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成人经常引导幼儿说"我喜欢爸爸""我喜欢妈妈""我喜欢老师和小朋友",但却很少引导幼儿说"我喜欢自己"。其实,我们在引导孩子爱周围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喜欢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小班阶段的幼儿开始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2.
张夕 《儿童与健康》2014,(11):50-51
设计意图:《爸爸去哪儿》这个电视节目吸引了我和孩子们的眼球,成为孩子在休息之余谈论的话题,孩子们真希望自己也能参加。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体验一次拿到邀请函,为“爸爸去哪儿”做准备的游戏,我结合他们的兴趣设计了“勇夺邀请函”的活动。活动中我利用废旧材料纸板制作成了彩色圆盘,一面是绿色,一面是红色,红色一面贴有单个脚印,绿色的一面贴有双脚印,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两人、三人、四人合作拼摆,练习单脚、双脚跳的动作,从而完成夺“邀请函”的本领练习。接下来我又设计了游戏“过河拿邀请函”的活动,这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也是体现幼儿合作水平的环节,大大提高了幼儿“夺”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兴趣也一步步升级。  相似文献   

3.
颜伊 《健康人生》2012,(3):40-41
爸爸对于家庭的意义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用繁茂的枝叶庇护着妻子和孩子,为家庭提供保护和支撑.爸爸更能激发孩子的独立、冒险精神,孩子和爸爸的游戏总是充满了惊险刺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绝对不能缺席! 爸爸让孩子学会勇敢 一号好爸爸:小刚爸爸 关键词:勇敢、坚强 爸爸带着小刚去邻居家玩耍,父子俩走在田间小路上.走着走着,小刚被小石头绊倒了.小刚举起小手想让爸爸拉他起来.爸爸轻轻地走到他面前说:"能自己站起来的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我们小刚是勇敢的孩子吗?"小刚听了后,用小手撑着地,站了起来说:"爸爸,我是勇敢的孩子."之后,小刚和妈妈出去再也没有和妈妈手牵着手,摔倒了也自己爬起来.妈妈很,心疼地给小刚揉揉,小刚说:"妈妈我不怕疼,我是勇敢坚强的孩子,长大了要保护妈妈."  相似文献   

4.
《家庭医生》2010,(19):55-55
“我怀孕了,但孩子的爸爸不能娶我。个中原因很老套,我不说了。虽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的决定,但我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个孩子。我知道做单亲妈妈很难,可是,我是一个在经济和个性上都很独立的现代女性,自己养活孩子应该不那么难吧?”  相似文献   

5.
设计意图:一天午饭后散步时,孩子们突然发现小山坡上的草丛里高出来一片毛茸茸的草,大家都很好奇,便凑近玩了起来——有的孩子将它摘下来去挠其他小朋友痒痒;有的幼儿说:"我以前用这个草做过戒指,戴在手上很漂亮呢!"还有幼儿说:"我可以用它做一个爱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作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大班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和幼儿一起去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生活糗事     
《健康生活》2013,(7):1
打伞下午接孩子从幼儿园回家,路上孩子对我说:爸爸,我累了。我和孩子说:咱俩数到三,爸爸就抱你走,行不行?孩子很高兴的答应了。然后,我大声说:预备——齐步走!1、2、1;1、2、1;1、2、1……我们俩就这样一路走回了家。  相似文献   

7.
“懒”爸爸     
﹃懒﹄爸爸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赵忠心在某市举办的“家庭故事征文比赛”中,一位小学生写的题为《“懒”爸爸》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文章这样写道:过去,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邻居家孩子的爸爸,他们给自己的子女做事都很勤快。只有我的爸爸对我最“懒”。记得小...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情感越来越丰富,且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增强,但是情绪仍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最近经常有孩子跟我说他很害怕晚上一个人睡觉,要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一起睡才安心,于是我选择了情绪绘本《当我害怕时》导入活动,让幼儿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害怕心理,驱散他们心中的黑暗和恐惧。  相似文献   

9.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  相似文献   

10.
<正>因为恨所以恨我和前夫的婚姻很糟糕,到现在我想起他,看到他还觉得很反感。偏偏我儿子跟他爸爸在长相,性格、举止,甚至表情上都如同翻版。经常在儿子身上看到他爸爸的影子,这让我如鲠在喉别扭得很,我曾经想改变他,但是很难,而且对他也不公平,这是我的心理问题吗?孩子长得像谁是遗传导致的,并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相似性而让你想到前夫,说明你虽然离婚了,只是做到了眼不见,但是和前夫关系中的很多纠葛和感受还没有整理,也就是说还没有释怀。虽然眼不见了,但心还静不下来。你想改变孩子的想法,是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个"出口",但这个"出口"显然不能真  相似文献   

11.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的游戏,幼儿将自己的生活在游戏中情景再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平时观摩农村幼儿园的"娃娃家"角色游戏,发现游戏中存在诸多问题,那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娃娃家成为孩子爱玩、会玩、玩得好的角色游戏呢?※小班"娃娃家"游戏存在的问题1.场地安排不合理部分农村幼儿园的老师不会科学合理安排区域游戏,孩子的游戏容易受到干扰和限制。例如:在一次娃娃家游戏观摩中,我发现一个小班的娃娃家和建构区靠得很近,区域之间互相影响,当建构区的积木散落时,"爸爸""妈妈"出门去买菜时就会很不方便,踩、踢积木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两个区域的孩子还会因为互相打扰而产生争吵。  相似文献   

12.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此,家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于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应多多益善。但令人困惑的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  相似文献   

13.
我开始抱怨,今晚的觉算是让这孩子给搅了,怎么这么倒霉赶上这趟火车。 时间在众人的唉声叹气里过了两个多小时,我明显听到孩子的哭声仍很清脆,爸爸哄孩子的声音却沙哑了。不知又过了多久,孩子的哭声戛然停了下来。我起身望去,一个场景让我惊呆了:孩子正死死地咬着爸爸的乳头,这位爸爸表情痛苦,额头已渗出汗水。  相似文献   

14.
爸爸说是我毁了他的一生6岁那年,我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会笑。妈妈苦笑着摇摇头,没有说话。当时我想,是不是爸爸不喜欢我才不开心的?因为他从不像别人家的爸爸那样呵护自己的孩子。后来,我从奶奶口中得知,当时,爸爸已经有心上人了,他是在爷爷和奶奶的胁迫下与妈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意图:现阶段,中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且对身体各个器官逐渐产生兴趣,但对身体器官的认识还很浅薄,同时爱护身体、保护自己的经验又比较缺乏。针对此现象,我设计了本次社会活动,旨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小手的作用,并对自己的小手感兴趣,以此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程艳 《大众健康》2007,(2):58-58
小芳的儿子阳阳今年5岁。虽说至今没见过爸爸,但从家里的照片上他知道自己是有爸爸的。“爸爸在什么地方?”孩子的追问常常让小芳心如刀割。有一次,当小芳再次告诉儿子“你爸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上班”时,阳阳用小手拽紧妈妈的衣裳,两眼直直地盯着她说:“我爸爸是不是死掉了?”听了这话,小芳的心都在颤抖。儿子在一天天长大,爸爸的概念也在他脑子里越来越清晰。小芳很矛盾,但就是不愿对他说出他们离婚的事,她不想给孩子带来任何伤害,也不忍打破孩子梦想中那个健康父亲的形象。他毕竟才5岁,根本无法理解大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阳阳的爸爸从未付过抚养费,小芳始终拒绝父亲与孩子有任何接触。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告诉阳阳,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爸爸是孩子最熟悉、最喜爱、最有话可说的人。《我爸爸》是由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为了怀念他去世的父亲而作,展现了一个勇敢、快乐、幽默的爸爸形象。它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爸爸的方方面面,用孩子的思维、孩子的理解方式表达着父子之间的爱,而这个视角又是那么有趣、那么真实。我觉得这个绘本故事应该会被孩子所喜欢,而且能激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猴子过河》是语言领域的内容,这个故事讲述了一群顽皮的猴子由不守秩序到守秩序的过程。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守秩序的地方比比皆是,如幼儿喝水、盥洗、如厕、游戏等。看到这个故事,我就觉得是对幼儿进行秩序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把它迁移运用到社会领域中,设计了这一社会活动,.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表明,他们不仅对故事感兴趣,而且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又能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判断自己或别人的行为“对”与“不对”,因而我又选取了一些社会事件让幼儿思考、判断,使这一活动更具社会性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我班的孩子很喜欢玩磁铁,看到磁铁对幼儿保持着持久的吸引力,我想何不利用孩子喜欢玩磁铁这个兴趣点开展一些更加深入的科学活动——探究影响磁铁磁力的穿透力的因素,验证磁铁磁力的穿透力有多强。为此,我们设计了“磁铁磁力的穿透力有多强”这个帮助幼儿学习“识别与控制”变量的活动。让幼儿在适宜结构材料的引导和支持下,一次只验证1个(因素)变量,分离出原因和结果,并依据数据得出结论,达成基本理解“识别和控制变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陈露 《健康》2021,(12):40-41
Q 我是单亲妈妈,孩子14岁了.孩子5岁的时候,我和她爸爸离婚了.这么多年,我都是一个人带孩子.忙的时候,出差都要带着孩子.从小,我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对她要求很严.小的时候女儿是很乖的,可大了她却越来越不听话了.有时候,看见她几个小时盯着手机,不看书,我就会忍不住骂她、打她.其实,每次打完她,我也很痛,会偷偷地流眼泪,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上次打完她之后,她一个礼拜都不和我说话.我希望她有什么想法跟我交流,她不跟我讲,我不知道她心里想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