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大黄甘遂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为治疗妇人水与血结于血室所致小便不通之症。如《金匮》日:“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12条云:“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以  相似文献   

3.
大黄甘遂汤由大黄、甘遂、阿胶三味药组成,原为《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涩而不渴方,笔者以此方治愈1例附睾淤积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衄2例     
例一、张××,男,39岁,1969年6月8日初诊。患者素体健壮,今突然目衄五天,初以目为肝窍,肝热内炽,循经而上,灼伤血络,目衄遂作,投龙胆泻肝汤两剂不应。二诊时审得口干不欲饮,舌边尖绛,苔薄,脉数而弦。诊为热在营血,改用《千金翼方》生地大黄汤,药用生地黄45克、酒炒大黄15克,一剂即衄止。续服一剂,遂瘥。  相似文献   

5.
例一:王××,三十岁,护士。于前天下午开始小腹有疼痛,至六时许痛剧,并即小产。因出血过多,曾经治疗日无效。现血小块多而色黑,头目晕眩,小腹麻痹,脉微,面色苍白,舌苔白、边淡红。遂处本方予服。次日复诊:腹痛减、血止、脉缓、惟心悸、四肢无力。仍以原方续服,最后用归脾汤连服十二天而愈。  相似文献   

6.
鹅血治癌由来已久,在我国明清的医籍中已不乏记载。如《本草纲目》中称鹅血治“噎膈反胃”;《续名医类案》载“血膈症,饮生鹅血,当吐血块而愈”。清代《张氏医通》中还记述:王仲君患噎隔,“虽极糜烂之稀饭,人喉即呕出。用生鹅血热饮之,一服便安,是夜小试糜粥,竞不吐出。其后从少至多,能食米谷,遂安。”  相似文献   

7.
大黄甘遂汤加味治疗附睾淤积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见  刘玉章 《四川中医》1993,11(10):38-38
大黄甘遂汤出自《金匮要略》,原为妇人产后水与血俱结血室症而改。笔者用此方加味,扩大投药途径,内服外用兼行,治疗附睾淤积症17例,疗效满意,介绍于后。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最小25岁,最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历介绍患者,男,83岁,因血淀粉酶升高5个月而入院。患者于2011年1月于我院老年科门诊行生化检查,其中血淀粉酶为1 121 IU/L(正常值22~80 IU/L),后于2011年6月复查血淀粉酶为864 IU/L。患者近5个月来时常有上腹隐痛,无其他明显不适。为进一步明确诊治,遂于2011年6月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余年,现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次/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治疗妇科病证的特点有:1.治血为主,重视气血、血水、肝脾相关。妇人相对处于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状况,故仲景组方多以治血为主,补血、和血、祛瘀各类治法俱备,具体有以下5种。养血温经法,代表方有胶艾汤、温经汤等;行气和血法,代表方有枳实芍药散、旋复花汤。活血利水法,代表方有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等;祛瘀消瘢法,代表方有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等;  相似文献   

10.
<正> 中风案:张××,男,60岁。两年前患中风病,治后神态步履近如常人。日前突然眩晕痰涌,继则神识迟钝,举箸落地,语言蹇涩,口眼喁斜,左半身不遂。舌萎色淡光剥无苔,脉细弱而涩。笔者初诊认为,高龄久病,肝肾阴亏,风阳内动,痰火上涌以致气逆血菀证,遂投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旬日病未稍减。细思辨证不误,何以不效?遂邀李老会  相似文献   

11.
痰瘀互结、同治起源较早,《金匮》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实际上已包含痰瘀同治之意.至元·朱丹溪更加明确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在治疗上,他十分重视气、血、痰三者关系.明清时代痰瘀互结的观点已相当成熟.明·方贤《奇效良方》认为:"气塞不通,血壅不流,凝血蕴里,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痰."清·唐容川《血证论》:"内有瘀血,则  相似文献   

12.
浅谈血痹     
狄玉敏 《河北中医》1988,(1):F0003-F0003
一血痹的成因血痹是祖国医学中痹证的一种。有关血痹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如在《九针篇》中就曾谈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关于血痹的成因,《金匮、血痹虚劳篇》指出:“……”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由于肾阳不足而致骨弱,脾阴有余则肌肤盛,重因疲劳,阳气外泄,肌肤不固而汗易出,如卧时辗转动摇,感受微风,阳不能卫,阴不能固,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用固气止血汤治疗崩漏效果较好,体会如下。1病因病机崩漏的主要病机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冲任损伤不能制约固摄经血,使子宫藏泄失常。根据病因常将崩漏分为肾虚型、脾虚型、血热型和血瘀型。肾阴虚则内热迫血妄行,肾阳虚则命门火衰,封藏失固,遂成崩漏。脾虚则中气下陷,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导致崩漏。血热则扰乱冲任,迫血妄行形成崩漏。血瘀则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而成崩漏。  相似文献   

14.
段××,女,42岁,兽医,门诊病例。20余日前劳累后即感腹痛。翌日,阴道下血,淋沥不断,西医曾用安宫黄体酮,避孕1号,刮宫术等,血仍不止。遂来求治于余。诊见:阴道下血,量中等,色淡有块或絮状物,  相似文献   

15.
<正>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中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后世医家对这段经文的理解一般都认为是:二阳之病发自心脾两脏.如马莳说:“正以女子有不得隐曲之事,郁之于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养脾,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运化,而继则胃渐不能纳受矣.故知胃病发于心脾也.由是则水谷衰少,无以化精微之气,而血脉遂枯,月事不能时下矣.《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今血既不化,月事何由而下?由是则血枯气郁而热生,  相似文献   

16.
徐某,女,17岁,患者16岁月经初潮,期、色、量均正常.1992年仲夏,因经期负重,经量遂增多,并先期而行.1993年1月,经行量多,未经诊治,继血流如注,而致晕厥,遂送某医院住院治疗9天,血止出院.  相似文献   

17.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最早由南宋陈自明提出,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拓展发挥为从血治疗外风和内风相关疾病并获得一定疗效.作者在临证时常使用血府逐瘀汤从"治血"的角度治疗颤病这一"风证"而屡屡获效,总结分析后认为:颤病之形成,多因肝之气血阴阳失调、肝气疏泄失常而致经脉血瘀,经脉血瘀再逢肝气过盛,肝气受阻不能畅行,遂鼓动...  相似文献   

18.
1病历介绍患者,男,83岁,因血淀粉酶升高5个月而入院。患者于2011年1月于我院老年科门诊行生化检查,其中血淀粉酶为1 121 IU/L(正常值22~80 IU/L),后于2011年6月复查血淀粉酶为864 IU/L。患者近5个月来时常有上腹隐痛,无其他明显不适。为进一步明确诊治,遂于2011年6月住院。  相似文献   

19.
十枣汤中的大枣除用于缓和方中甘遂、大戟、芫花3味药对脾胃的峻烈刺激之外,还有"约束营气以存津液"的作用,以防止方中其他药物攻水太过而致伤阴之弊,预防伴随体液和无机盐大量丢失而出现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血钾的降低。甘草有确切的保钠、排钾作用,大量使用可引起水钠潴留和血钾降低,即所谓"假醛固酮增多症"。在体液丢失、血钾降低的情况下,再用甘草恐有加重电解质紊乱的危险,这可能正是方中不用甘草而用大枣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金水六君煎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和阵”第一方。张景岳谓其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笔者深服张景岳独具只眼,认识到湿痰而缘于气虚、阳虚者固多,而兼见老年阴血不足之肺肾亏损者亦复不少,遂创制本方专治阴血亏损而湿痰咳喘之候。可谓匠心独运,补古未备。但言该方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则颇为费解,本不为尊者讳之旨,冒昧质疑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