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73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两组(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比较两组RDW、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差异;根据RDW将患者分为RDW增高组和RDW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RDW、Hb、RB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正常组病死率4.5%;RDW增高组病死率17.6%,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值对老年CHF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DW增高的老年CHF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0%预后恶劣,但约有一半CHF患者LVEF>40%[即LVEF良好(preserved LVEF)],这些患者的病死率及因CHF住院率也极高,Yusuf等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坎地沙坦能减少LVEF良好患者CHF的住院率。123碘-间碘苄胍(123I-MI-BG)心脏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我国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01年指南)公布对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8-01-2000-12、2003-01-2005-12两个不同时期住院的所有AMI病例,依据我国指南公布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998-01-2000-12:指南公布前组)、B组(2003-01-2005-12:指南公布后组).结果共有780例患者入选,A组347例,B组433例.指南公布前后两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指南公布后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66.42%vs48.43%,P<0.001)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BB)(40.92%vs75.29%,P<0.00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40.34%vs72.98%,P<0.001)、他汀类药物(26.22%vs67.90%,P<0.001)和肝素(59.94%vs88.91%,P<0.05)等药物的使用率均较指南发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酯类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与指南发布前比较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指南公布后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发布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7.71%vs41.50%,P<0.001;17.55%vs31.12%,P<0.001;6.00%vs11.82%,P<0.05;6.47%vs11.82%,P<0.05);心源性休克、梗死延展或再梗死也有所降低,但未达显著统计学差异(6.24%vs8.65%,P>0.05;1.39%vs2.88%,P>0.05).结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我院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影响显著,治疗较前趋于规范化,并显著降低了住院期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严格掌握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适应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是常见而又难治的心脏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美国国立健康统计中心的资料,过去20多年中,死于CHF的患者增加4倍以上,住院患者从10年前的170万增至260万,4年病死率几乎达50%,心功能越差,病死率越高。虽然药物治疗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重大贡献已使慢性CHF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对NYHA~级的患者预后仍差,活动耐量受限。近20年来对那些药物难治的患者提出多种非药物治疗措施,其中心脏移植无疑是治疗晚期CHF的金标准,但是,供体的缺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CHF)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将196例患者分为贫血组54例和非贫血组1 42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预后、不同程度CHF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196例患者中,有54例出现贫血,占27.6%;轻度心力衰竭贫血患病率16.0%,明显低于重度心力衰竭(39.6%,P<0.01)。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年龄、男性比率及血肌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VEF明显降低(P<0.05);再次住院、再住院平均天数及随访期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比较,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年龄、肾功能及心功能程度相关;贫血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相关;CHF合并贫血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AF)与不伴AF的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72例老年HF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AF的临床特点,分为有AF组(I组)和无AF组(II组),随访观察(24±6)月,观察AF对老年HF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左心房内径,I组大于II组[(48±6)mm vs(41±7)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I组低于II组[(32±5)%vs(43±8)%,P<0.05];脑梗死发生率,I组高于II组(36%vs 8%,P<0.0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I组因HF加重或脑梗死发生的再住院率高于II组(P<0.01);病死率,I组高于II组(33%vs 14%,P<0.01)。结论老年HF患者并发AF,预示着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增多,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AF) 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50~59 岁人群中 AF 患病率为 0.5%,80 岁及以上人群为 7.5%[1];并发脑栓塞的比例在 70 岁 AF 住院患者中为 24.8%,80 岁及以上达 32.86% [2],其 30 d 病死率高达 24%,幸存者多为残疾 [3];AF使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成倍增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预后[4-6].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时间段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因及药物治疗状况.方法 调查我院1998-2000年度段和2008-2010年度段住院诊断为CHF患者的病史资料,比较不同年度段CHF患者病因及药物治疗状况.结果 CHF主要病因由风心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演变为冠心病、高血压和风心病(P<0.05).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率及好转率均升高(P<0.05),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CHF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制剂为主,洋地黄使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4.10%比33.50%,P<0.01),β受体阻滞剂(14.80%比60.20%,P<0.01)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6.10%比75.30%,P<0.01)应用明显上升.结论 CHF患者主要病因由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CHF治疗药物以传统药物为主,但β受体阻滞剂、ACEI及螺内酯的应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危险因素。方法:788例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其中16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为对照组,其余626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且LVEF≤40%患者为CHF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分析,探讨老年患者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快速心房颤动比例显著增高,收缩压、血清尿酸、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也增高,且增高程度随心功能恶化而加重;但CHF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CHF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快速心房颤动、高尿酸血症、贫血、肾功能不全、hs-CRP和NT-proBNP增高是老年患者发生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CHF受多个危险因素的影响。血清肌酐、hs-CRP和NT-proBNP水平可能部分反映老年CHF患者的病情严重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药、利尿剂等,但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仍未得到很好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在CHF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受到越来越多医师的关注。左旋卡尼汀是一种新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它通过促进糖氧化,调节糖、脂肪酸氧化的平衡,减少缺血期长链脂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136例AMI患者,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和非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较大(64.6±10.6比61.8±12.2岁, P<0.01),女性较多(34.9%比25.6%,P<0.01),多伴有糖尿病(25.5%比20.5%,P<0.01)和高血脂症(63.3%比57.2%,P<0.01),有吸烟史者较少(47.8%比58.0%,P<0.01),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较低(97.0%比98.7%,P<0.01),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使用率较高(分别为73.6%比65.7%,P<0.01;80.1%比76.2%,P=0.032).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10.3%比5.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为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1318例,其中老年人338例(25.6%),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老年STEMI 31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两组:PCI组136例(43.0%)和保守治疗组180例(57.0%).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随访2年评价患者预后.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史、家族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壁STEMI、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静脉溶栓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例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多数患者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轻体质量、坚持运动等,较规律服用预防心室重塑、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年随访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人数和1个月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均高于PCI组(分别为17.2%与2.2%,OR=9.224,95%CI=2.756~30.876;31.1%与8.1%,OR=5.132,95%CI=2.568~10.257;8.3%与1.5%,OR=6.091,95%CI=1.369~27.105,均P<0.01).老年STEMI的1年、2年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明显高于PCI组(分别为21.1%与2.2%,OR=11.864,95%CI=3.577~39.349;32.2%与4.41%,OR=10.301,95%CI=4.289~24.736,P<0.01). 结论 PCI可减少老年STEMI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和1个月病死率,尤其是可明显减少1年、2年病死率.因此,早期PCI可明显改善老年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36例 AMI 患者,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和非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 AMI 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较大(64.6±10.6比61.8±12.2岁,P<0.01),女性较多(34.9%比25.6%,P<0.01),多伴有糖尿病(25.5%比20.5%,P<0.01)和高血脂症(63.3%比57.2%,P<0.01),有吸烟史者较少(47.8%比58.0%,P<0.01),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较低(97.0%比98.7%,P<0.01),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使用率较高(分别为73.6%比65.7%,P<0.01;80.1%比76.2%,P=0.032)。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10.3%比5.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为影响 AMI...  相似文献   

14.
研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危险的影响。将高血压患者分为AF组(n=216)和非AF组(n=216),对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超声心动图左房直径和左室厚度、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种类和持续时间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控制水平、超声心动图左房直径和左室厚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服用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无明显差别(P均>0.05)。AF组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者有61例(28.2%),非AF组服用ACEI/ARB者有87例(40.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ACEI/ARB的患者发生AF的危险降低(OR=0.58)。多因素分析表明只有ACEI/ARB对AF发生起作用。结论:阻断RAS可能对高血压患者AF的防治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住院期间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洋地黄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223例CHF患者,将其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SHF)、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及混合性心力衰竭三类,并对三类患者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接受利尿剂治疗居多,静脉制剂以呋塞米及托拉塞米为主,约占70%,螺内酯为主要的口服制剂。SHF、DHF及混合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药物使用情况分别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占70.6%、71.0%、71.2%;β受体阻滞剂占56.3%、58.1%、49.3%;洋地黄占68.9%、19.4%、61.6%;β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为主,占74%,平均剂量平片(10.9±5.4)mg,缓释片(18.1±6.8)mg。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四类药物使用广泛,总有效率达92.4%,需进一步加强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的应用,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I)拮抗剂氯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应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CHF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40例,用氯沙坦50 mg/次,1次/d,依那普利5 mg/次,2次/d,依那普利组40例,用依那普利5 mg/次,2次/d,治疗前和治疗期满2年时,分别对心功NYHAⅡ~Ⅳ级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脏指数。结果:2年期间,联合组和依那普利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分别为10%和30.76%,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应用,可降低CHF的再住院率,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ACEI。  相似文献   

17.
吕青兰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338-3339
目的评价因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的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CHF住院的918例老年(>60岁)病人,其中CHF合并COPD患者217例,另外701例CHF患者未合并COPD,随访观察1年后两组结局事件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年龄、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脑卒中与合并COPD是老年CHF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合并COPD的老年CHF病人的死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因CHF再次住院的危险性比未合并COPD的老年CHF病人显著增高(P<0.05),对因其他原因再次住院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COPD是CHF常见的并存疾病,而且是因CHF住院老年病人发生死亡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和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远期疗效.方法共选择CHF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5~10(mg/d)和美托洛尔37.5~100(mg/d),在治疗前和观察期满5年时分别对心功能NYHA Ⅱ~Ⅲ级患者作6 min步行试验,记录步行距离.结果 5年期间,对照组和治疗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分别为80.43%和27.08%(P<0.005), 病死率分别为32.61%和8.33%(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心功能(NYHA分级)及6 min步行距离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可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院干部病房住院老年心房颤动(AF)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2月—201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AF病人4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36例老年AF病人中阵发性AF占24.8%、持续性AF占31.9%、永久性AF(慢性持续性AF)占43.3%。高血压病为老年AF病人常见的病因(66.7%)、其次为冠心病(41.8%)、老年性瓣膜病(31.8%)、糖尿病(13.6%)、肺心病(12.8%)、甲状腺功能亢进(3.5%)、先心病(房缺)(0.4%)、其他不明显原因AF(7.2%),常为多病因共存。左房内径:阵发性AF持续性AF永久性A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EF):持续性Af、永久性Af降低与阵发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与永久性AF出现血管栓塞事及心衰事件明显增多;阵发性AF多采用药物(76.8%)复律,少数可自行转律;持续性AF和永久性AF治疗以药物控制心室率为主(88.2%);抗栓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86.5%),极少数使用华法林(4.8%)抗凝治疗。结论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瓣膜病是老年AF病人的主要病因,AF是多种病因共同所致应引起重视,老年AF病人以控制心室率为主,抗栓治疗大多数易接受风险小,不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和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20.
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证实β阻滞剂能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从而开拓了CHF治疗的新阶段。 作用机理 CHF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SN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长期过度激活,使血管紧张素Ⅱ(AⅡ)、去甲肾上腺素(NE)分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强。心脏后负荷增加;A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