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论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3年前设计的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六论"框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完善和调整,重新提出新的"七论"框架.其中"三才整体论"和"形神合一论"的整体观,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心主神明论"阐明了心身活动一元论的藏象学基础;"心神认知论"和"五脏情志论"是中医心理学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认识;"阴阳睡梦论"是用阴阳变化阐述睡眠与梦的中医心理学睡梦理论;"人格体质论"是基于"形神合一论"基础上的具有中华本土特色的中医心理学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心理学"人格体质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能很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本着"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内经》提出:"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因此人格和体质也皆由阴阳构成。人格体质论强调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与体质相关,尤其是人格  相似文献   

3.
中医痰湿体质的若干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骄 《中医杂志》2005,46(5):395-396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体质医学的内容,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977年,匡调元最先发表了"体质病理学研究"的论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合作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的专著,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及有关概念.指出:"体质是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出心理性格的相关性",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体质过程论(体质是一种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心身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相关心理素质的结合体)、环境控制论(环境对于体质的形成与发展自始至终起着制约作用),这些观点的提出,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中医体质与腹诊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大多数与会学者的赞同,并把它作为正式概念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预防、辨证施治及心身同治提供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研究的方法,将符合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指导患者完成《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建立相关资料的数据库,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从参与调查的乳腺癌患者看,乳腺癌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是肝郁气滞证、冲任失调证。在人格心理特征方面,大多数处于中间型人格,但仍有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存在不稳定型人格、精神质人格。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倾向于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冲任失调证、无证可辨型倾向于情绪稳定型人格,冲任失调证掩饰性更高。结论: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体质学说自本世纪70年代提出以后,近20a来,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 理论研究1.1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被比较明确地提出后[1],受到中医界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已得到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2]并认为其基本原理概括为:(1)体质过程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体质学说的研究发展较快,但对体质概念的研究相对薄弱,至今尚未统一.本文探讨了中医体质概念争鸣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体质概念的外延应该局限于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军队特勤人员的人格特征及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对129名军队特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卡特尔16种基本人格特征和中医体质的平和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和其他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不是很高,4种次级人格特征中的适应与焦虑型和中医体质的平和质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内向与外向型和中医体质的平和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应用性人格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和中医体质的平和质存在很大的正相关.具有特勤工作10年以上的人员和10年以下人员在人格特征的8个方面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适应与焦虑、怯懦与果断两个次级人格方面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心理健康、专业而有成就、创造力、新环境有成长能力等应用性人格方面差并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军队特勤人员特定的人格特征有利于达到中医体质的正常类型——平和质.  相似文献   

8.
陈智慧  李萍  吕晓霞 《陕西中医》2007,28(5):612-613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进一步探讨,中医体系学说更加广泛运用于临床,为中医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拓展了新的视野,笔者就中医体质分类及结合体质类型进行诊治的体会,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中医体质研究现状,提出基于现代应激理论研究中医体质内外环境适应性的意义在于:应激理论为中医体质学"心身构成论"和"环境制约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体病相关"研究提供新方法,为"体质可调"研究提供新途径。文中还指出应激源的选择要符合体质特征、应激反应须鉴别体质与证候的反应态、应激轴生物学指标的筛选应有针对性等关于体质内外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格"、"气质"理论既是心理学也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格"也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课题之一.人格是对人总的、本质的描述.心理学上、伦理学上、法律学上均有"人格"一词,且有各自的含义.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指个人所表现于身心方面的比较重要而相当持久的特征总和,即个人所独有的、不同于别人的身心"个性".与人格相关或相近似的概念,主要有个性、性格、体质、气质等.性格偏重于心理特征的表现,体质偏重于生理特征的表现."气质"是我国的一个特有名词,指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动力等方面的特征.因此,气质与人格的概念极似,且更具中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阮诗玮教授比较中西方心理学的差异及以往体质分类的方法特点,提出“神质”层面上的中医体质分类的初步构建。其认为在“形神合一”的前提下,基于“神分体质”的中医体质分类法应当作为体质学说的重要补充内容;在传统中医五脏-五神-七情观念的划分模式基础上,“神质”层面的中医体质可分类为喜乐质、郁怒质、忧思质、悲哀质和惊恐质。  相似文献   

12.
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健康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盛增秀等“略论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及其实践意义“[1]发表后,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得以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相似文献   

13.
中医古典医籍中,对个性、体质类型论述及郁证的相关内容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对人的个性、体质之形成既着重其先天禀赋因素,又强调其后天获得的影响.应用中医理论原创的个性、体质量表--<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测验>,辨识抑郁症患者的个性体质类型,分析抑郁症的中医证型与其相关性,指导中医辨证与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从而提高疗效,并依据人格、体质的改善补充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丰富和完善中医药诊疗抑郁症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痛(CHD)患者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分布特征及与中医体质、人格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医院收治的CHD患者300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患者资料、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评定表、中医体质学分型以及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调查,运用本院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进行中医体质学分型调查,运用心理C...  相似文献   

15.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 :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 ,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 ,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 ,使之进入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论述了体质与中医病证的关系,认为体质是决定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体质能影响证候类型、性质及转归从化.同时从防治层面结合系统生物学阐述了体质学说对冠心病血瘀证研究的影响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医体质理论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证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中医体质学说入手,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证型,得出其具体证型为肝气郁滞、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同时强调调整心身性因素,顾护脾气在治疗亚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为亚健康状态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证型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梅 《陕西中医》2006,27(2):206-208
目的:探讨分析现代心理学的对象与心身健康、中医七情学说的关系。方法:通过阐述西方心理学史,科学心理学时期各个心理学派的研究对象,分析现代心理学的对象与心身健康、中医七情学说的关系,探讨当前心身健康医学的现状,将中医七情学说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象相关项目进行对照研究。结论:心身健康医学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中医七情学说应属于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要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心理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上升为研究心理(意识和潜意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药各家学说》中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学说与朝医四象人学说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外科学界对人体体质的研究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内经》中,中医体质理论已初步形成,到了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中,中医体质理论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自70年代末,中医体质学说明确提出以来,其学科理论已被中医学界广泛承认,从而促进了中医体质学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