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育的光电镜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文献提出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的诱发来自节细胞;弱视儿童的 P-ERG 振幅下降,提示弱视的发病与节细胞的发育有关。本文在光镜和电镜下研究了51例胎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为弱视病因的探讨提供形态学基础。结果表明:胚胎早期节细胞核大、胞浆少,核浆比例为5∶1,细胞器少。随胎龄增长核偏移、缩小,胞浆逐渐增多,细胞器增多。胚胎中期核浆比例为2∶1。胎儿8个月后核浆比例为1∶2,核明显缩小并偏向一极。细胞器极丰富,其结构与成人相同提示成熟。  相似文献   

2.
人胎视网膜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光镜下观察62例人胎及2例新生儿的视网膜。8~9周色素上皮从假复层柱状演变成单层立方状,厚度变薄。原始神经上皮首先分化为外神经母细胞层和内神经母细胞层。这两层间为Chievitz层,在10~11周时消失。节细胞从10~11周开始,从内神经母细胞层往内迁移。12~13周时,可分辨节细胞层、内网层及神经纤维层。11~14周视锥细胞的前身出现,并排列在外神经母细胞层的最外一行。视杆细胞、外网层和内核层则于15~20周时形成。视网膜的分化,周边部分迟于中央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常和视神经损伤后Nogo(N-18)在金黄地鼠视网膜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Nogo-A蛋白在金黄地鼠视神经受损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各层的表达,探讨Nogo-A蛋白的分布。方法 采用眶内眼球后2mm视神经切断术,动物分别存活3d、5d、7d后,取眼球固定、冰冻后做水平切片,分别进行Nogo(N—18)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观察Nogo-A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视网膜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Nogo-A蛋白表达;存活3d、5d、7d后在节细胞层表达强烈,其中3d的反应最明显;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Nogo—A蛋白表达的节细胞层细胞数量逐渐下降。结论 Nogo-A蛋白并非神经胶质所特有的分泌物质;视网膜Nogo-A蛋白表达的分布范围和表达程度与视神经受损后的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单克隆抗体在人胎视网膜全铺片上标记了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观察到地视网膜中心区(后根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束与神经节细胞轴突束平行排列,它们自视神经盘处向视网膜周边部呈放射状走行,在向周期行进过程中突起束逐渐变稀变细,至视网膜周边部突起束已模糊不易辩认,某些突起束还沿着残留的玻璃体动脉延伸一段距离,见到的单个星形胶质细胞,呈纤维性型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视网膜中表达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的发生和发育规律。方法: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结果:胚胎第十三天(E13),视网膜内层就可以检测到生长抑素mRNA阳性细胞。从E14到E17阳性细胞增加迅速,E17达到高峰,此时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部分为生长抑素mRNA阳性细胞,细胞排列紧密,从E18开始,阳性细胞逐渐减少,细胞排列开始稀疏。出生后当(PND0)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从PND0到PND15,阳性细胞继续减少,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节细胞层,PND20时,阳性细胞的数目及分布均与成年动物相似,部分已迁移至内核层的内表面。细胞开始或停止表达生长抑素mRNA均是从视网膜中央开始,然后向周围。结论:首次发现生长抑素基因在胚胎期的节细胞中一过性表达,提示生长抑素在视网膜节细胞的产生,分化以及视觉通路的形成与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视网膜表达生长抑素mRNA细胞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视网膜中表达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的发生和发育规律。方法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结果 :胚胎第十三天 (E1 3 ) ,视网膜内层就可以检测到生长抑素mRNA阳性细胞。从E1 4到E1 7阳性细胞增加迅速 ,E1 7达到高峰 ,此时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部分为生长抑素mRNA阳性细胞 ,细胞排列紧密。从E1 8开始 ,阳性细胞逐渐减少 ,细胞排列开始稀疏。出生后当 (PND0 )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从PND0到PND1 5 ,阳性细胞继续减少 ,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节细胞层。PND2 0时 ,阳性细胞的数目及分布均与成年动物相似 ,部分已迁移至内核层的内表面。细胞开始或停止表达生长抑素mRNA均是从视网膜中央开始 ,然后向周围。结论 :首次发现生长抑素基因在胚胎期的节细胞中一过性表达 ,提示生长抑素在视网膜节细胞的产生 ,分化以及视觉通路的形成与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胎大鼠顶盖提取液保存视网膜神经层,观察其对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形态结构影响,了解其对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胎大鼠顶盖提取液、端脑提取液,成年大鼠端脑提取液及RPMI-l640培养液分别保存视网膜神经层组织块4小时。对标本作神经元特异性烯酵酶(NSE)抗体免疫染色,光镜、电镜下观察RGCs形态结构变化,测量RGCs核体积密度。结果:顶盖提取液组保存的RGCs形态结构基本正常,RGCs核体积密度与正常RGCs核体积密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保存的RGCs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胎大鼠顶盖提取液可能含有维持RGCs存活的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H89和wortmannin对霍乱毒素(CTx)促进成年金黄地鼠远端视神经受损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再生的影响。方法:远端切断视神经并对接一段自体坐骨神经(AG),玻璃体内注射CTx及H89、wortmannin。动物随机分为AG;AG CTx组;AG CWx H89组;AG CTx wortmannin组,4w后粒蓝逆行标记再生的RG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结果:AG CTx组再生的视网膜节细胞平均数(43.2)明显高出AG组(2.6),AG CTx H89组平均再生数为3.2,与AG组相近,明显低于AG CTx组。AG CTx W组平均再生数为9.6,明显高于AG,低于AG CTx组。结论:H89和wortmannin可部分抑制CTx对视神经远端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视觉感光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人们研究感光系统以来,对于视网膜内主要细胞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一般认为:经典感光细胞(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光线敏感并且其视色素发生相应化学变化;双极细胞是联系感光细胞与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中间神经元;而节细胞作为视网膜的第一级输出神经元,产生可以传导的动作电位,对来源于上一级神经元的信号进行整合与传递。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光镜对Niss1染色和Golgi染色的4-10月人胎海马本部的锥体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发育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1)锥体细胞密度随胎龄的增大而减小,减小最明显的时间于6-7月间;(2)锥体细胞的体积随胎龄增大而增大,最明显的时间于8-9月间;(3)锥体细胞的树突可以分为顶树突和底树突两种,但前者萌出早于后者,且生长的快,并反复分支,后者为多支萌出,无分支,树突野呈扇形分布;胶质细胞密度随胎龄增大而增大,增大最明显的时间与锥体细胞密度减小的时间一致。两者呈高度负相关系(r=-0.89)。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妊娠第8周至第28周人胚胎视网膜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5—Hydroxytryptamine like immunoreac-tion,5—HT—LI)神经元的定位和发育,观察了切片和平铺片共40例。结果表明,第10周人胚胎视网膜开始出现5—HT—LI神经元,它们分散在内成神经细胞层,胞体圆形,卵圆形,直径6—7μm。人胎第11至第13周5—HT—LI神经元数量增加,细胞大小比较一致,并处于迁移之中;此时约49.5%的5—HT—LI细胞位于节细胞层,其余位于节细胞层以外。第17至第18周位于节细胞层的5—HT—LI细胞达88.5%,位于内核层约11.5%;其中位于内核层最内缘的细胞约7.3%,这些细胞大致可分为大、中、小3型,其直径分别是8—10μm,6—7μm,和5—6μm,每平方毫米细胞数为8.1±2.19细胞(平均数±标准差)。第21周时为10.7±2.16细胞/mm~2。第14周以前可见5—HT—LI纤维分布在神经纤维层,自此之后,未见5—HT—LI纤维存在,上述结果提示,5—HT—LI神经元是发育中的无长突细胞,这些细胞在第10周人胎视网膜出现,至第17至18周已发育到相当阶段,但未见细胞间的纤维联系,此后神经元继续发育至成熟。  相似文献   

13.
蔡光明  梁平 《解剖学杂志》1993,16(2):95-100
应用手术显微镜、光、电镜观察了不同胎龄晶状体囊的血管、晶状体囊及晶状体上皮超微结构的发育.其结果表明:囊的前面的血管是来自虹膜小环.囊后面的血管是来自透明动脉.血管随胎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至第32周完全消失.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发育是:随胎龄增长上皮细胞由立方形→低立方形;核由长椭圆形→扁椭圆形.胞质中各种细胞器逐渐减少.但细丝逐渐增多,此提示晶状体的弹性与日俱增.而粗面内质网在胎龄第5~6个月时最为发达,这说明晶状体蛋白质的合成旺盛,以提供晶状体上皮向晶状体纤维过渡所需的物质基础.文内并就先天性和后天性白内障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人胎海马发育的研究 Ⅱ、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电镜下观察了4-10个月人胎儿海马CA_2亚区多形细胞层突触复合体的发育。结果,4个月胎儿即见到含少量、分散的圆形无芯小泡的对称型轴-树突触。数量不多但结构非常典型。突触前成分内还可见到结构不发达的线粒体。此时,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突触前身结构构成突触样接触,即膜的相接近部分发生特化的增厚,间隙清楚可辨,但无突触小泡。随着胎龄的增大,出现下述一系列变化:(1) 突触前身结构的数量优势逐渐被典型突触所代替;(2) Ⅰ型突触出现,并逐渐增多;(3) 突触形式由低胎龄时的简单突触逐渐出现并联突触和突触群;(4) 突触小泡数量增加,并向突触前膜靠拢,在10个月材料还见到扁平小泡和圆形小泡共存;(5) 线粒体的数量和结构也日趋增多和典型。基于上述发现,作者认为(1)人胎海马CA_2亚区内突触的个体发育经历了突触前身结构和典型突触两个连续过程;(2) 该部的突触具有简单突触、并联突触和突触群等多种形式;(3) 参与海马活动的神经递质至少应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类。  相似文献   

15.
胎儿房室结微血管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血管铸型结合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了7例胎儿房室结微血管构筑.微动脉反复分支呈树状,行走方式呈波浪形或螺旋形.毛细血管网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纵行为主,以"H"或"Y"形吻合;内层弯曲行走为主,并互相交错吻合.以房室结动脉主干为界,其下方毛细血管密度较大,其上方及前方较小.房室结的上方、前下方和后下方均有微动脉连接毛细血管网.整个结的毛细血管大致可分为结后部上方、下方及前部三个区域.靠毛细血管网外层处可见管径较粗、呈袋状的微静脉.  相似文献   

16.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38周人胚胎视网膜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及超微定位。结果显示:1.人胎14周突触囊泡蛋白才出现在早期视细胞的胞质中,随后,内网层及节细胞的胞体也相继出现,且由视网膜的中央区向周边区发展;2.随着胎龄增长,神经细胞发育长大,突触囊泡蛋白的含量也逐渐增加,并从核周质中转移至突触前末梢,32周时基本与成人相似;3.突触囊泡蛋白主要定位于突触前终末的突触小泡,核周质及轴突中  相似文献   

17.
人胎初级视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6~38周人胎儿初级树皮质含Calbindin神经元的发育.16周时,含Calbindin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室带、脑室下带和中间带深部,其他皮质带散在存在。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细胞大多跑体较大,胞浆和胞核均含阳性产物,而其它皮质带细胞胞核常不染色。19周时,脑室带和脑室下带的含Cal-bindin神经元明显减少,仅存在极少量,其它皮质带含Calbindin神经元的状况类似16周。21周时大多数含Cal-bindin神经元位于Ⅴ、Ⅵ层。以后,随着服龄增大,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逐渐依次出现于Ⅳ、Ⅲ和Ⅱ层,遵循皮质神经元从深至浅的发育规律。这些神经元的形态也由以双极细胞为主发育成以多极细胞为主,染色逐渐加深,突起逐渐增长。在19~28周,皮质Ⅰ层的一些Cajal-Retzius细胞和水平纤维亦表达Calbindin。本实验中较多的含Calbindin神经元于发育早期在皮质增殖带的出现,提示Calbindin在皮质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胎儿肺泡上皮和气血屏障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薄爱华  夏苓 《解剖学报》1992,23(1):102-105
为阐明不同胎龄肺泡表面上皮和气血屏障的发育状况,对24例受精龄为14~40周的人胎肺脏,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胎龄19周时,即可辨认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和气血屏障。图像分析表明,气血屏障的厚度,随胎龄的增长而变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胎龄20周后逐渐分化,22周时胞质内出现板层小体,小体的截面积随胎龄而增大。本文着重对气血屏障及Ⅱ型上皮细胞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人胎小脑内Calbind in和Parvalbum i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往研究显示的哺乳动物小脑单位和小脑缝隙,在人类称之为Purkinje 细胞群和缝隙。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一种钙结合蛋白 Calbindin(CB)在啮齿动物小脑的发育过程中可作为Purkinje 细胞群的短时标志物。为了观察人胎Purkinje 细胞群和小脑缝隙的发育变化,并试图证实在小脑Purkinje 细胞的发育过程中钙结合蛋白的表达是否有差别,本文选用胎龄13、15、20、26、32和39 周的小脑分别作CB和Parvalbum in(PV)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CB和PV 均显示内外方向的空间分布顺序,并且除13 周CB有表达而PV 没有表达外,其它胎龄均显示了相似的分布模式。在第13 周,CB阳性的Purkinje 细胞前体仅见于小脑蚓,而小脑半球则不存在,阳性细胞体和轴突组合成前后方向的细胞群,与非免疫反应性的条带交替出现。至第15 周,小脑蚓和半球的Purkinje 细胞均可被CB和PV 标记。CB和PV 阳性胞体和轴突以非免疫反应的缝隙为界,在小脑蚓和蚓旁组织组成纵向的细胞群。小脑叶片内Purkinje 细胞群和缝隙在前后和背腹方向上排列一致。小脑半球内的Purkinje 细胞缺乏这种条带状结构。从24周起,随  相似文献   

20.
用透射电镜对11例10-37周胎儿壶腹嵴暗细胞进行观察。发现:(1)10周胎儿的暗细胞已具有吸收功能的特征;14周的胎儿暗细胞出现了发达的胞浆突起,此时暗细胞已具有水和离子运细胞的特征。17周时暗细胞的细胞器更加丰富,胞浆突起更加发达,以后阶段暗细胞的形态基本与17周时相似。(2)11周的胎儿暗细胞就已参与耳石的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