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16层螺旋CT成像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成像及血管造影已成为颈动脉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研究证明CTA在评价颈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上与DSA有高度的一致性,可常规用来评价颈动脉狭窄等病变.同时CTA还可用来评价颈部血管外伤,可以发现颈部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假性动脉瘤、夹层、动静脉瘘等,以及颈部软组织、气道、颈髓椎管等部位的病变,可作为怀疑颈部血管外伤但暂无手术指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CTA及3例DSA的影像资料。结果:7例共9个肿块(双侧2例),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增强扫描所有肿块均显著增强,薄层横断面图像能清晰显示被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以及增宽的颈内、外动脉间距。8个肿块外周可见多发扩张的滋养动脉影。颈部CTA清晰显示7例9个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其中7个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3例CTA结果与DSA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对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多层螺旋CT对26例患者行CTA或CTV检查,所有采集的数据经ADW4.0型工作站进行各种后处理,从而得出满意的临床诊断。结果 CTA以MIP.VR显示最佳,可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血管壁的钙化程度。CTV由于静脉系统充盈欠佳,以MIP,MPR显示为佳,后者不仅可显示栓子的存在,而且可显示栓子的性质。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下肢血管病变方面优于传统的多普勒超声以及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层厚与成像方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通过比较2种不同的扫描层厚对颈动脉多层螺旋CT(MDSCT)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合理的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无脑缺血症状或脑梗死患者和有症状者共42例,随机分成1.3mm层厚组和3.2mm层厚组,其他扫描参数不变。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2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颈动脉血管边缘的清晰度,颈动脉的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盲法评分,所有统计工作由SPSS软件完成。结论 2种不同扫描层厚对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与重建方法有关。应用MIP重建时,1.3mm层厚组明显优于3.2mm层厚组,应用VR时,两组图像的总体质量均优,差别并不明显。结论 多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的总体质量不仅取决于层厚的大小,还取决于图像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42例冠脉血管成像(CTA),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分析冠脉成像质量,探讨冠脉显示率及诊断。结果:图象质量优秀89%(3842)。良好60%(2542),较差4%(442)。结论:多层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可以作为冠心病一种筛选手段,广泛应用干临床。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龙江 《放射学实践》2003,18(9):681-684
1995年Winter等^[1]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肝脏移植前后肝动脉进行评价,认为CTA与传统血管造影同样准确,且无创价廉。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对比剂量较单层螺旋CT节省30%~50%,能进行多期相血管扫描,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三维图像,这些优势使得进行肝脏CTA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具有可靠的价值^[2-4]。本文着重介绍肝脏动脉系统CT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成像(CTA)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 术后病理证实的16例颈动脉体瘤,术前行多层螺旋CT对肿瘤行增强扫描的同时行颈动脉CTA检查12例,行MRI及MRA检查4例.结果 16例术前CTA及MRA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5%,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CTA及MRA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的问世,能够轻松实现薄层、快速、大范围的扫描,先进后处理软件的支持,为CT血管成像的临床使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现在CT血管造影(CTA)已被用来检查身体各个部位的血管病变,笔者将我院用16层螺旋CT进行颈、颅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获得的操作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其中4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以常规造影为“金标准”,得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用于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90.2%;诊断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3%。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颈动脉狭窄的CTA与DSA对照,探讨自动三维CTA血管分析软件的可重复性.材料和方法: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31例患者33条颈动脉行旋转DSA成像.所有36例患者的72条颈动脉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扫描参数为:层厚1mm,进床速度5mm/s,重建层厚1mm.两位放射科医生根据NASCET标准分别对3D CTA和MPR DSA图像进行测量,首先自动测量,利用CTA自动生成软件测量狭窄的程度,随后在有钙化、溃疡、邻近血管等干扰因素时行手动矫正测量.结果:CTA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相关性为0.89和0.90(P<0.01),MPR rDSA观察者间的相关性为0.90(P<0.01);自动测量CTA和rDSA观察者相关性为0.69(P<0.01),手动测量时增加到0.81(P<0.01),颈动脉狭窄有干扰因素时比没有干扰因素时测量的相关性显著降低.结论:自动3D CTA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手动矫正测量法避免钙化、溃疡、邻近血管等干扰因素,因而增加CTA与MPR rDSA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结果:22例共28个肿块,其中双侧6例,所有肿块位于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23个肿块增强扫描CT表现特点:肿块显著强化;调整窗值可见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螺旋CT动脉期薄层图像显示较大肿块周围多发增粗的供血动脉影(10/12);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及MPR重组可显示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10/12),呈"杯口状",肿块在其上。本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螺旋CTA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诊断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螺旋CT扫描,层厚3mm,螺距1.0.最大密度投影(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SSD)3D血管重建.CIVE导航系统行颈动脉C1VE成像.结果颈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4支,5支正常.显示斑块、附壁血栓13支.8支颈动脉与DSA对照7支相符.3例手术所见与CTA对比一致性较好,术后狭窄解除,斑块消失.结论CTA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显示斑块.CIVE能观察狭窄管腔内部形态及斑块.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其快速和大范围的扫描,对于诊断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系统的病变发挥了很大价值,通过对原始扫描图像的后处理,使临床医师更直观的了解血管的病变,为手术和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笔者收集了近2年来的12例上肢急性动脉栓塞的CT血管造影(CTA)病例.回顾性总结其扫描技术,后处理技术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16层螺旋CT机对怀疑有顷内动脉瘤的28例患者行CTA裣查,将啄始数据输入Vitrca2工作站,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后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8例3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3mm,最大2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7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肝脏多层CT动态增强规律,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进行血管重建,分析BC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规律,评价其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45例中,肝静脉阻塞(狭窄)26例(57.8%)、下腔静脉阻塞(狭窄)6例(13.3%)和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狭窄)13例(28.9%).布-加综合症肝实质典型的增强方式表现为首先出现在肝门区和尾状叶的、以肝内门静脉小支为中心的斑片状增强,随时间延迟增强范围逐渐扩大(29例).结论:螺旋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是检查小肝癌的一种相当敏感的方法,经病理检测证实,证实的敏感性为80%,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内小的瘤灶检出率,高于常规CT和动态CT。 CT血管造影是CT与血管造影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根据插管的部位、扫描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动脉造影CT(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mgraphy,CTA);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血管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对脑静脉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静脉血管瘤的16层螺旋CTA及CTV表现。结果:动脉期CT血管造影5例未发现明显异常,10例病灶仅部分显示,且密度淡。静脉期脑CT血管造影15例均清晰显示放射状排列的髓静脉及中央静脉,整个形态似海蛇头。结论:16层螺旋CT双期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脑静脉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行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颈动脉图像。结果:正常4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68支,其中正常血管25支,狭窄血管43支。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决大部分的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怀疑颈动脉狭窄的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