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共178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测定血清hs-CRP和血脂等生化指标.根据hs-CRP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24 h、日间和夜间时段的血压均值及标准差(SD,以SD作为BPV的指标).hs-CRP与不同时段的血压、SD等自变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与hs-CRP第1四分位组相比,夜间收缩压SD(SBP-SD)在第4四分位组明显增高,舒张压SD(DBP-SD)在第4四分位组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各四分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夜间SBP-SD(β=0.228,P<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190,P<0.05)与hs-CRP独立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BPV与炎性因子hs-CRP密切相关,提示炎症可能是BPV致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潘婷婷  唐礼江  严静 《浙江医学》2018,40(6):589-591,62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性(BPV)和24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集原发性高血压且完成7d家庭自测血压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患者170例。根据家庭自测BPV三分位分为低变异性组56例,中变异性组59例,高变异性组55例。结果与低变异性组相比,中变异性组ABPM的日间、全天BPV增高(均P<0.05);高变异性组无论日间、夜间还是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与中变异性组相比,高变异性组的日间、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3组患者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均值和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庭自测BPV与24hABPM、SBPV、DBPV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7d家庭BPV与24hABPM的SBPV、DB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RhoA激酶(ROCK)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根据血清ROCK1水平分为高表达组(n=37)和低表达组(n=36)。选取同期体检血压正常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Human Rock1 Elisa kit及酶标仪检测血清ROCK1水平;监测24 h血压,记录24 h、白昼、夜间血压均值以及相应的血压标准差;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结果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血清ROCK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表达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颈动脉IM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高表达组颈动脉IMT比低表达组明显增厚(P<0.05);血清ROCK1水平与24h SSD、d SSD、n SSD及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与RhoA/ROCK1信号通路高表达有关,RhoA/ROCK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可导致颈动脉IM 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CT诊断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变异性(BPV)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IM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IMT<0.9mm,n=27)、增厚组(0.9mm≤IMT<1.3mm,n=30)和斑块组(IMT≥1.5mm,n=15)。所有患者均接受CDFI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BPV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分析IMT值与BPV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IMT值的增加,患者的24h、日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24h SBP、dSBP、nSBP)、平均舒张压(24h DBP、dDBP、nDBP)明显增大(P<0.05),24h、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BPCV、dSBPCV、n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BPCV、dDBPCV、nDBPCV)明显增大(P<0.05),三组患者的24h SBP、dSBP、nSBP、24h DBP、dDBP、nDBP、24h SBPCV、dSBPCV、nSBPCV、24h DBPCV、dDBPCV和nDBP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共检出狭窄动脉128条,包括轻度狭窄51条,中度狭窄42条和重度狭窄35条,总体动脉狭窄率为44.44%;患者的IMT值与24h SBPCV、dSBPCV、nSBPCV、24h DBPCV、dDBPCV和nDBPCV等BPV指标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率较高,应用CDFI联合CT检查可明确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位置;患者IMT值与BPV的变化呈正相关,控制高血压患者BPV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5.
徐晓薇  王蕊 《北京医学》2006,28(8):458-46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MP)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室肥厚(LVH)、尿微量白蛋白(MA)的关系.方法1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患者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非IMT增厚组,LVH组和非LVH组,MA阳性组和MA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结果两组血压参数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勺形血压节律,各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行ABMP,可以充分了解血压的情况和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对分析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有一定的帮助,可为选择降压药物降低靶器官的损害提供有价值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群资料,分为高血压组(n=112)与正常对照组(n=83),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24 h、白天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性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高血压组24 h SBPV、d SBPV及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BPV增高,收缩压变异性越大,脑卒中风险越高,BPV是脑卒中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脑卒中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服用缬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日间口服缬沙坦组、夜间口服缬沙坦组、日间口服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变异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3个月后三种治疗方案对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3个月后110例患者如期回访,结果显示三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5),在控制血压变异性方面,日间服用缬沙坦组对BPV改善不明显(P>0.05);氨氯地平组和夜间口服缬沙坦组能有效降低24h动态血压变异性(P<0.05);氨氯地平组在改善血压变异性方面仍优于夜间口服缬沙坦组(P<0.05).结论 夜间服用缬沙坦可以有效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陈向民  谭艳娇 《安徽医学》2013,34(12):1827-18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测定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24 h ABPM).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水平及血压晨峰(MBPS)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为单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之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脉压、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糖尿病可导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及BPV增大,尽早评价ABP、BPV,对患者病情判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1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收集资料,以24 h、日间、夜间3个时间段的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及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作为衡量BPV的指标,比较不同特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P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BPV的影响因素。结果高龄老人(年龄≥80岁)的24 h及日间SBPCV、DBPCV均高于年轻老人(年龄<80岁),而夜间SBPCV、DBPCV均低于年轻老人,仅夜间DBPCV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24 h及日间SBPCV、DBPCV均低于于女性,夜间SBPCV、DBPCV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