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对心电图图形的影响。方法:收集足月单胎、头先露、阴道分娩新生儿100例,以出生时脐动脉血pH值7.200为截断值将其分为窒息组及对照组,每例新生儿在出生后45分钟马上行心电图检测。结果:窒息组新生儿心电图ST-T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产窒息确实对新生儿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引起围产医学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5.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指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它代表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是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引起的。离散度增加,反映各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因此极易引起...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血清心肌酶变化和心电图异常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酶变化和心电图异常改变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8例窒息新生儿和 3 0例正常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取静脉血检测AST ,CK ,CK -MB ,α -HBDH ,LDH等 ,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 窒息组生后血清AST ,CK ,CK -MB ,α -HBDH ,LDH等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窒息组心电图均有各种异常改变。结论 窒息新生儿通过早期监测血清心肌酶变化和心电图 ,可及早防治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美国威豪Compas XM动态心电图机对40例窒息新生儿进行检查,同时测定血清心肌酶谱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DCG检出的窒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高达80%(32/40),心肌缺血组血清心肌酶谱活性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组(P〈0.01),心肌缺血组临床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31.3%、6.3%。结论:DCG对新生儿 相似文献
8.
对21例新生儿窒息作心电图检查,其中11例有异常,而对照组非窒息新生儿8例全部正常。随机对其中5例窒息患儿同时作心肌酶谱测定,有3例异常,其心肌酶谱变化与心电图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对照组4例非窒息儿无异常。分析认为如有条件除作心电图以外,同时测定心肌酶谱及超声心动图,更有利于对新生儿窒息的心脏监护。 相似文献
9.
10.
11.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敏感指标,以求早期诊断。方法 用上海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血清心肌酶谱及美国惠普公司M1772A型多导心电记录仪和HP77020AC型超声诊断仪等,对初生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进行有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重度窒息组的血清心肌酶谱均升高,心电图异常率77.8%。超声心电图检查均发现异常;轻度窒息组的血清心肌酶谱α-HBD升高100%,CK升高82.6%。LDH升高73.9%。AST升高65.2%。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42.9%异常。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 缺氧和酸中毒是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直接原因;心肌酶谱变化的敏感性高,可用于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提供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体表心电图机及彩色超声诊断仪等对30例窒息新生儿的心肌酶、QT离散度及左右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了有对照组的前瞻性动态观察。结果:新生儿窒息后心肌酶显增高(P<0.01),QT离散度显延长(P<0.01);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严重抑制,其特点是舒张功能首先受累,收缩功能异常则右室重于左室。结论: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是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并生症,QT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是评价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的特异性指标和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研究新生儿窒息的原因,从而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的新生儿窒息128例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及时抢救和恰当的护理,有效的阻止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结论:实践中掌握新生儿窒息抢救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对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和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