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缓解期重性抑郁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症(MDD)和心境恶劣障碍(DD)患者在人格维度、人格特质水平及人格模型及人格障碍倾向性方面的特征。方法:采用NEO-PI-R个性调查表及人格诊断问卷(PDQ^ 4)对58例MDD和57例DD患者及115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MDD和DD在NEO-PI-R的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外向性、严谨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DD患者的神经质分高于MDD患者,MDD患者的顺同性分高于正常组;在30个特质层面上,MDD和DD与正常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DD患者的N1(焦虑)、N4(自我意识)分明显高于MDD患者,E4(热情性)、A1(信任感)分明显低于MDD患者;MDD和DD在PDQ^ 4的边缘型(BDL)、回避型(AVD)、抑郁型(DEP)、分裂性(SZD)、偏执型(PND)、强迫型(OBC)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DD患者在分裂型得分明显高于MDD患者,在表演型(HST)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MDD和DD的人格特征既有共同的之处,也存在差异。两者均伴有人格障碍,但DD患者比MDD患者人格障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周岁的人群10073名,以改编后的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为筛选工具,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为调查的诊断工具。功能状况评价采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1.90‰(95‰CI:37.77‰~46.04‰),时点患病率为26.38‰(95‰CI:23.08‰~29.69‰)。女性终生及时点患病率均明显高于男性(P〈0.01),农村女性的终生和时点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农村男性(P〈0.01)。女性30岁以上患病率较高。重性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比率男性56.10%,女性55.95%,两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程度重度发生率男性为68.29%,女性48.81%,男性高于女性(P〈0.05)。结论重性抑郁障碍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的患病率高,男性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损伤程度的重度发生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3.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意向和情感的不稳定性,并伴有明显的冲动性,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已有所表现。BPD是一种严重的轴Ⅱ型障碍,有很高的发病率和功能性损伤,在全世界广泛出现,且大部分BPD患者频繁出现自伤、自杀行为。过去20余年,国外已对BPD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该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伤、自杀行为也予以极大的关注,而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认识还不够。本文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评估以及预防、干预等角度。对BPD患者的自杀行为做了评述,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共病人格障碍的情况。方法:对127例符合DSM-IV轴I焦虑障碍的患者进行了DSM-IV轴II人格障碍的诊断评估,并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疾病严重程度(CGI-SI)、社会功能缺陷(SDSS)等评定。结果:①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为73.2%;②共病者焦虑障碍的发病年龄更早(P<0.01),焦虑障碍病程更长(P<0.05),疾病更加严重(P<0.01),其焦虑、抑郁水平更高(P<0.05;P<0.05),社会功能更差(P<0.01)。结论: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心理动力学为背景的辩证行为心理治疗技术(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药物治疗和门诊心理治疗相结合。结果治理过程中出现移情与反移情,最终导致治疗关系恶化,在第8次治疗后患者攻击治疗师。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将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投射到治疗关系中,医生往往会替代现实中的客体被攻击和指责,现阶段的心理治疗还处于艰难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人格五因素(FFM)特征。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 4在44例被试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NEO-PI-R对所有被试做人格测查并与全国12个城市正常成人NEO-PI-R分比较。结果:44例OCD患者中有32例同时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共病率为72.7%。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组的FFM特征为高神经质(67.9±7.7),低外向性(39.0±10.3)、低顺同性(42.6±7.7)和低严谨性(39.3±12.4),开放性正常(45.6±8.8)。OCD不伴有人格障碍组除开放性维度(38.3±13.4)较低外,其余四个维度均正常。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患者除了高神经质、内向以及严谨性较差外,人际关系方面信任感、坦诚性和利他性也较低,体现了人格障碍患者核心的人格特征。OCD不伴有人格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兴趣狭窄,缺乏好奇心,不适应变化,保守等人格特质,却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罪犯的人格障碍及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少年罪犯的人格障碍分布情况及人格特征,探讨进行人格矫正改造的重要性.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 )对405名男性青少年犯人进行筛查,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进行人格特征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PDO-4 筛查结果示罪犯组12型人格障碍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MMPI结果示罪犯组F、Hs、Hy、Pd、Pa、Pt、Sc、Ma等8个量表的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结论:青少年罪犯存在多种人格特征偏移正常,部分达人格障碍,需要及时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合并与非合并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抑郁症患者(MD)的一般资料及其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贝克抑郁量表(BDI)、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30名合并BPD的MD患者、30名非合并BPD的MD患者施测.结果 共病与非共病组在生源地、婚姻、受教育年限无显著差异(P>0.05),在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海洛因依赖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障碍共病情况。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人格障碍临床定式访谈量表(SCID-II)对120例海洛因依赖者和1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结果:海洛因依赖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是79.2%,且73.3%的患者同时符合两种或以上的人格障碍。患者中最常见的人格障碍是边缘型、反社会型、偏执型、强迫型,男性海洛因依赖者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1.98,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中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0.
3744名大学新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抑郁在大学生中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方法 用SDS量表,EPQ量表,自编的一般情况表测试大学生的抑郁状况、个性特征及家庭和社会影响因素.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共检出有抑郁症状的学生113名,检出率为3%(113/3744).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2.2%(83/3744),中度抑郁检出率为0.64%(24/3744),重度抑郁检出率为0.16%(6/3744).在所做的原因分析中,N 型性格,非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大学与想象的不一致且难以接受,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差距,心理健康自我评价不好,常为自己的容貌及外表苦恼,对自己的评价不好等因素是引起抑郁的社会因素.结论 大学生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在5%以下;抑郁的发生与其性格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年来,关于人格障碍的认知特点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许多研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独特的认知风格,并存在显著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特别是执行功能损害。本文回顾近年来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认知风格和神经认知功能的若干研究,以期为国内对该问题感兴趣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最近几年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探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Medline和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2008年2月之前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和发病机制(mechanisms)。结果选择以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病机制相关的文献有46篇,分别涉及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神经传递素、亲附特点、神经成像、遗传学、认知以及分型。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指一群异质的个体,他们在症状表现、病因、心理病理机制的反应等方面可能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dissociative disorders among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extent of the overlap between two diagnostic group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both disorders were evaluated. Two hundred and forty (24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presented to a university outpatient psychiatry unit were screened using the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version of the BPD section of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II-R Personality Disorders (SCID-II), the 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Scale (DES) and the Somatoform Dissociation Questionnaire (SDQ). One hundred and twenty-nine (129) participants who had a score above the cut-off point on at least one of these instrument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interview version of the BPD section of the SCID-II, the Dissociative Disorders Interview Schedule (DDIS), and the PTSD module of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II-R (SCID-I). All participa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BPD or a dissociative disorder were evaluated then with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Dissociative Disorders (SCID-D). Twenty-five (25; 10.4%) participants had BPD and 33 participants (13.8%) had dissociative disorder in the final evaluation. Sixteen participants (64.0%) with BPD had the Axis I diagnosis of a dissociative disorder; all six participants (2.5%)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were among them.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a significant part of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who fit the criteria of BPD have a DSM-IV dissociative disorder on Axis I. The presence of dissociative symptoms as a part of BPD should not lead to overlook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co-occurring dissociative disord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抑郁症患者完美主义各项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心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对105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结果不同年龄组在行动疑虑和父母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t=2.031,2.459;P<0.05)。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父母期望、社会决定完美主义与APS-R中代表完美主义消极方面的差异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60,0.55,0.47,0.74;P<0.01)。个人标准、自我定向完美主义、他人定向完美主义与APS-R中代表完美主义积极方面的高标准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81,0.70,0.56;P<0.01)。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对差异性即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显著正向预测作用(F=39.173,Beta=0.737,P<0.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完美主义各维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其中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对抑郁症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中病人与治疗师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治疗关系呈现出四种不同依恋模式。目前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主要的技术是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的移情中心治疗,它通过强调建立良好关系而进行治疗。研究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和病人的交互作用所起的作用,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而在中国大陆没有进入CCMD诊断系统,因此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将对BPD的临床现象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澄清,并在国外有关研究BPD的脑神经科学、神经生化学和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代际-脑-经验模型”(Intergenera-tional Brain-and-Experience Model, IBEM),并以之为线索探讨BPD的病理机制,以期深入理解BPD作为一种人格障碍的独特性,最后对在我国大陆开展BPD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虽然目前对B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有研究提示基因与环境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在BP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CNKI,MEDLINE和PsysNET等数据库上检索有关边缘性人格与环境、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发现目前已有较多研究结果支持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B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然而,已有关于两者交互作用相关研究尚存在缺陷,需未来的研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儿童虐待与人格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近五年中儿童虐待与不同类型人格障碍关系的最新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生物学(包括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影像学、遗传学、药物治疗学等)角度进行综述,拟探讨儿童虐待在人格障碍成因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今后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主题统觉测验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客体关系特点。方法:对某师范大学新生施测PDQ-4+问卷,选取边缘型得分7分以上者进行SCID-Ⅱ结构化访谈,共确诊62人,从中按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被试作为BPD组。从边缘型得分小于2的群体中,由低到高选取30名被试作为非BPD组,比较两组在社会认知和客体关系量表(SCORS)四个维度上的得分。结果:两组被试在客体关系表征复杂性、情感基调和社会归因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情感投入与道德发展没有显著差异。情感基调这一变量能够预测边缘型得分。结论:BPD组大学生的客体关系四维度中,表征复杂性、情感基调和社会归因三个维度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BPD组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