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昆明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了解昆明市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方法 以昆明市儿童医院为哨点监测,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和分型。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 3年监测中共收集466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为52.8%(246/466)。轮状病毒感染97%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10~12月份是流行季节。对204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分型,G1型为流行优势株,占47.5%,其次为G2型(17.6%)、G3型(15.7%)G9型(4.9%)和G4型(1.0%)。P基因型以P[4]、P[8]和P[6]型为常见。最常见的P-G组合型是P[4]G2,占34.1%(14/41),其次是P[8]G1和P[6]G9,分别占29.3%(12/41)和12.2%(5/41),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 轮状病毒是昆明地区儿童腹泻住院的主要病原,毒株呈现型的多样性,应该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在中国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提供流行病学背景资料。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哨点监测,在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进行,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年监测中共调查2343例腹泻患儿,收集便样1211份,轮状病毒检出率门诊患儿和住院患儿分别为31.0%和52.9%。轮状病毒感染95.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每年寒冷季节流行(11月到次年3月)。流行的轮状病毒G血清型依次为G1(82.4%)、G2(5.0%)、G3(3.3%)和G4(0.9%),P基因型以P[8]和P[4]为常见。共检出9种P~G结合的毒株,其中世界常见的4种流行株占75.6%。结论 轮状病毒流行毒株呈现超常多样性,轮状病毒是长春地区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季节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HRV)血清型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单中心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共506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轮状病毒(HRV),人星状病毒(HAstV)、人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及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血清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检测的506份标本中HRV(224)44.26%、HAstV(83)16.40%、HuCV(诺如病毒II型为主)(58)11.46%、EAdV(32)6.32%、未定型(109)21.54%,HRV是导致河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每年秋冬季节患儿病毒阳性率检出明显升高;病毒性腹泻各组间所占比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腹泻患儿发病的高峰年龄为6~24月龄,占51.54%(183/355);224份RV检测阳性标本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布特征,G血清型流行优势毒株为G3型90份(40.17%),未发现G8型。P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最常见的毒株是P8型99份(44.19%)。基因型组合:以G3P[8]为主;506份检测标本中混合感染共24份(4.74%),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50%(12/24),轮状病毒和人星状病毒混合感染最多,占29.16%(7/24);其次,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混合感染占20.83%(5/24)。混合感染的患儿中<2岁的占83.33%(20/24)。结论 河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型复杂,以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发病高峰在每年秋冬季节,以6~24月龄婴幼儿为主,HRV主要亚型G3[P8],同时存在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人群分布。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沈蕙  李海  张钧  顾红英  王蓓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20-1421
目的 研究苏州市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1年9月~2002年8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进行调查。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并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ELISA、PCR法进行分型研究。结果 共检测标本775份,轮状病毒阳性274份,检出率35.35%;血清分型发现,轮状病毒腹泻G分型以G3(40.15%)和G1(28.42%)为主要流行株,基因P分型结果以P[4](39.68%)为主,尚发现较多不常见G/P组合和未分型病毒株。结论 苏州市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以G3和P[4]最多见,但有较多未分型病毒株,应继续进行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张海琼  莫胜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146-6147
目的 分析柳州地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柳州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12月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A组RV抗原.结果 1864例标本中共检出轮状病毒324例,检出率为17.4%,其中6~12月龄及1~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1.1%、25.2%,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1~12月份.结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患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及时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国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中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流行毒株血清型。方法 选择国内7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或PCR方法检测星状病毒,对星状病毒阳性标本应用RT-PCR方法分型并经测序确证。结果 1998—2005年在7个地区的调查点共收集1668份急性腹泻粪便标本,检测出星状病毒阳性标本91份,平均检出率为5.5%;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0月份到次年1月份;95%患儿年龄在2岁以下,其中以9~11月龄儿童发病最多,检出率为7.4%,12~17月龄、6~8月龄、0~6月龄儿童的检出率依次为6.1%、5.6%、5.6%。确定型别的49份标本中45份为HAstV-1型,1例为HAstV-3型,2例为HAstV-5型,1例为HAstV-8型。结论 星状病毒是中国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流行毒株以1型为主,同时存在多个型别的散在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 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婴幼儿2000~2002年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患儿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Visual Foxpro 6.0和SPSS 10.0)。结果 通过2年多的检测表明,深圳市每年轮状病毒感染发病高峰季节为9月至翌年2月,住院患儿为50.06%(4061811),门诊患儿为57.97%(440/759)。流行的轮状病毒G型是G_3型最多见(49.53%),其次为G_1型(30.84%)。结论 轮状病毒流行毒株具有多变性,有必要建立广泛的轮状病毒监测网。  相似文献   

9.
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G、P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筛选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收集并进行PCR检测VP4、VP7型别。结果经ELISA试剂盒检测,350份标本中检出126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36.00%,G分型以G3型为主(63.49%),其次为G1型(19.05%),P分型以P8型为主(61.11%),其次为P4型(18.25%)。结论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G3、P8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广州地区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引起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血清型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及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RT—PCR),对2009—01/12来自广州地区5间监测医院的5岁以下腹泻门诊患儿粪便标本,进行RV抗原检测和血清型分型。结果检测腹泻门诊患儿粪便361份,男性228份,女性133份,经ELISA法检测RV抗原阳性的标本146份(阳性率为40.44%),男性阳性率39.04%,女性阳性率42.86%;7~12月龄RV腹泻患儿最多,占45.21%;秋冬季为(1月,10~12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占76.71%;对132份ELISA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G分型中主要为G1型(43.94%),其他依次为G3型(28.03%),G1+G3混合型(24.24%),G9型(1.52%),G1+G9型、G1+G3+G9型及未分型均为(0.76%);P分型中主要为P[8]型(47.73%),其他依次为P[4]型(25.76%),P[4]+P[8]混合型(23.48%),未分型(1.52%),P[6]+P[8]混合型(0.76%);G型和P型组合情况以G1P[8]型多见,33株,G3P[8]次之,18株。结论RV是广州地区2009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RV腹泻阳性率男女无差异,主要高发于秋冬季,RV发病以7~12月龄人数最多,G、P分型分别以G1和P[8]为主要流行毒株,组合型G3P[8]为流行优势株,混合感染亦很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方法以广西罗城县为监测哨点,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全年收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病毒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2年共收集607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4.29%。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季节为11月至次年2月,2岁以下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6.11%。G1型为主要流行优势株,占64.54%,其次是G9型占12.77%。P基因型以P[8]为最常见型,P[6]次之;P[8]G1成为2007~2008年的主要流行株,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广西罗城县婴幼儿腹泻住院的主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多样性和规律性,提示有必要在广西长期开展轮状病毒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602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利用胶体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分析结果。结果:60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203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3.7%。6个月~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组,检测阳性率为40%。轮状病毒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母乳喂养及接种疫苗患儿感染轮状病毒阳性率较低。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2岁患儿是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10~12月份)为流行季节。母乳喂养及接种疫苗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河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型别。方法 收集河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0~59月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 614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分型鉴定。采用SPSS 20.0软件对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614份标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5.23%(730/1 614),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2.96%(412/959)、48.55%(318/655),男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6,P=0.027)。轮状病毒感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秋冬季(11月-次年3月)检出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在0~59月龄均有发生,集中在3~35月龄,占全部的96.44%,且随月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年龄组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4.369,P=0.000)。730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在2012-2016年均以G9血清型为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分型以P[8]为主。G/P组合以G9P[8]为主,占70.14%,其次为G2P[4],占7.53%。结论 2012-2016年,轮状病毒是河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秋冬季高发,G9P[8]为该地区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14.
农村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预防控制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提供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卢龙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因腹泻住院治疗的患儿为监测对象,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检测调查。结果1236份粪便样本轮状病毒阳性率为46%;398份轮状病毒阴性样本中杯状病毒阳性率为31.6%;2种病毒腹泻感染率以12月龄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3%和27.4%,其中轮状病毒9月龄患儿感染率为26.1%.6月龄为14.4%;而杯状病毒6,9,3月龄患儿感染率分别为25.6%,17.9%和16.2%。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感染发病月份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当年12月至次年2月,分别占全年病例的86%和65%。轮状病毒毒株鉴定结果:G3型(45%)最常见,其次为G1型(35%),Q型(8%),G4型(3%),G9型(0.6%),混合感染(1%),未分型(8%);杯状病毒经DNA测序均属于诺瓦克病毒(NLV)GⅡ遗传组。流行株为NLVGⅡ-4,GⅡ-7和GⅡ-3。结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主要是轮状病毒,其次是杯状病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马鞍山和苏州两所医院5a以下急性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市5a以下儿童的急性腹泻粪便标本1267份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结果 1267份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378例,阳性率为29.83%。发病年龄主要在3a以下,流行季节高峰为11月份至次年1月份。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两市5a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1—2020年成都某哨点医院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的病原学特征,为有效控制轮状病毒的流行以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成都某哨点医院2011—2020年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样本2 520份,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对阳性样本用RT-PCR法进行G、P分型鉴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 520份样本中检出A组轮状病毒阳性样本534份,阳性率为21.19%。其中男性患儿RVA阳性检出率为21.67%(340/1 569),女性患儿RVA阳性检出率为20.40%(194/951),男女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A检出率呈现随着年龄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2~17月龄组检出率为33.22%(200/602)。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为RVA感染高峰。RVA分型结果显示,多种轮状病毒G血清型和P血清型被检出,自2012年起以G9P[8]为流行株。结论 RVA是成都某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G9P[8]为优势流行株...  相似文献   

17.
三个监测点医院2001-2004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3个监测点医院2001年8月至2004年7月住院的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哨点监测,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并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结果 共检测3121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1%。94%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G3型为流行优势株,占69.9%,其次为G1型6.6%、G2型2.9%、G9型2.2%、G4型0.3%。P[8]型为最常见的P基因型。最常见的P-G组合型是P[8]G3,占64.0%,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 轮状病毒是3个监测点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P[8]G3型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8年6月-2010年5月致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及病毒基因亚型特点。方法收集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5岁全部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730份,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检测阳性标本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进行分型鉴定。结果 730份标本中,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出阳性标本298份,阳性率为40.8%,对298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进行RT-PCR检测,其中G血清型分出亚型的有292份,占98.0%,P基因型分出亚型的有254份,占85.2%;同一份标本G、P分型方法均分出亚型的有250份,占83.9%,同时分出98份G亚型组合型,11份P亚型组合型。结论 G1,G3,P〔8〕是流行的优势亚型,G1+G3组合亚型又是主要的组合流行型;呼和浩特市轮状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是10月至次年2月,流行优势毒株发生了从G1到G3的漂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长春市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收集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对粪便标本采用ELISA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用反转录PCR方法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析。结果: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腹泻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3.33%(2098/3934),2005~2010年逐年下降,2011年开始上升;轮状病毒性腹泻每年10月到次年2月为感染高发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以G3型为主(51.83%)是流行优势株,但G3型呈下降趋势,G9型有上升趋势;P血清型以P[8]型为主;发病年龄97.54%集中在0~24月龄婴幼儿,高发年龄段为7~12月龄婴儿,男∶女为1.83∶1;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呕吐和发热。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市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分类是G3型,P分类是P[8]型,并且呈现超常多样性。长期监测轮状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对于预防病毒性腹泻和疫苗研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思茅地区医院儿科住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ELISA法共检腹泻患儿粪样264份,检出率为20.08%;PAGE法共检测粪样53份,检出率为32.08%。其中以1月份检出率最高(29.31%),4、7月检出率最低(0)。男女检出无差异,年龄以6岁以上组检出率最高(28%);0月至小于6月组最低(9.3%)。核酸电泳以长型为主。本次调查表明思茅地区医院儿科住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高峰季节为冬春季。提示在今后的腹泻病(特别是冬春季腹泻)防治工作应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