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49例不同原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尿潴留组24例,尿失禁组25例。对其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肌电图联合测定和静止期尿道压力进行测定。结果:尿潴留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大容量膀胱,逼尿肌无反射,高逼尿肌漏尿点压;而尿失禁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其进行尿动力学分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奥昔布宁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前瞻性的方法。对64名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完全随机分为4组,3组分别给予口服不同剂量奥昔布宁控释片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治疗,总疗程12周。进行临床参数和尿动力学监测,通过它们在治疗过程中的改变进行有效性评估。对奥昔布宁控释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进行监测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各奥宁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参数比较χ^2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3)。在尿动力学上各奥昔布宁治疗组各组治疗前后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之间治疗后在尿动力学上的改变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有效且随治疗剂量的增大疗效增加。在奥昔布宁治疗的安全性上,奥昔布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口干等副作用,总体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事件影响治疗。结论:奥昔布宁控释片是一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儿童神经源性膀胱(NB)的利尿。肾动态显像(DR)特征,评价DR在儿童NB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检查确诊为NB的患儿13例,行DR检查共15次,2例为治疗后复查。分析患儿显像结果和临床资料,并对2例随访患儿的前后2次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DR显像中,10例(66.7%)膀胱显影差甚至不显影,输尿管可见全程或部分扩张显影。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肾积水,7例(46.7%)显像中可见肾脏形态缩小,肾脏皮质功能受损严重,利尿。肾图提示有上尿路机械性梗阻,并可见水平下降。单侧肾脏萎缩患儿萎缩肾的血流灌注比率(BPR)显著低于与对侧肾脏(t=-11.19,P〈0.05)。2例复查DR的患儿中,1例上泌尿道功能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儿童NB的DR影像显示上尿路各部位具有特征性改变,可以辅助诊断;DR显像可评估肾脏功能损害程度及分肾功能;DR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和随访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对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作神经源性大鼠膀胱模型 ,并将其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及对照组 ,前者予埋植式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 ,后者予假手术 ,电刺激 1个月后观察尿动力学改变及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电刺激 1个月后膀胱储尿能力明显加强 ,膀胱容量由 ( 0 .5 9± 0 .3 4)ml增加至 ( 0 .67± 0 .0 9)ml,顺应性由 ( 2 0 7± 0 3 9)ml/cmH2 O增加至 ( 2 .46± 0 .44 )ml/cmH2 O ,caspase3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 0 72± 0 49)vs ( 1.3 0± 0 .10 )ml/cmH2 O]。结论 骶神经根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储尿能力 ,并能延缓逼尿肌细胞的凋亡 ,保存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起脊髓发育不良患者上尿路损毁的危险因素,并评估膀胱扩大术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依据上尿路损毁的标准将150例患者分为有或无上尿路损毁2组,对年龄、性别、病程、既往脊柱手术史、膀胱管理方式、影像尿动力学参数是否与上尿路损毁有关进行研究。然后,从中筛选出曾行膀胱扩大术的37例患者,通过比较手术前后肾功能(以血肌酐值代表)、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来评估膀胱扩大术的疗效。结果脊髓发育不良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膀胱顺应性降低(79.3%)最为常见,并且是上尿路损毁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01,OR =2.802,95% CI:1.510~5.199)。膀胱扩大术不仅能改善膀胱顺应性(P =0.000),还能增大膀胱容量(P =0.000)、降低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P=0.008),进而改善肾功能(P =0.000)、肾积水(94.2%)、输尿管扩张(94.0%)和膀胱输尿管反流(94.1%)。结论脊髓发育不良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膀胱顺应性降低最为常见,并且是上尿路损毁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膀胱扩大术能阻止、甚至改善或逆转上尿路损毁。  相似文献   

6.
5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 (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二维超声图像特征、产生原因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观察SCI患者膀胱壁及尿内回声并进行残余尿测定。 结果 :SCI神经源性膀胱图像特征有 :(1)膀胱壁损伤 :膀胱壁增厚伴结节、乳头、小梁、囊泡和憩室形成 ;(2 )尿液内异常回声 :尿内沉积物、血凝块、结石形成 ;(3)反复大量残余尿、双肾积水及结石 ;(4)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结论 :SCI神经源性膀胱二维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 ,其诊断无创、简便、及时、准确 ,对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临床干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间40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总结其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特点,并根据其尿动力学表现给予相应临床干预,观察疗效。结果 40例患者中,逼尿肌过度活动23例(57.5%),逼尿肌无反射5例(12.5%),安全膀胱36例(90%),上尿路积水2例(5%),未出现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根据尿动力学结果给予临床干预后,2例肾积水患者中1例积水消失,1例积水减轻;临床干预2周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平均为(3.4±1.0)分,与干预前[平均(4.4±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干预3个月后QOL评分平均为(2.9±0.8)分,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尿动力学改变是逼尿肌过度活动,较少出现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输尿管反流、上尿路积水等并发症。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指导临床干预措施,可以保护肾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按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糖控制,予硫辛酸注射液4.5g静脉滴注,每日1次;弥可保针250μg,肌肉注射,隔日1次;训练定期排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关元、中极、气海穴,同时酚妥拉明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残余尿量,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穴,同时酚妥拉明针穴位注射三阴交、足三里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了解电针治疗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部分机制.方法 制作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采用尿流动力学、HE染色观察电针对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 膀胱最大容量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天即治疗前1天模型组、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7d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后大鼠膀胱最大容量呈下降趋势,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使其趋于稳定.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可减轻膀胱组织形态病理损害程度,且针刺穴位组效果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的稳定性,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其中脊髓损伤3例,脊髓栓系3例。术后均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结果:6例患者术后B超示肾积水,较术前缓解或消失,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尿动力学示膀胱容量为458.6±37.2m 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为17.8±4.6cmH2O,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出现泌尿系感染,1例出现肠粘液堵管,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地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充盈期末膀胱压力,使患者有一个安全的储尿环境,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最佳选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我科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诊断特点,探讨影像尿动力学在复杂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诊断中的优势.方法 收集自2014年1-7月因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而在我科行影像尿动力检查患者239例,男性165例,女性74例.分析神经源性膀胱和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诊断特点及下尿路影像形态,探讨典型复杂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的特点及输尿管、膀胱、尿道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239例患者中因存在明确神经系统病变而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经尿动力学检查确定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13.39%):①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急迫性尿失禁8例,3例患者存在脑血管意外,1例患者存在帕金森病,2例患者存在阿尔茨海默病,1例患者存在骶脊膜膨出;1例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全切.②逼尿肌收缩无力伴尿性尿潴留24例,其中糖尿病患者16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2例,酗酒患者2例,药物滥用患者1例,高空坠落致腰或骶髓损伤3例.存在单侧输尿管反流1例,双侧输尿管反流7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2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诊断为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3例(84.94%):膀胱出口梗阻131例、压力性尿失禁41例、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11例、逼尿肌收缩力弱10例、逼尿肌收缩无力10例.排尿期膀胱颈部完全开放76例,部分开放129例,膀胱颈部未见开放34例.膀胱及尿道功能未见异常4例(1.67%).结论 影像尿动力检查可帮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准确判断是否存在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输尿管反流、漏尿点压,对于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帮助判断胱和尿道的影像形态变化,精确了解尿道梗阻部位,甚至了解膀胱尿道是否存在异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自我清洁导尿术对储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7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术.对比研究患者自我清洁导尿术前后的并发症变化情况、尿动力学改变情况以及治疗的满意情况.结果 患者在术后60 d的并发症情况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其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由58.33%降到26.39% (P <0.01),肾功能检查中尿素、肌酐、K+和尿酸较术前有较大的改善,其中尿素、肌酐和尿酸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尿动力学检测数据中,平均余尿量(PVR)、膀胱压(Pves)、膀胱容量(VH2O)均有下降,逼尿肌压力(Pdet)明显提高,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和膀胱低顺应性(BLG)比例下降(P<0.05).在自我治疗的满意度评分中最高的为症状有所缓解,平均分为10分(总分10分);最低的为健康教育形式,仅为6.72分.结论 自我清洁导尿术能够有效地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尿动力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康复.  相似文献   

13.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BCR)技术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DNB)的诊断价值,以及对甲钴胺片剂治疗DNB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尿潴留或尿失禁)的95例患者(病例组)行BCR检测,并与8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血糖检查及BCR再评估。结果:病例组BC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的患者进行BCR再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后BCR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B患者存在阴部周围神经损害,BCR检测技术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DNB病理改变以轴索病变为主,其恢复缓慢或具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关元穴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进行无菌间歇导尿;观察组除无菌间歇导尿外还予关元穴灸法治疗,采用灸架悬灸关元穴,大约距皮肤2 cm,以皮肤轻微发红为度,每次1 h,每天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常规尿流动力学测定,包括平均膀胱容量(V H2O)、膀胱顺应性(BC)、膀胱压力(P ves)和逼尿肌压力(P det)等参数。结果2组治疗后V H2O和B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治疗后P ves和P de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元穴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可以很好地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使患者膀胱恢复有规律地储存和排出尿液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温肾法组成的基本方(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等)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甲苯卡巴胆碱口服,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4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最大尿流速及膀胱排空率,减少残留尿,改善排尿症状及尿潴留.  相似文献   

17.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高,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其治疗是迄今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效果仍欠理想,目前治疗方法复杂多样,新的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理念不断被更新,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穴对环磷酰胺诱导膀胱过度活动症大鼠尿动力学影响及传入神经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组(OAB组),辣椒辣素组和对照组.测量电针次髎穴前后排尿间期、基础膀胱压、膀胱最大充盈压和最大排尿压.[结果]电针前,与对照组相比,OAB组大鼠排尿间期明显缩短(P<0.01);与OAB组相比,辣椒辣素组排尿间期明显延长(P<0.05).电针后,OAB组大鼠排尿间期比电针前明显延长(P<0.01),而辣椒辣素组及对照组与电针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均>0.05).电针前,与对照组相比,OAB组大鼠基础膀胱压明显增加(P<0.01).电针后,对照组基础膀胱压较电针前明显升高(P<0.01),而OAB组较电针前降低(P<0.05).辣椒辣素组灌注后膀胱基础压下降(P<0.05),但电针后变化不明显(P>0.05).电针前三组间的最大膀胱充盈压及最大排尿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每组电针前后二者变化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环磷酰胺诱导大鼠膀胱过度活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辣椒辣素敏感C纤维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对截瘫患者膀胱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自行研制的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RGO).配合综合系统康复训练,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改善膀胱和直肠功能.方法 先后为12例T4~L1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装配RGO,并于安装前后对其进行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分别于装配前和装配后3个月进行冷水试验、尿细菌培养和结肠排空实验,并检测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充盈压及平均直肠压.结果 12例截瘫患者装配RGO前后的冷水实验均为阳性;但其尿细菌培养结果示,装配RGO前11例为阳性,装配后仅1例阳性.装配RGO 3个月后的膀胱容量和平均直肠压较装配前显著提高(P<0.05);而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及平均结肠排空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应用RGO并配合综合系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截瘫患者的膀胱和直肠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6-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治疗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较前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膀胱排尿的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