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 ~ 65岁,中位数46岁 骨折节段,T112例、T1212例、L18例、L24例.AO分型,B1型7例、B2型11例、B3型8例 脊柱载荷评分3~6分,中位数4.5分椎体高度压缩<70%,椎管占位<1/3 伤椎一侧椎弓根完整15例,双侧均完整11例 均无脊髓神经损伤 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0 td,中位数5 td观察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 30个月,中位数24.5个月 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术前18.060°±5.703°,术后即刻8.916°±5.543°,末次随访时9.338°±5.76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增大,术前(62.020±10.842)%,术后即刻(97.392±7.637)%,末次随访时(96.592±6.854)% 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脊柱功能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064±2.058)分,未次随访时(1.312±0.77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82.253±14.526)%,末次随访时(8.381 ±°°3.217)% 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伤椎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少,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56例胸腰椎骨折后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段组两组椎体前缘高度、节段后凸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节段后凸角,且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椎体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采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Cobb角以及椎体高度。结果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Cobb角以及椎体高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均<0.05);所有患者均未见术中并发症,2例患者于术后出现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未见内固定断裂问题。结论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令人满意,可以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3~60岁,中位数41岁。骨折部位,T112例、T128例、L19例、L22例。按照脊柱骨折的Denis分型,A型6例、B型9例、C型2例、D型4例。脊髓损伤情况按照Frankel分级均为E级。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中位数3 d。术后随访观察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20 min,中位数100 min。术中出血量140~230 m L,中位数16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1周和1年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97.6±2.7)%,(97.2±3.0)%]较术前[(46.5±3.7)%]增大。术后1周和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2.3°±3.1°,-1.3°±3.0°)较术前(20.3°±2.1°)改善。均无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及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点,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定长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7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长节段椎弓根固定进行治疗并随访,采用Frankel分级、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Frankel分级较术前要提高1—49个等级,术前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为65.7%和78.4%,术后分别为95.7%和97.1%,随访未见矫形丢失情况发生。结论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长节段椎弓根固定对恢复及维持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内固定组(传统组,25例)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组(经肌间隙组,27例)。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损伤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相比,经肌间隙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在伤椎高度矫正及局部Cobb角丢失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复位佳、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椎旁间隙入路使用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我院3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等临床指标,评价经椎间隙入路的手术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经椎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73.3±10.2)min,术中出血量100~150mL,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术后VAS评分:术后24小时(3.1±0.3)分,术后1周(1.9±0.2)分,随访过程中Cobb角无明显丢失,VAS评分为(1.1±0.5)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术式,同时配合经病椎椎弓根植骨可以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复位后的"蛋壳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新鲜胸腰椎骨折患者54例,男26例,女28例。年龄17~49岁,中位数39岁。骨折部位,T115例、T1211例、L121例、L214例、L33例。根据Denis分类,压缩性骨折17例、爆裂性骨折37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影像学资料显示椎体矢状面Cobb角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塌陷大于40%,后方韧带复合体及椎间盘均无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4~120 h,中位数46 h。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00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量80~180 m L,中位数100 m L;术后引流量30~60 m L,中位数40 m 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椎体上下终板间最小距离由术前(12.39±3.05)mm升高至术后(25.20±5.12)mm、术后8个月(24.84±4.22)mm。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22.35°±7.38°降至术后9.65°±5.35°、术后8个月9.72°±5.22°。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东莞南城医院收治40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分别从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观察组VAS、ODI评分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两组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传统后正中入路,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更佳,是一种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胸椎腰椎骨折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患者48例与经皮置钉术式患者31例进行对比分析,测量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总长度、术中软组织损伤程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等指标,整理数据并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时,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经皮置钉组能够更好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组内比较时,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能较好复位伤椎前缘高度;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两组切口总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置钉组切口总长度较椎旁肌间隙入路短。两组患者C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较经皮置钉组软组织损伤小。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具有软组织损伤程度轻、出血少、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有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微创化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测定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变化,了解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观测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经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我科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102例无神经损伤不稳定性的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60例)采用传统入路,B组(42例)采用椎旁间隙入路,对比手术时间,出血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术后是否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等临床指标。结果:随访12-18个月,B组较A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椎体高度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49例)则采取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7 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3个月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5.71%),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相当,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USS评分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2.04%)低于对照组(14.29%),治疗满意率(93.88%)高于对照组(77.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骨折愈合好,胸腰椎功能恢复好,且患者术后疼痛轻,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对于需行手术者,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后路手术中常需广泛剥离椎旁肌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然而对椎旁肌大面积的剥离和长时间牵拉,致使椎旁肌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往往导致顽固性腰背痛、腰背肌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了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wiltse等于1968年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来替代传统后正中入路用于腰椎的后外侧融合和不需椎管减压的椎弓根置钉。我们应用Wiltse人路即椎旁肌入路治疗无需椎管减压、单节段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与传统后正中人路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手术配合中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固定,配合内服舒筋驳骨片。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随访12~18个月未出现椎体高度的明显丢失、沉降等现象。均无腰背肌萎缩、无力、不适。术后半年疼痛直观模拟量表(VAS)计分为(1.04±0.68)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年腰椎JOA评分为(27.36±1.1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MR.多裂肌横断面面积为(776.51±187.74)mm2,椎旁肌萎缩不明显。结论:微创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软组织损伤小、恢复快等近期治疗效果,远期不残留腰痛及平背畸形。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拍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及Gobb’s角,并采用VAS评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后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s角及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安全性高,是治疗该类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服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手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服伤科壮骨片方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结果:通过对术前、术后定期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30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胸腰椎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服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分为2组,其中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采取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移复位程度、后凸畸形(Cobb角)和伤椎高度的恢复情况,随访观察Cobb角丢失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6个月,平均14.3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移复位程度、Cobb角变化角度、前柱高度变化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Cobb角丢失角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Cobb角无继续丢失,对照组丢失(8.32±2.03)°。结论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有利于恢复前柱高度及伤椎后缘的向后移位,矫正后凸畸形,对下位椎间盘的影响较小,固定稳定性好,能够保证患者早日下地活动,且能较好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5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采用VAS评分测定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在患者的X线片上测定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内固定及植骨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血管神经的医源性损伤,术后切口甲级愈合,未见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VAS评分、Cobb’s角和伤椎高度比均明显改善(P〈0.05);优20例,良29例,可3例,优良率为94.2%。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椎弓根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观察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或不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采用RF、AF等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56例,其中自伤椎椎弓根向椎体内充分植骨36例,未植骨者20例,分别观察术后及1年随访时伤椎高度恢复及后突角纠正情况。结果术后伤椎高度及后突角较术前均明显恢复,植骨组1年后随访时伤椎高度降低及后突角增大不具显著性意义,但未植骨组1年后伤椎前缘高度降低及后突角增大显著。表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明显,伤椎终板的良好复位及椎体内充分植骨是防止椎体矫正度丢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