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 L G- PABER- 型血小板聚集仪 ,三磷酸腺苷 (ADP)作聚集诱导剂 ,对影响血小板聚集结果的因素进行探讨。1  ADP浓度对血小板聚集速度和强度将 ADP配成 0 .1、0 .5、1.0及 2 .0 U mol/L四种不同浓度 ,分别诱导同批 2 0份标本 ,测定 2分钟及 4分钟的聚集率。结果显示 ,ADP浓度在 0 .5~ 2 .0 μmol/L 范围内对血小板聚集结果无明显差别。2  ADP配成实验浓度后的稳定性将配成 1.0 μmol/L ADP在 4℃保存第 3、 7、 10、 14天分别与鲜配制的 1.0 μmol/L 测定同一份标本 ,比较其聚集率结果 ,存…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 (ASA)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血中血栓素 B2 (TXB2 )的影响。方法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 T1组 41例 (ASA5 0 mg/ d) ,T2组 40例 (ASA10 0 mg/ d) ,T3组 40例 (ASA3 0 0m g/ d) ,T0组 3 9例 (口服安慰剂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2周末、4周末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花生四烯酸 (ACA) 5 0 0 μg/ d 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中 TXB2的含量。结果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确切 ,显效率 3 3 % ,总有效率 62 %。160例患者治疗前 TXB2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 ,经治疗后 TXB2在不同 ASA剂量组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的作用疗效与剂量的递增无显著的相关性 ,强调了个体化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绞股蓝皂苷合用对大鼠体外和体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的聚集率和用血栓法测定血栓湿重。结果:在体内、外的实验中,两药合用均有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由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合用后Q值均大于1。结论:阿司匹林与绞股蓝皂苷合用协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 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2例、B组62例、C组63例、D组61例,4组阿司匹林口服剂量分别为每天50mg、100mg、200mg、300mg,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 用药前后相比,4组不同剂量阿司匹林(50,100,200,300mg)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组对PAG的抑制作用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对PAG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阿司匹林每天200mg可能是一个较合理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 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2例、B组62例、C组63例、D组61例,4组阿司匹林口服剂量分别为每天50mg、100mg、200mg、300mg,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用药前后相比,4组不同剂量阿司匹林(50,100,200,300mg)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组对PAG的抑制作用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对PAG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每天200mg可能是一个较合理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铜(CuAsp)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Born氏法测定CuAsp对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用荧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观察CuAsp对兔血小板5-羟色胺的释放和TXB2的产生及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结果:CuAsp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5-羟色胺的释放(IC50分别为17和19μmol.L^-1,95%可信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78例,服用1周阿司匹林100 mg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每日一次,每次40 mg;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血脂水平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对照组的PAG、NO和E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的PAG、ET显著低于对照组,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同时改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分析二者抵抗概率。方法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各60例),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各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治疗第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同一诱导剂作用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存在抵抗、半抵抗现象。结论奥扎格雷、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也存在抵抗现象。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长期临床效果、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能否解决抵抗问题,还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对研究血小板聚集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定性定量的指导意义。本室收集了从 1998年以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 (PAg T)测定观察资料报告如下。1 检测对象患病组 2 6 1例均为我院 1998~ 2 0 0 0年门诊及住院病人 ,其中男 148例 ,女 113例 ;年龄 35~ 78岁。为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患者。健康组 6 0例 ,其中男 32例 ,女 2 8例 ;年龄 33~ 6 0岁。经临床检查均为身体健康 ,未患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且所有病例标本均在未接受抗凝与溶栓治疗前获得 (见附表 )。附表   2 …  相似文献   

10.
尼群地平与阿司匹林合用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群地平和阿司匹林在兔体外协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用比浊法观察尼群地平与阿司匹林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协同作用。结果:经群地平0.05 ̄0.40mmol/L和阿司匹林0.54 ̄4.34mmol/L剂量依赖性抑制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尼群地平0.10 ̄0.40mmol/L和阿司匹林0.69 ̄5.55mmol/L剂量呈依赖性抑制ADP引起的阿司匹林0.01 ̄0.07mmol/L也抑制花生四烯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给予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2组(n=78),所有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A组服用剂量为100mg,B组服用剂量为200mg,比较PAG在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的差异。结果与服用阿司匹林前比较,服药后两组患者的PAG(1)、PAG(5)、PAG(m)值均显著的降低(P<0.05),但是B组降低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200mg能够更好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其治疗剂量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常用剂量为75~325 m g ,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率作为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检测的重要指标[1]。有报道[2]称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患者的术中或术后出血量,也有报道[3]称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并未明显增加患者的出血量。因此,术前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给予家兔服用阿司匹林,观察连续用药及用药7d后停药7d,家兔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创伤性出血量之间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停药是否增加出血风险及血小板聚集率与创伤性出血量的相关性,进而分析血小板聚集率能否作为术前停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应激状态下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川 《华北国防医药》2006,18(4):279-281
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应激原)的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1].在一定意义上,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生存环境,机体总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对应激原产生着适应性和防御性的非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40例脑血栓患者,经口服硝吡苯啶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72.5%,其作用机制与硝苯吡啶能部分抑制缺血后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缺血性脑损伤有关。在用药前后采用两种诱导剂做了血小板聚集功能动态观察,治疗前血小板聚集性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提示:脑血栓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是形成血栓的关键。治疗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说明硝苯吡啶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能是钙离子拮抗剂抑制钙离子促发血小板聚集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31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服用氯吡格雷75mg*d-1,qd和阿司匹林100mg*d-1,qd,总疗程为6周,包括2周安慰剂清洗期和4周药物治疗期.入选前后测定其血常规、血生化和血小板聚集率,2周安慰期后测定血常规.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实验室检测的各项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对血小板数量没有明显影响;两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且治疗组的降低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试验过程中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但症状较轻,患者没有因此退出试验.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机体生理性及病理性的改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疾病诊断、鉴别、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应激原)的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1].在一定意义上,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生存环境,机体总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对应激原产生着适应性和防御性的非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情况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R的发生率,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结果,观察AR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可能是脑梗死的易发因素之一,临床及时检查及识别,换用其他药物,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细胞分析仪以其工作效率高、结果快捷、准确、客观 ,重复性好等优点备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病人的欢迎 ,但在某些条件下 ,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出现误差 ,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现就其影响计数的因素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仪器 :法国ABX -6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1 2试剂 :稀释液、清洗液、溶血素均由仪器生产厂家提供。1 3方法 :(1)采用四川能广标准质控液检测仪器性能 ,各项指标重复性好 ,所测结果稳定可靠。(2)抽取病人静脉血1ml加入10 ?TA -K2 抗凝管内 ,充分混匀。2影响因素2 1标本放置时间 :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血细胞 ,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