响因素和ADR报告水平。方法以WHO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为标准,分析ADR报告数据记录中“ADR呈报名称”与标准术语符合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完全符合术语词总计436个,占表达词总数的89.7%;共涉及ADR术语词汇27个,涉及器官系统12类。出现频率高者依次为皮疹、过敏反应、瘙痒。医生上报ADR数量185条,占总量的54.4%,术语符合情况最好;药师上报118条,占34.7%;护士及其他人员上报共37条,占10.9%。结论目前ADR呈报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医生、药师上报ADR数量占主要地位,医生对术语的把握情况较好,药师对ADR术语掌握程度和对医学知识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编写《中医新知识辞典》对1840年以来中医药学出现的2000个新概念、新名词术语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发现中医新名词术语的发展趋势是:①由经典词汇分化、转化、衍化出新概念;②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传统概念而形成新词语;③将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中医药临床和科研而形成新型技术术语。上述趋势描述出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现代轨迹。整理中发现的问题是:新名词术语的量不够大;有些概念尚不稳定或存在歧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性概念不多,标示着中西医在理论水平上的融合非常有限;存在着在概念尚未明晰的情况下草率创立和使用新词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症状术语的规范化,是中医证名规范化、病名规范化,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症状信息采集及规范化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症名不统一、一症多名,多症一名、复合症状较多、症状描述精确度不够、症状信息采集不规范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首先,在规范症状术语名称方面,应建立在继承中医典籍的基础上,遵循单义性、简明性、科学性、专业性、准确性等原则,制定出公众广泛认可的、可供临床实际应用的规范化症名表。其次,症状术语规范化研究的组织之间应加强沟通,成立统一的协会及小组委员会,制定公众一致认可的规范化症名表,并定期更新。再次,在症状信息采集方面,通过网络培训使医生掌握相同的信息采集方法;借助相应的舌诊、脉诊等辅助仪器对四诊信息进行收集;同时适当借鉴西医理化检查方法,弥补中医四诊采集信息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