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娟赢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7,(2)
作者根据急性心肌梗塞后存活10天以上的533例患者24(平均18±8)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猝死和QT间期、左室喷血分数、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本组患者来源于"限制心肌梗塞范围多中心(5个)协作研究组",急性心肌梗塞后18小时内随机单盲法开始透明质酸酶和普萘洛尔治疗,或给予安 相似文献
2.
24小时动态心电图QT间期变异与两年内猝死危险性[英]/AlgraA···/BrHeartJ1993:70:43-48目前尚无自主神经活力障碍引起猝死危险增加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自主神经系统对猝死发生的影响部分与左右交感神经活力失衡有关,部分与交感...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由心脏病引起、发生于症状出现后l小时内、医院外或急诊室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其原因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脏停搏或非心律失常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70年来人们致力于准确测量QT间期,并按RR间距、年龄和性别校正QT间期。在大组健康人群中采用数字化心电图记录仪记录心电图并按统计学方法校正有关协变量,为判断QTc间期延长提供新的标准。QTc间期延长同心脏事件发生率是指数函数关系。QTc间期极长者如有T波交替,心脏事件发生率特别高。 相似文献
5.
6.
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使猝死危险性增加,在心肌缺血时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低,尤其在并存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时增加室颤的可能,心率变异性低是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对是尚没有流行病学家用它对猝死进行研究和报道。作者从6693例中经过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有或无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人,作了心率变异性与猝死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QT间期测量与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间期指的是心室肌开始除极(QRS综合波的起点)至心室肌复极终止(T波的终点)所经过的时间间期,是心室肌电收缩间期的反映,由心室肌的除极时相和复极时相所确定,是传统的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QT间期变化的临床重要性知之甚少,并且有不少的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短QT间期与短QT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成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5):364-367
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 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显示QT间期延长,常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乃致猝死.本文104例脑出血,发病3天内有33例显示出QT间期延长.现就QT间期延长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如下. 资料与结果 104例脑出血患者,为我院1979年10月~1988年6月的住院病人。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骤然发病;(2)明显偏瘫;(3)天津医学院宋氏评分法脑出血计量诊断.本文病例一般在发病后1小时至2天内入院.其中男58例,女46例,平均年龄59.7岁(30~83岁).入院时血压高者(WHO标准)96例,血压正常者8例. 104例患者在发病3天内均作了心电图记录.在 相似文献
14.
杨菊贤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9,(3)
早期的研究显示,使QT间期延长的心脏交感神经支配不平衡,可以增加冠状动脉阻塞患者的心律失常以及降低心室颤动阈。本文旨在观察QT_c延长(>440毫秒)是否伴有心肌梗塞患者猝死发生率的增加。方法:患者组与配对对照组各55例。患者组在2个月至6年前患过心肌梗塞。在每份心电图中测定5个心搏的QT间期,QT_c的计算按Bazett’s公式:QT_c=QT(R-R)~(1/2)。凡QT_c值>440毫秒者,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日常活动中的心室复极状况,对17例左室IVT(ILVT,即ILVT组)、10例右室IVT(IRVT,即IRVT组)、17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其与RR间期的关系。三组间平均、最大、最小QT间期及校正QT间期均无显著性差异。IRVT组QT间期与RR间期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值较正常对照组高(0.243±0.043vs0.201±0.039,P<0.05),ILVT组斜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190±0.043vs0.201±0.039,P>0.05)。尽管IRVT的患者经检查心脏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存在心室复极的心率适应性异常的改变,此可能是该类患者心肌电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QT间期频率依赖性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患者猝死风险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5例原发性扩心病患者和2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询问病史并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SDNN)、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24 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随访扩心病患者,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结果 扩心病组的LVEDD、QTd、VPB、NSVT、QTe/RR(QTe为Q波起始至T波终点的间期)和QTp/RR(QTp为Q波起始至T波顶点的间期)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和SDNN显著低于对照组.扩心病猝死组、非猝死组和对照组相比,LVEDD、LVEF、QTd、SDNN、QTe/RR和QTp/RR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扩心病猝死组和非猝死组比较,LVEF、SDNN、QTe/RR和QTp/RR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扩心病NSVT阳性组和NSVT阴性组比较,LVEF、QTd、VPB、QTe/RR和QTp/RR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扩心病患者的猝死率,QTe/RR斜率≥0.210者显著高于<0.210者(54.5%与21.1%,P<0.05);QTp/RR斜率≥0.190者显著高于<0.190者(52.2%与21.9%,P<0.05);在LVEF≤35%和NSVT阳性的基础上结合应用QTe/RR≥0.210或QTp/RR≥0.190,猝死率显著提高.结论 扩心病猝死组QT/RR斜率显著高于非猝死组和对照组,QT频率依赖性对扩心病患者猝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可进一步提高NSVT和LVEF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12个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与最短的Q-T间期之差。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和电不稳定程度。为进一步研究这种心肌电生理紊乱与充血性心衰(CHF)猝死的关系,我们测量了35例CHF患者心电图的QTd,探讨其与猝死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35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10.2(17~68)岁。CHF病史1—6年。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25例,Ⅳ级10例。基础疾病有冠心病18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瓣膜疾病3例。有电解质紊乱或使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者未入选。 1.2 测量方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的心电图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几年来有关QT间期的测算、正常值以及QT延长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并各QT测算公式进行了比较。 QT间期是心电图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可粗略地估计心肌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近来研究显示: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具重要临床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发现很多有效的抗心律药物能引起QT延长导致恶性心 相似文献
19.
志愿者41例,男性,有胸痛,曾作冠状动脉造影。其中18例年龄37—59岁,冠状动脉正常,作为对照组;其余23例年龄35—60岁,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至少有一支狭窄≥70%,6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所有病例运动试验均阳性。经踏车功量计立式运动试验,研究运动导致心肌缺血时心率与QT间期的关系。结果两组的心率与QT间期均呈明显的负线性相关:对照组QT(毫秒)=451-1.36×心率,r=-0.78;冠心病组QT(毫秒)=396-0.73×心率,r=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及其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 (QTd)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分析 138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病例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 ,观察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冠状动脉病变对QT指标的影响。结果 :无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QTd为 42 .0± 18.2 4ms,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的QTd分别为 48.42± 17.11,5 9.15± 2 2 .75ms ,P均 <0 .0 5 ;轻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的QTd分别为 48.6 7± 2 0 .45 ,5 8.12± 2 1.6 1ms ,P均 <0 .0 5。结论 :QTd延长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 ,并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