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阐述了气管切开术后,为解决吸氧管与气管套管不能有效衔接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吸氧方法。方法头皮针管接吸氧鼻塞放入气管套管内吸氧;橡皮筋固定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及无菌纱布;改良小便杯制吸氧面罩;制作3孔鼻导管吸氧;铝质外瓶盖制作氧气固定架;人工鼻吸氧;透明饮料瓶制作面罩;橡皮塞连接高压氧舱吸氧管;头罩和自制球囊连接管;双孔鼻氧管。分析了气管套管内给氧中易忽视的问题:消毒规范、污染等。结果提出了如何把好各种自制吸氧装置的消毒关及对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的规范性操作思考。结论提倡从源头上把关,对气管套管进行改进,以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术后给氧,因鼻腔通路中断,氧气经气管内套管径路吸入.普通氧气管用于气管内套管给氧,对呼吸道易产生刺激,并且随呼吸气流而上下活动,还易堵塞气管内套管,影响通气效果,因此不适宜使用.临床上多使用漏斗法给氧.漏斗法是以漏斗代替鼻导管,连接橡胶管,调节好流量,将漏斗置入病人气管切口处,其距离约1~3 cm,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动.此法固定较复杂,耗氧量较大.为此,笔者自制"7"字针头氧气管(见图1),用于气管内套管给氧,经临床使用15 a,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高压氧(HBO)和常压下吸氧管供氧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60例,按随机分层设计分为高压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降颅压、护脑、手术、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组在常压下经气管套管采用一次性吸氧管给氧治疗,高压氧组采用我科自创吸氧连接装置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咳嗽咳痰、肺部呼吸音、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等恢复正常的时间,并进行比较。 结果高压氧组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好转、肺部呼吸音清晰、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有排痰、化痰作用,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程婷婷 《当代护士》2009,(11):67-68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的效果。方法将54例经气管切开套管给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给氧(一次性鼻导管去除鼻塞),实验组采用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比较2种给氧方式下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及所需护理项目次数。结果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7.4%、3.7%,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次数(气道湿化、拍背及吸痰的护理次数),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法与传统鼻导管给氧法相比,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堵塞率,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抢救过程中常需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病人在空气加压舱内接受高压氧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为了能使这些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我科采用麻醉用的呼吸回路自制吸氧连接装置进行吸氧,使病人能够带气管套管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争取早日拔除气管套管,减  相似文献   

6.
董艳  赵玉  唐剑霞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68-1969
[目的]探讨空气加压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高压氧科2011年1~8月进行高压氧治疗病人的有关资料,观察加压氧舱内治疗人数、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分析舱内漏氧的原因.[结果]舱内人数越多或一级连续供氧气管切开的患者越多,越易造成舱内氧浓度的升高.[结论]正规执行高压氧治疗操作规程,可控制舱内氧...  相似文献   

7.
临床护理中,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为了防止氧气直吹将残渣吹入呼吸道,导致痰液结痂而阻塞呼吸道,我们改良了常规的给氧方式.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连接端,连接自制T型管给氧装置。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2 1岁 ,军人 ,因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颅内血肿清除及气管切开术。术毕送ICU病房 ,术后1 0d神志渐清 ,时呈嗜睡状 ,无发热、呼吸道感染 ,痰少 ,无咯血。两天后行高压氧治疗 ,治疗中患者平卧位 ,有轻度呛咳 ,无痰。当晚在病房突然剧烈呛咳 ,伴喷射状咯鲜血 ,静脉快速给立止血无效 ,氧饱和度由 96 %降至 80 % ,见气管套管与皮肤切口间同时随咳嗽有鲜血溢出 ,考虑近切口处气管内粘膜出血 ,立即取出气管套管 ,置一内径为6 5mm气管导管 ,深度为气囊完全进入气管切口内 ,气囊充足气 (1 5ml约30cmH2 O) ,气管导管距皮肤…  相似文献   

9.
临床护理中,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为了防止氧气直吹将残渣吹入呼吸道,导致痰液结痂而阻塞呼吸道,我们改良了常规的给氧方式,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连接端,连接自制T型管给氧装置。现将方法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中气囊的管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已撤呼吸机)需行高压氧舱治疗的患者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并用干燥的10 ml注射器予气囊增加3~5 ml空气,行高压氧舱治疗后,用干燥10 ml注射器予气囊放掉3~5 ml空气;B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行高压氧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后血氧饱和度、痰痂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血氧饱和度90%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加强气囊的管理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气管切开术后氧气管及湿化管固定困难,保证湿化效果,减少脱管的发生。方法观察组将氧气管及湿化管固定于自制的墨菲氏滴管套管内,再将墨菲氏套管与一次性气管导管外口连接。对照组将氧气管和湿化管置于气管套管外口处。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体化气道湿化及给氧,有效地解决了气管切开患者管道脱出、气道湿化不足等问题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面罩直流给氧在颌面部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其与气管切开后直流给氧治疗的效果。方法:多发伤患者20例,其中观察组10例,合并颌面部损伤;对照组10例,已行气管切开术。2组患者均给予高压氧直流给氧治疗,其中观察组将面罩直接置于患者口鼻表面并不予面罩施加压力,对照组将氧管直接置于气管切开处。于治疗前、治疗5及10d后分别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及ADL评分。结果:治疗5d后,2组的GCS及ADL评分均有所提高(均P〈0.05);治疗10d后,2组GCS及ADL评分继续提高(均P%0.05)。治疗5及10d后,2组间GCS评分及A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罩直流给氧方式,避免了面罩在治疗过程中对颌面部损伤的压迫,有益于颌面部禁止受压患者的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 993年 6月~ 1 998年 1 2月 ,对 2 4 0例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的病人进行了高压氧治疗 ,由于加强了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 ,使病人能够带气管套管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 ,因而促进了病人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就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4 0例 ,男 1 78例 ,女 62例 ,年龄 2~ 74岁 ,平均35 .8岁。 2 4 0例均为住院病人。根据GCS评比标准 ,中度1 58例 ,重度 82例 ,其中 2 2 0例行开颅手术。本组均行气管切开 ,均经脑外科抢救脱险 ,于伤后 9~ 40天开始高压氧治疗 ,开始做高压氧的时间平均…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情需要吸氧,一般常采用一次性面罩给氧或一次性鼻导管给氧两种方式.但气管切开患者鼻导管头端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内时,易使患者不舒适甚至影响自主呼吸;当患者翻身、叩背、咳嗽、躁动等鼻导管易脱出.为此,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对气管切开患者吸氧导管及其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虹 《护理研究》2006,20(26):2420-2421
气管切开的目的是防止或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以保证重症病人呼吸道通畅,便于从气管吸出分泌物、给氧或行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内套管一般6h~8h需取出清洗消毒,气管内套管自取出至放回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若内套管取出时间过长,外套管壁易形成痰痂,增加呼吸道阻力,影响内套管的置入或强行置入内套管则会引起痰痂脱落形成气道异物,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临床上不断对消毒方法进行改进,以期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能缩短消毒时间。为了提高该项护理操作的质量,对临床常用的消毒方法进行分析、比较。1物理消毒方法1.1高压蒸汽…  相似文献   

17.
传统ICU的给氧方式是采用鼻导管给氧,或是气管切开套管处导管给氧,但此种方法使给氧导管容易脱出,且易被污染.为此,2006年3月-2007年3月,我院采用高射流雾化面罩给氧代替鼻导管给氧,并观察其在ICU中的临床效果,发现其能有效湿化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吸氧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64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进行吸氧,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导管进行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度、气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给氧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15,30,60 min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给氧前、给氧后24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48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及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的吸氧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19.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切面罩型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在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传统吸氧方法即气管套管内用氧管给氧;观察组32例在气管切开术后使用气切面罩型雾化器连接中心供氧装置给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后24小时的经皮氧饱和度(Sp O2)数值、发生无效供氧的次数和痰痂例数。结果:观察组吸氧后24小时的Sp O2明显高于对照组[(97.53±0.83)%vs(95.13±0.74)%,P0.05],观察组发生无效供氧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2次vs 245次,P0.01),观察组发生痰痂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次vs 13次,P0.01)。结论 :气切面罩型雾化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氧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套管内氧管吸氧法,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