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腹部创伤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用创伤评分法(AIS—ISS)评分的意义,对全身多种生理功能及生化指标等进行重症监护和加强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07年在EICU治疗严重腹部创伤72例。其中合并多发伤占66.66%。仅有腹部创伤AIS≥3分,多发伤ISS的分值≥16分的占87.25%,以上病例均是做相应手术处理后需呼吸机支持呼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给予循环、呼吸等多种监测仪的监测和加强治疗及高质量的护理。结果治愈64例,死亡8例,病死率11.11%。其中早期死亡4例,是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期死亡4例是因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①迅速查明受伤部位及器官,用AIS—ISS评估其损伤的严重程度,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部位伤。②充分发挥EICU各监测仪的优势,给予高质量的护理,在重要脏器功能出现异常早期及早发现并予以纠正,可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胸腹联合伤(TACI)和胸腹多发伤(TAMI)的临床特点和伤情,以指导创伤的救治。方法167例胸腹腔脏器同时损伤的患者,根据膈肌是否损伤,分为TACI组和TAMI组,比较两组的损伤情况和临床特点,并应用创伤评分系统进行创伤严重度评估。结果全组死亡16例,总死亡率为9.6%。其中TACI组,死亡5例(14.3%),TAMI组11例(8.3%)。胸腹联合伤组与胸腹多发伤组间生理评分RTS、解剖评分中胸部A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部AIS胸腹联合伤组高,GCS胸腹联合伤组高,ISS胸腹多发伤组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I和TAMI在临床进程、伤情轻重及治疗结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分析该院1998年4月至2005年4月救治的交通事故致多发伤729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按简明损伤定级和损伤严重评分即AIS-ISS(AIS-98版-ISS)进行评分。结果:729例中,死亡69例(9.5%),致残96例(13.2%),痊愈564例(77.3%)。ISS评分〉30分108例中,死亡57例。认为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可准确判断病情;分值越高,早期救治率越低,死亡率越高。多发伤多见于颅脑、胸腹部损伤合并骨折,伤情重,休克发生率高。及时控制出血。减轻缺血缺氧损害,抓住伤后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及时准确手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内脏并发症是多发伤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艾涛  胡平  高劲谋  赵山红  向江侠 《重庆医学》2015,(11):1507-1509
目的:探讨紧急剖胸术(ET)在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指征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T救治的35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2~65分,平均31.63分。穿透伤23例,钝性伤12例。入院时休克28例(80.00%)。失血量1000~5000mL,平均2400mL,其中22例失血量大于3000mL。急诊室ET6例,手术室ET29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均小于30min。死亡12例(34.29%),死亡组平均ISS评分48.26分,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脏压塞及失血性休克。存活23例(65.71%),穿透伤和钝性伤存活率分别为78.26%(18/23)和41.67%(5/12),存活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9/23)。结论严重胸部创伤所致大出血、通气障碍和心脏压塞是ET的重要指征;胸部高危部位穿透伤应积极行剖胸探查;对于符合ET指征者,迅速剖胸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男性多发伤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血清泌乳素(PRL)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男性多发创伤患者90例,按照创伤严重评分(ISS)对多发伤严重程度予以评分分组,按格拉斯哥评分(GCS)对合并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评分分组;分别在伤后12 h内、第24及72 h测定血清PRL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以15例同龄段健康男性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PRL含量为(212.7±77.7)mU/L;多发创伤患者在伤后24 h内创伤越重,血清PRL水平升高越明显,其中在伤后12~24 h ISS评分分值越高血清PRL含量升高越明显;ISS〈16分组(A组)、25分≥ISS≥16分组(B组)及ISS〉25分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伤后72 h三组患者血清PRL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颅脑损伤的5分≥GCS≥3分组与8分≥GCS〉5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72 h各组血清PRL水平开始下降。结论严重创伤及颅脑损伤男性患者早期血清泌乳素水平的改变与创伤严重度特别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血清泌乳素有望作为评估男性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和新的损伤严重度评分(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NISS)评价钝性伤患者救治结局的效果,对2种评分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并界定ISS和NISS的重伤值。方法:采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2005(the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2005,AIS 2005)对我院2005年11月至2011年11月救治的2 694例钝性损伤病例资料(≥2个部位,按ISS身体区域划分)进行损伤严重度评分,计算ISS和NISS分值,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工作曲线分析比较2种解剖评分方法与救治结局的关系及其优劣,界定ISS和NISS的重伤值。结果:ISS值在21~25分死亡率为6.9%(16/231),26~30分死亡率为13.0%(21/162);NISS值在26~30分死亡率为5.3%(21/399),31~35分死亡率为11.9%(15/136);分别与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ISS和NISS 0~20分组相比,其他ISS、NISS组的死亡风险较高。随着ISS、NISS值的增大,死亡风险呈上升趋势。ISS与NISS在死亡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SS和NISS最大Youden指数所对应的值分别为17.5、23.0,则ISS和NISS的最佳重伤值分界点为17.5和23.0。结论:ISS和NISS可以较好评价钝性损伤的救治结局。建议使用AIS 2005评价钝性多发伤时,以ISS≥18及NISS≥23界定为严重多发伤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主要特点及早期创伤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6月救治的135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35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4.81%(101例),病死率为25.19%(34例)。结论早期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对伤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及时控制出血,正确抗休克处理,及时准确手术,减少内脏并发症,是救治严重创伤、重度休克成功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雷凌云 《中外医疗》2008,27(13):11-12
目的 了解院前创伤评分(采用CRAMS记分法)结合院内创伤评分(采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在多发骨折合并多脏器损伤患者救治及其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43例多发骨折合多并脏器损伤患者的CRAMS和ISS评分进行总结,并对其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多发骨折合井多脏器损伤患者的伤情严重度、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与CRAMS评分和ISS评分法密切相关.并随CRAMS评分法分值的降低及ISS评分法分值的升高而增加.其中病死率CRAMS评分法和ISS评分法的极重症级与重症级相比相差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AMS结合ISS评分可准确反映多发骨折合并多脏器损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和预测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对重症患者的优先救治和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部创伤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5月该院收治的521例腹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21例腹部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ISS)评分8~65分,平均23.6分。钝性伤453例,穿透伤68例。入院时休克231例(44.3%)。腹内损伤脏器777例次。腹部创伤手术率83.5%。合并多发伤331例。死亡34例(6.53%)中,平均 ISS 评分43.6分,死因为失血性休克13例:肝脏伤大出血 7例,腹内大血管伤4例,肺门血管伤2例;颅脑伤 7例;心脏 4例;胸腔严重感染致 ARDS 3例;术后腹腔间室综合征(ACS)1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9例。存活者中与腹部创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3%(60/487),主要为感染和出血。结论凡腹腔完整性被破坏均应手术探查;紧急情况下采用损伤控制原则(DCS)而不强求依据器官损伤分级决定手术方案;急诊室剖腹可提高腹内大血管伤救治成功率;重视“致死三联征”前兆,在其发生时应迅速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严重胸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探讨其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3例严重胸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3.1±18.4)岁,致伤原因以交通伤为主(60.4%),合并伤以颅脑损伤为主(44.9%);全组患者存活率95.1%,病死率4.9%。相关性分析表明院前时间(>6h)、颅脑损伤、腹部损伤、并发休克及ISS与病死率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ISS、颅脑损伤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胸部损伤伴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高ISS评分、合并休克、严重颅脑损伤预示较高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多发伤的主要病死原因,探讨早期创伤评分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收治的179例多发伤病人进行早期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后按分值分组,同时按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采用包括手术、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胃肠营养等综合治疗。结果 ISS评分≥25时多发伤的病死率显著升高,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结论 早期ISS评分对伤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酶改变与多发伤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多发伤患者73例为研究组,按创伤危重评分(ISS)评分分为轻、中、重组;健康体检者18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4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浓度和血清肌钙蛋白阳性率情况。结果轻度创伤组、中度创伤组及重度创伤组住院时间、输血量及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轻度创伤组、中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与对照组相比,CK、CKMB、HBDH、LDH浓度及肌钙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CK、CKMB、HBDH、LDH浓度及肌钙蛋白阳性率与多发伤损伤严重度成正相关(=0.41、0.52、0.47、0.49、0.63,均〈0.05)。结论多发伤患者存在心肌功能损伤,其程度与多发伤严重程度相关,临床治疗应增加心肌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院SIRS评分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883例多发伤患者进行入院SIRS和ISS评分,分析多发伤病死率与SIRS评分的关系,评价SIRS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病死率、入ICU率、休克率、住院时间长短等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多发伤的休克率、入住ICU率、平均住院天数和病死率均随着SIRS分值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1);多发伤后SIRS发生率为37.15%,SIRS组患者与非SIRS组比较病死率明显增加。结论入院SIRS评分操作简单,有独立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暴力引起的多发性创伤(下称多发伤),伤情一般比较严重,处理难度较大,病死率高。我们对10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并采用不同对策进行抢救治疗,旨在掌握其病情发展的规律,提出救治的原则。1临床资料1.1病例107例中男98例,女9例;年龄23~62岁,平均30.5岁。致伤原因:砸伤58例,挤压伤26例,交通伤19例,坠落伤4例。1.2伤情严重程度1.2.1ISS和APACHEⅡ107例ISS均值为34.25分,APACHEⅡ21.47分,均高于重伤员标准(ISS≥16,APACHE丑>卫5)。1…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预测多发伤严重度、预后的有关指标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入ICU的137例多发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早期血乳酸及离子钙水平、ISS评分,同时按ISS评分、预后及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结果多发伤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82例,59.85%)、坠落伤(27例,19.7%);主要受伤部位颅脑损伤(43例,31.4%)、腹部和骨盆损伤(38例,27.7%)、胸部损伤(22例,16.1%);死亡组患者早期血乳酸水平、IS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1),死亡组患者早期离子钙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患者(P〈0.01),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多发伤致病因素复杂,早期血乳酸离子钙水平和ISS评分对评估创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以损伤控制为主导的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筛选80例ISS值(创伤严重度评分)〉16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做院前急救的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程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论:严重多发伤早期病死率高。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掌握院前急救的一般程序,熟悉严重多发伤的特点,加强创伤"黄金时间"的抢救,加强专业化创伤急救队伍建立,改变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张毅  陆骁臻  蒋森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186-1187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CS)策略的疗效。方法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评分≥25)146例,其中92例患者抢救采取DCS策略(治疗组),54例患者抢救采用传统方法(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0.05)。结论DCS策略更符合病理生理特点,能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西宁地区救治严重多发伤时应用损伤控制骨科(DCO)策略的可行性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3年1月—2007年10月应用DCO救治严重多发伤伴骨盆骨折26例、伴股骨骨折13例、伴脊柱骨折6例,共计45例严重多发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救治成功率86.7%,死亡率13.3%。3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于术后24h内,2例因胸部损伤合并高海拔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H—ARDS),1例术后合并高海拔地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H—MODS)。死亡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平均值39.6分。结论:准确迅速合理应用DCO策略和先进的临床综合救治措施,是提高高海拔地区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预防和降低H—MODS等各种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ITM)并行早期创伤控制性手术(DCS)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对达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8月救治的5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ITM及行DCS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存活46例(86.8%),病死7例,病死率13.2%,其中就诊救治时间≤1h的病死2例(6.3%),〉1h的病死5例(23.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死患者比较,存活患者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M并行DCS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谢家勇  冯刚等 《四川医学》2002,23(6):595-596
目的 探讨严重胸外伤合并颅脑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 按损伤严重度评分法(ISS),对72例ISS≥20分,严重胸部损伤合并颅脑伤患者,采取各种诊治措施,除抗休克、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外,行胸腔闭式引流70例,剖胸探查19例,呼吸机辅助呼吸+PEEP42例。结果 本组死亡30例,病死率41.7%,其中ISS值20-60分死亡19例,11例ISS值≥61分者无1例存活。结论 严重胸外伤合并颅脑伤均存在休克,呼吸困难,昏迷等危重情况,病死率高。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辅助呼吸+PEEP,尽早使用脱水剂或开颅减压是早期判断病因,进行鉴别诊断最简便确切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早期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