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以下几点就是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一、创设利于幼儿交往的环境¨创设利于幼儿交往的生活环境每个孩子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班幼儿,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常表现的很紧张、胆怯,不能主动与小伙伴或是老师多交流,也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非常依恋亲人。  相似文献   

2.
钟小强 《家庭育儿》2020,(1):0037-0037
在刚开始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小班的小朋友由于和父母的分离产生了焦虑,导致孩子不停地哭闹,本文就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养成对“段段”小朋友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每次上美术课或手工课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小朋友对着我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他们却只是坐在那儿,目光呆滞的看着其他小朋友,嘴里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同一句话,或者有的小朋友干脆胡乱做一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这是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养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毛病。对于这种情况,我及时向家长反映,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4.
交往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交往能力的培养应从幼儿就开始,通过交往,儿童可以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日后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小班是幼儿教育的起步阶段,角色游戏对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注重开发角色游戏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吴洁 《儿童与健康》2013,(12):14-17
在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区域游戏是举足轻重的环节。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与物交往,而且也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着。即便是对于交往能力属于比较成熟的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也经常会发生很多因为不会交往、不会协商而发生的矛盾,导致区域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黄欣然 《家庭育儿》2020,(4):0080-0080
小班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其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总要让成人猜测其表达的意思,在遇到事情时情绪会特别不稳定,常常以哭闹为手段,总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告诉教师,即便有时是比较爱表达的小朋友讲述事情,也是用简单的字、词,并不能真正说清楚事情。为此,我们尝试开展各种语言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乐于表达,并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意愿。本文提出了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路径,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集居幼儿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集居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作者于1996年4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对412名幼儿园儿童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为:行为问题的平均得分为35.20±14.26;总检出率为14.31%,未发现性别及年龄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有影响的因素为母亲文化水平,父母关系,管教态度,管教方式,父母与子女相处的形式与内容,性别,充分证实了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教师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9.
张悦 《家庭育儿》2020,(3):0050-0050
生活自理能力,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有的能力。小班幼儿由于个人发育、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等原因,自理能力较弱,这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和终身发展是不利的。本文以某园小班年级全体幼儿为调查样本,从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与如何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魏玲  连榕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32-1534
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偏离同龄人,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教育的期望,且对自己身心发展或他人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品德行为和个性等各方面[1].近1Oa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14.4%[2]到2011年的36.5%[3].根据生态系统论,问题行为不是单纯学生个体的产物,而是由学校生态系统和家庭生态系统中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4].教师作为学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本研究通过整合已有的问题行为问卷和对中学教师深入访谈结果,编制出"中学生问题行为调查问卷",同时借鉴等级排列方法[5],对当前中学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常见性和严重性的认知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幼儿期是个体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起点。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并且承担着幼儿教养的重要职责,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是直接而深刻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终身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养的方式及其一致性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当今社会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父母需要清楚自己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再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集居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作者于1996年4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对412名幼儿园儿童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为:行为问题的平均得分为35.20±14.26;总检出率为14.31%;未发现性别及年龄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有影响的因素为母亲文化水平、父母关系、管教态度、管教方式、父母与子女相处的形式与内容,性别,充分证实了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从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及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机会,培养幼儿自我抉择的能力;家园配合等几方面入手,家园携手培养小班幼儿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幼儿家长保健知识及养育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绍珍  何湘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21-1322
目的: 了解幼儿家长对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儿童养育行为现状, 探讨行之有效的卫生宣教模式和工作指导方向。方法: 对学龄前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家长的一般情况、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儿童生活习惯。结果: 文化程度影响家长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家长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影响其养育行为; 最受欢迎的宣教方式是园所的专题讲座。结论: 全社会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普及; 根据不同人群, 不同需求, 采取最适宜、最易接受的多种宣教方式; 扩大受教育面, 提高受教育率, 规范家长养育行为,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闽东地区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及早干预与介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闽东4地8所幼儿园896名幼儿,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 家长版)对幼儿进行情绪及行为问题评定。结果 闽东地区3~6岁幼儿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总检出率为10.27%,其中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及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16%、11.61%、13.95%、17.97%及9.82%;女童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x2=11.983,P<0.01),男童多动/注意缺陷检出率(x2=5.889,P<0.05)及亲社会行为检出率(x2=4.035,P<0.05)高于女童;夫妻关系、教养态度是幼儿情绪行为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闽东当地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应重视早期发现,对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6.
741例健康幼儿进食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741例健康幼儿进食环境、进食行为的调查资料,采用微机进行频数、相关回归等方法进行研究,以找出幼儿各类进食行为发生原理,为今后预防打下理论基础。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资料来源于1995年8月22日~9月12日,作者对十堰市城区1~6岁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俞红  吴清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45-2647
目的:初步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的认知功能特点,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和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第二版(CRT-C2),对佛山市几所幼儿园大班儿童进行筛查,分成内向、外向、混合问题组,同班级、同性别、年龄最接近的非行为问题儿童组成对照组,按1:1配对;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YC-Sl)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进行测试。结果:①常识和图形词汇因子得分外向问题组低于对照组;迷津和木块图案因子得分内向问题组低于对照组。内向问题组和外向问题组儿童智力不平衡者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内向问题组智力不平衡以(VIQ—PIQ)>15分为主,外向问题组智力不平衡以(PIQ—VIQ)>15分为主。②混合问题组NPE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向问题组PE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各类行为问题儿童可能均有轻微脑功能异常,其认知功能的缺陷各有其特点,干预措施应注意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北京市幼儿家长手足口病认知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市幼儿园幼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状况,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选取8所公立和4所打工子弟幼儿园,每个幼儿园按照大中小班各选取一个班,对选中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814人,公立幼儿园幼儿家长603人,打工子弟幼儿园幼儿家长211人;男女性别比为1:1.81;家长年龄以30~39岁年龄组最高(64.9%);文化程度以大本/大专为主(49.9%);完成问卷的家长中,父母占85.9%。公立幼儿园幼儿家长在手足口病病原的认识上正确率达到了83.9%,打工子弟幼儿园幼儿家长为60.7%(x^2=49.059,P〈0.05),同样在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手足口病预防措施方面公立幼儿园幼儿家长回答正确率也高于打工子弟幼儿园幼儿家长(x^2=17.606,P〈0.05;x^2=26.269,P〈0.05),而在发病对象及临床表现的认识上,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主要是从学校/幼儿园(91.6%)获得的。幼儿园幼儿家长获取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渠道和预期渠道主要是托幼园所/学校、电视、宣传手册、报纸、广播。结论由于北京市开展大规模的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幼儿园幼儿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认知较好,但家长中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应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选择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方式,以有效提高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9.
小班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本人依据《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了小班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并提供了干预策略:坚持以一致性、坚持性、鼓励性的基本原则,通过反复训练,多表扬鼓励,游戏带动、利用多种儿歌、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家园合作等有效途径和方法,抓住小班阶段的关键期,为小班幼儿良好...  相似文献   

20.
了解我国学龄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现状及其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为性别认同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及成人期生殖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武汉市1所小学三~五年级269名学生进行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问卷和CBCL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级儿童性别偏好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51,P=0.002),不同年级男童性别偏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0,P=0.013).性别满意度与儿童内、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65,-0.53,P值均<0.01);性别典型性与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17,P<0.05);性别认同总分与儿童内、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32,-0.36,P值均<0.05).结论 三~五年级儿童总体性别认同程度较高,儿童的性别满意度、性别角色认同程度与儿童身心健康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