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及Amplatzer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器治疗小儿继发孔型ASD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女性PDA住院患者 2例 ,继发孔型ASD女性住院患者 1例 ,确诊为PDA、继发孔型VSD ,不伴其他需外科治疗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分别为 3mm、5mm ,经 6及 7F导管置入AmplatzerPDA封堵器。ASD经心内球囊法测定ASD 10mm。经 7F导管置入AmplatzerASD封堵器。手术在DSA监测下进行。ASD封堵同时在TTE监测下进行。PDA术后 10min进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h、3d、3、6、12月TTE和X线胸片评价效果。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 1例ASD术后即时TTE检查示立即关闭。 1例PDA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及 2 4h后TTE检查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第 3天TTE检查分流消失。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和继发孔型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侧重点及其临床价值,以提高先心封堵成功率。方法:6例PDA、8例ASD及2例VSD待外科手术患者。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符合条件而行经导管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Amplatzer封堵器除1例患者因双孔ASD,最大伸展径较大而放弃封堵外,6例PDA、7例ASD及2例VSD在超声指导下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成功,均无残余分流,总的成功率为93.75%(15/16)。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华益民  周同甫 《华西医学》1999,14(3):338-339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中-大型动脉导管未封闭(PDA)的效果,并探讨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经导管堵闭13例PD荔2例,女11例,年龄1.5~10岁,体重8.6~25kg。PDA最窄处直径2.5~6mm(平均4.1mm),术前肺动脉压22~60mmHg(平均38.5mmHg)。结果:12例成功,1例失败。术后1月随访,仅1例超声心科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用Amplatze  相似文献   

4.
用Ampp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传统的方法是开胸手术切断或结扎未闭动脉导管。自 196 7年Porstmann等[1] 用导管法经股动脉置入海绵塞子成功堵闭第1例动脉导管未闭后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成为非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技术。随着堵闭方法、材料、输送器械不断开发和完善 ,Rashkind双面伞法[2 ] ,Pfm弹簧圈[3 ] ,Siders纽扣补片[4] 相继用于临床。我们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 ,成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2 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 2 0例 ,男 13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 ,并探讨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 :经导管堵闭 13例PDA ,男 2例 ,女 11例 ,年龄 1 5~ 10岁 ,体重 8 6~ 2 5kg。PDA最窄处直径2 5~ 6mm (平均 4 1mm) ,术前肺动脉压 2 2~ 6 0mmHg (平均 3 8 5mmHg)。结果 :12例成功 ,1例失败。术后 1月随访 ,仅 1例超声心动图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中 -大型PDA ,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非开胸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 ,进一步拓宽PDA介入性治疗的范围 ,本研究对 4例大型PDA实施了封堵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4例患者 ,男 1例 ,女 3例 ,年龄 7.5~ 1 6岁 ,平均 1 1 .5岁。胸骨左缘第 2~ 3肋间均可闻及III~IV级连续性杂音 ,P2 增强 ,双侧上、下肢体无差异性发绀。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肥大并劳损。X线胸片显示肺血增多 ,心影增大 ,心胸比例 0 .58~ 0 .67,平均 0 .62。封堵术前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查 :左心房内径 38…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共41例患者,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降主动脉造影,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术后48h分别行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全组41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术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分流完全消失24例(58.5%),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17例(41.5%)。48h后心脏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39例(95.1%),微量残余分流2例(4.9%),其中1例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封堵后8h并发溶血,出现血尿,溶血患者经过内科治疗无效,48h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房间隔缺损( 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需要开胸进行直视关闭术,虽然手术死亡率低,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死亡率.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有若干种器械应用于经导管治疗 ASD.作者自 2001年 4月~ 2003年 1月应用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ASO)对 9例继发孔型 ASD进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运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例,获得成功。认为及时、科学的护理可明显改善封堵治疗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及对疾病的知晓度,提高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经皮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与开胸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日益增多 ,已部分取代了开胸手术。为了探讨该方法的效果 ,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我们搜集了我院同期进行的开胸PDA结扎术与之比较 ,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经临床体检、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确诊为PDA。介入组 12例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1 5岁~ 13岁 ,平均 ( 6 17± 4 12 )岁 ;体重 11 5~ 3 2千克 ,平均 ( 19 0 8± 7 70 )千克 ;B超测PDA最窄处内径为 2 0~6 2mm ,平均 ( 3 90± 1 91)mm ,主动脉降部造影测量直径为2 0~ 4 5mm ,平均 ( 3 2 8± 1 14 )mm…  相似文献   

12.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探讨其经验及评价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29例患者,经导管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并于术后24~48小时行彩色多普勒心脏B超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9例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彩B检查动脉水平分流面积由术前6.95±3.78cm~2降至术后0.36±0.86cm~2(P<0.0001)。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封堵器。  相似文献   

13.
患者使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性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探讨术后护理要点,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成效.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及全面实验室检查,在X线透视、胸降主动脉造影及胸壁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经导管置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9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 h、3 d行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无残余分流.1例病人在术后8 h出现溶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PDA是一种较外科开胸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技术成功率高、安全、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术后良好的护理是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应用。方法:封堵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PDA直径、左心腔和肺动脉内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等,封堵器治疗1周后检测有否残余分流,并复测上述指标。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9例患者的PDA均为管型,PDA直径4-11mm,平均6.8mm,主动脉弓降部88.9%(8例)无残余分流,11.1%(1例)有少量的残余分流;左房、左室及肺动脉内径明显缩小(P<0.002-0.05),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P<0.01),表明心脏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高且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封堵术前PDA大小的判断、封堵术指征的选择、术后残余分流的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以及随访观察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经导管闭合6例PDA、8例ASD及3例V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例PDA、8例ASD及3例VSD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且无并发症。仅1例ASD、1例PDA术后即刻存在少许残余分流,分别于1周及3个月后消失。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于用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国产PDA封堵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年龄 5~ 6 5岁 ,男性 11例 ,女性 2 2例 ,PDA的直径为 2~ 12mm(5 .5 3± 3.38mm) ,肺动脉压力为 38.5 0± 14 .82mmHg(1mmHg =0 .133kPa) ,使用PDA封堵器的直径为 9.72± 4 .2 2mm ,患者在手术前 1d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2 0 0mg/d ,手术后 1个月后改为 10 0mg/d ,手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X线 ,体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 ,手术中和随访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 ,未见残余分流 ,经过 3~ 6个月的随访未见栓塞性疾病。结论 :国产PDA封堵器封堵治疗PDA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130例由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DA的患者,经右心导管置入Ampla tzer封堵器,术后24~48 h、3~6个月(平均 4.5 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心脏大小变化.结果 PDA直径2~10 mm,平均(4.6±1.0)mm.术后24~48 h,120例(92%)分流完全消失;8例残余微量分流;1例残余中量分流,17 h后发生溶血,54 h后外科急诊行PDA缝合术;1例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并加用弹簧栓子后,仍有中量残余分流 ,急诊行外科PDA缝合术.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左心均明显回缩,8例残余微量分流的患者残余分流均消失;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及脱落;无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的梗阻.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为一安全有效、损伤较小的方法,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减少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9%~12%^[1],是临床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开胸手术方法因其创伤大、风险高及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而逐渐被微创的介入治疗方法所取代。随着医疗技术及介入器械的飞速发展,已有多种封堵器成功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而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Amplatz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国内率先报道Amplatzer封堵器(amplalzer duct occluder,ADO)治疗PDA的结果^[2],并综合文献报道了ADO治疗PDA的技术成功率约为99%^[3]。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我院采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在X线透视及彩超的共同监测引导下成功封堵了2例巨大窗型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临床症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其中介入治疗组患儿68例,经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手术组)患儿18例,对年龄、性别、体重、PDA直径大小、心胸比例、术前反复肺部感染、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的比较.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介入治疗组成功率 95.58%,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100%,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差异.介入治疗组与手术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8.16±4.16d和20.05±6.52d,费用分别为26327.97±4828.35元和17773.01±10499.32元.结论 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均是治疗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安全性好,创伤小,并发症低,更具可行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