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减压联合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近期疗效。方法抽取西安市红会医院接受减压联合融合、内固定治疗的LSS患者35例为联合组,选择同期行单纯减压治疗患者30例为单纯减压组,术后随访12~32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相对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及中文版腰椎管狭窄问卷(CSSS)评分变化,同时统计联合组末次随访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单纯减压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末次随访单纯减压组治疗优良率,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纯减压组相对椎间隙高度均显著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2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末次随访时症状严重程度、术后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减压组(P<0.05)。联合组发生率为8.57%。结论减压联合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中期疗效与单纯减压术类似,但前者在维持较高椎间隙高度、减轻症状严重程度上有明显优势,联合术后随访有ASD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脊柱滑脱患者临床治疗中融合固定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脊柱滑脱患者共86例,将其以数表随机分组的形式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后路椎板全切除减压术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融合固定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及VAS及OD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两组对比,实验组明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融合固定法对腰椎间盘突出伴脊柱滑脱患者临床效果好,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MSF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19~53岁,平均37.4岁。道路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18例,直接暴力伤、砸伤4例。采取后路椎管减压固定术28例,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20例,两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伤、骨折类型均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复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疼痛指数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后路、前路手术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33.14±4.73)mm、(30.74±3.83)mm、后凸角为(5.31±2.51)°、(5.48±2.41)°,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神经功能上,治疗后后路、前路感觉评分分别为(152.8±9)、(157.4±7),运动评分为(67.31±2.51)、(78.48±2.41),均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前路手术在运动功能评分上优于后路(P0.05)。在疼痛指数上,二者无显著差异。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除切口感染外,前路手术均劣于后路(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的多节段脊柱骨折,无论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后路椎管减压复位术,还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均能取得满意的解剖学复位和神经功能恢复。前路手术能取得更好的神经功能和疼痛评分,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存在劣势,应在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时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联合腰椎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 LDH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9例,治疗组给予PLDD联合腰椎牵引疗法;对照组给予单纯的PLDD治疗,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7 d,1、3、6和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腰椎功能及疼痛评估,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ODI功能障碍指数和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7 d,1、3和6个月的ODI功能障碍指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疼痛较对照组缓解明显(P0.05),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ODI功能障碍指数及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低(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7 d疼痛都明显改善,但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治疗组优良率93.10%,有效率100.0%;对照组优良率82.8%,有效率96.6%;两组优良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期疗效相比,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腰椎功能和缓解患者疼痛方面,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LDD治疗后,给予腰椎牵引疗法,能在早期更好地促进突出椎间盘的还纳,尽早改善腰椎功能和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术后伊班膦酸钠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VAS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汉中市中心医院脊柱科收治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联合组在术后1周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Barthel指数及骨密度和血清抗酒石酸酸性膦酸酶(TRACP-5b)水平。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椎体前缘高度(24.64±2.53)mm显著高于对照组(19.37±1.56)mm,Cobb角(9.23±2.64)°显著低于对照组(16.31±3.06)°。术后两组VA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联合组VAS评分(1.74±0.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6±0.54)分(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Barthel评分(87.42±5.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53±4.75)分(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和血清TRACP-5b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TRACP-5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伊班膦酸钠可减轻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疼痛,并可以提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管内直接神经根松解和减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在西安市高陵区医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的LDH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临床参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法(JOA)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4.32±15.4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6.44±6.15)ml;平均切口长度为(0.82±0.19)cm;术后VAS评分情况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时,改良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3.2%(69/74)。结论TESSYS技术治疗LDH,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江亚  刘群  刘锴 《创伤外科杂志》2017,(12):932-935
目的探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pep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DI)、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伤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背部不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用于行PVP术治疗的OVCF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并有助于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e herniation,LDH)疗效。方法符合标准LDH患者67例,按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34例,对照组患者3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PLDD治疗,治疗组采用PLDD联合针灸治疗。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和2周、1和2个月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腰椎功能评估,术后2个月采用改良的MacN ab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及1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别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ODI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别术后不同时间点ODI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改良MacN ab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结果比较,治疗组优良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94.1%和100%;对照组的优良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1.9%、97%。结论 PLDD联合针灸治疗LDH短期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并且能够为突出髓核的逐渐回缩提供有利环境,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减压与不减压治疗无神经症状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TB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80例无神经症状性TBF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23~55岁,平均39.8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减压组37例(采用椎管减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不减压组43例(采用椎管不减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 8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24个月随访。不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减压组[(85.6±15.2)min vs.(115.8±25.7) min,(215.1±25.3)mL vs.(485.7±55.8)mL,(104.1±16.6)mL vs.(224.7±23.5)mL](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0)d vs.(5.2±2.2)d,(6.7±2.2)d vs.(7.0±2.4)d,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后凸Cobb角、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神经症状性TBF行减压或不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均较满意,但不减压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脊柱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脊柱显微内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比较,对手术路径进行改良,评价UBE在脊柱内镜手术中的优势及"三角技术"在UBE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38例(40个节段).分为2组,UBE组手术18例,MED组手术20例.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年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随访时间.效果评价包括下肢疼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和直腿抬高试验角度(angle of lasegue sign,ALS).并发症包括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关节突切除、术后复发、软组织水肿等.结果 UBE组手术时间大于M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肢疼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和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终末随访、出院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时下腰痛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UBE与MED技术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术后效果一致,但手术并发症明显少于MED.UBE具有放大倍数高、优质的照明、扩大的视野、三维立体物像、良好的器械操控性等特点."三角技术"在UBE手术中能够发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王冲 《西南军医》2017,(6):552-554
目的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38例,施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39例,施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随访半年,统计两组手术疗效,并对比手术前后两组疼痛(VAS)、功能障碍(ODI)及生活质量(GQOL-74)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VAS、ODI、GQOL-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VAS、ODI评分均较低、GQOL-74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82.05%(32/39)与对照组71.05%(27/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可确保手术疗效,同时还可显著缓解术后腰腿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穿孔的效果。方法:选择胃穿孔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穿孔效果优于开腹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VAS量表评分、NRS量表评分以及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与切口感染、创伤性截瘫、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4 d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与NRS评分以及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VAS评分与NRS评分以及CRP、IL-6及TNF-α水平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4 d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4.44%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言,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恢复更快,且术后疼痛程度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微创手术方法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A3.1型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同仁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中老年胸腰椎骨折且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50~65岁,平均58.6岁。受伤原因:跌倒伤38例,道路交通伤7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组(PVP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组(PPSF组)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组(PVP+PPSF组),每组15例。观察3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术后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以及VAS评分。结果 PVP组、PPSF组、PVP+PPSF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1.5±6.4)、(62.2±10.6)、(66.5±8.5)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6±2.4)、(52.4±8.3)、(42.6±7.2)m 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0.9)、(10.8±1.6)、(9.8±1.7)d。PVP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于其他两组。三组术后Cobb角、椎管占位率以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PVP组术后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改善低于PPS组和PVP+PPSF组。PVP组和PVP+PPSF组术后1周VAS评分优于PPSF组,但1年后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PPSF术创口小,脊柱减压效果好,而PPSF+PVP术同时具备PVP术和PPSF优点,且避免了PVP术和PPSF缺点,可能更适合于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A3.1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2月住院治疗的60例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0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减压法治疗,后路组采用后路减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出血量以及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结果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98.3±46.1)m L,后路组(358.2±34.1)m L,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201.6±21.5)min,前路组(243.8±16.8)min,前路组多于后路组(P0.05)。两组治疗前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均无差异(P0.05)。后路组治疗后平均触觉评分为(56.4±12.2)分、运动评分为(54.4±14.8)分,前路组则分别为(76.0±14.5)分、(76.5±18.3)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治疗后平均Cobb’s角(44±5)°、伤椎高度(3.8±0.5)cm,后路组(31±2)°、(2.5±0.4)cm,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前路组相比后路组治疗后更优(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疗法各有优势,前路减压法复位效果更好,可显著解除脊髓受压情况,改善触觉、运动功能以及伤椎高度、Cobb’s角,在临床上有很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管造影CT扫描在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21例,术前行椎管造影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CTM),明确责任节段及受累神经根。所有患者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inal-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PEL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21例患者CTM明确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责任节段数多于MRI检查(P <0.01);双侧双节段、单侧3节段及以上、双侧3节段及以上责任节段数少于MRI检查(P <0.01)。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85 min。2例责任节段为L4/5的患者,术后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致2019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接受无框架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30例HICH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无框架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的30例HICH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第一天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肺部感染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六个月GO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首次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术后六个月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框架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血肿清除率高,预后更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和髓芯减压术治疗创伤等导致的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32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和髓芯减压术治疗组,其中体外冲击波治疗组69例(79髋),髓芯减压术治疗组63例(82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利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记录股骨头生存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0~113个月随访,平均9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随访时间及治疗前VAS评分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髓芯减压术治疗组(P0.05);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髓芯减压术治疗组(P0.05);体外冲击波治疗组的总优良率为82.28%,显著高于髓芯减压术治疗组60.98%(P0.05);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患者股骨头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髓芯减压术治疗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和髓芯减压术治疗创伤等导致的早期股骨头坏死均能取得一定的远期临床疗效。体外冲击波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优于髓芯减压术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