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间期变异度(△Q-Tc)变化特点,分析△Q-Tc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60例AMI与5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SDNN、△Q-Tc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比较。结果AMI组△Q-Tc与SDNN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311,P<0.05),与室性早搏的多少呈负相关(r=-0.325,P<0.01)。结论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较正常明显减低,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c间期的延长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将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与56例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冠心病(CHD)患者作对照分析,并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 将其分为严重心律失常组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观察Q-Tc间期。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的Q-Tc值为0.47±0.04s,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组的Q-Tc值为0.42±0.03s,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分别为0.49±0.03s及0.46±0.04s,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并Q-Tc间期延长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AMI)时Q-Tc间期延长可导致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c间期是一个判断心室肌复极状态的良好指标。本文初步探讨了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变化对其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AMI组 56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证实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三维导航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MR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健康志愿者和15例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MRCA,并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MRCA与冠脉造影结果无差异(P>0.05)。与冠脉造影相比,MRCA对于左前降支(L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4.5%,敏感度为90.8%,特异度为100.0%;对于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2.2%,敏感度为88.7%,特异度为86.2%;对于回旋支(LU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2.8%,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76.0%。结论三维导航MR-CA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的Q-Tc间期的变化,以及静注心得安对Q-Tc间期的影响。18只家兔在结扎左室支冠状动脉后的超急性期的5h内,Q-Tc间期有所延长,但与结扎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超急性期死于室颤的5只家兔,其Q-Tc间期与梗塞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状态下静注心得安的11只家兔,Q-Tc间期明显延长(P<0.05)。但6只家兔在急性心肌梗塞5h后注入心得安,Q-Tc间期并无改变。  相似文献   

6.
吴芹 《中华实用医学》2004,6(17):113-113
近年来,Q-Tc间期延长及其引起的心律失常备受重视,本分析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比50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Q-Tc间期显延长,且AMI的Q-Tc越长越容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冠脉造影、心电图在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动态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准确性、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动态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造影在诊断价值上优于动态心电图,但对适应证有着较高的要求,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义红  田青 《四川医学》2012,33(3):452-45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在冠心病的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48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心电图检测,冠脉造影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1.4%。心电图与冠脉造影两种检查方法比较,P>0.05。冠脉造影与心电检查,单支病变(62.5%),双支病变(53.8%)与三支病变(88.9%)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果无差异,均可用来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结果与冠脉造影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对比两者检测结果。结果:将冠脉造影结果作为检测金标准,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9%、81%、67%、95%。结论: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均能够有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准确性,且CT检查具有无创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急性低氧对家兔心室肌细胞去极和复极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组家兔人工吸入12.5%和8.5%低氧气体,模拟海拔4000m和6500m高原急性低氧。于急性低氧前和急性低氧后5、10、15、20min,各时间记录心电图,测算Q-Tc和J-Tc间期。结果:急性低氧两组Q-Tc间期均延长。J-Tc间期12.5%低氧组延长,8.5%低氧组缩短。结论:急性低氧可改变家兔心肌去复极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20排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方法 对80例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层CT成像(MDC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及分级诊断有无差异.结果 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320排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2%、81.1%、62.3%和89.8%,二者分级诊断具有中度至高度一致性.结论 320排CT冠脉成像可对冠状动脉疾病作初步评估,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IVUS作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准确性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9月-2007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0位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对冠脉造影图像序列中两个平面的靶血管进行定位跟踪和三维重建。以IVUS为参考标准,分别评估冠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三维立体和CAG平面影像上测量冠状动脉病变最窄处的面积狭窄率,分别与IVUS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冠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0.0%。CAG诊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66.7%。CAG对3段偏心而轻度狭窄的病变作出了中度狭窄的判断,冠脉三维重建和CAG同时对1段中度狭窄的钙化斑块作出了轻度狭窄的判断。对于全部病变血管最窄处的面积狭窄率,冠脉三维重建与TVUS两种技术测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而CAG与IVUS测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CAG测值较冠脉三维重建测值为高。结论冠脉造影三维重建比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经临床诊断或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情况(通畅、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8.4%,阳性率为63.7%,钙化病变的敏感度为96.0%,阳性率为61.2%。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狭窄的诊断能力比较强,诊断准确率高,具有无创检查、定位准确的优势,是诊断冠心病的理想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对冠心病 (CAD)患者 ,运动试验 (ET)检查能反映运动负荷心肌缺血后Q Tc间期改变 ,本文通过两组病例(冠心病组和无冠心病组 ,称正常组 )ET后对照测试 ,探讨Q Tc间期改变与ST参数对CAD诊断的价值意义。1 资料与方法共计 59例患者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患CAD有 2 9例 (男 2 0例 ,女 9例 ) ,平均年龄 (54.6± 7.6)岁 ,均有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AMI)病史 ,正常组 (非CAD)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 ,平均年龄 (52 .7± 7.8)岁 ,无CAD易患因素 ,经临床及辅助检查均无CAD证据。运动试验检查采用美国Mar…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50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运动前后校正的Q-T间期(Q-Tc)的变化,并用50例运动试验阴性者作对照。结果表明,在运动试验阳性组,运动后Q-Tc有显著的延长。而阴性组却表现为Q-Tc的缩短。对比两组运动后Q-Tc的改变也有显著的差别(P<0.05)。在运动试验结果的判定中常用的另一指标Q-X/Q-T,两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别。本文还就运动后Q-Tc延长的可能机理,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对106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其中57例冠脉狭窄≥50%的冠心病病人与49例冠脉狭窄<50%或腔径正常的临床可疑冠心病病人,评价运动试验中R波振幅指标(△R、△RST、∑R)及ST段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R波振幅指标均程度不同地优于ST段指标,其对协助临床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价值,多指标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20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进行检查,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CTCA)检查显示有冠状动脉内斑块样病变386个,其中有钙化斑块为192个,混合斑块46个。经分析冠状动脉诊断出的病变位置、严重程度和血管内超声检测具有一致性,准确性较高。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其准确性高,可以显示重要诊断影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脉造影(C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因胸痛而疑诊为ACS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AG)、心电图(ECG)检查。以SAG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其对ACS诊断的准确性。结果7例MSCT与SAG均排除冠脉狭窄病变。64层螺旋CT、ECG诊断中重度冠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6.0%、88.0%;特异度为87.5%、37.5%;阳性预测值为96.0%、81.5%;阴性预测值为87.5%、50.0%。18例含有斑块,其中11例含软斑块,并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对内科介入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TA)在胸痛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胸痛患者143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AG检查和CTA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诊断结果。结果冠脉CT血管造影对狭窄冠脉的诊断正确率为95.80%(114/119),其与确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诊断敏感度为95.80%,特异度为91.67%,漏诊率为4.20%,误诊率为8.33%。结论冠脉CTA在胸痛病例临床检查中具有无创、可重复性操作、准确性高的显著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造影及体表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心电图对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收治的127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心电图诊断ACS的敏感度为67.4%,特异度为62.5%,漏诊率32.6%,误诊率37.5%。危险因素越多、单支病变者,心电图诊断ACS的敏感度相对较高。结论与冠脉造影检查相比,心电图诊断ACS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结合症状、体征、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