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PFE)的原发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3例PFE的临床特征。结果:23例胸水均为渗出性,4例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0例病程中伴发气胸;原发病中恶性胸腔积液占26.1%(6/23),同期非PFE者恶性肿瘤占32.6%(58/178),PFE与非PFE渗出性胸水的原发病以气胸,恶性肿瘤和结核为多,它的出现并不能肯定为良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PFE)的原发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 2 3例PFE的临床特征。结果 2 3例胸水均为渗出性 ,4例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10例在病程中伴发气胸 ;原发病中恶性胸腔积液占 2 6 1% (6 /2 3) ,同期非PFE者恶性肿瘤占 32 6 % (5 8/178) ,PFE与非PFE渗出性胸水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核性胸膜炎占 2 1 7% ,其中初次胸穿即为PFE者仅 1例。结论 PFE原发病以气胸、恶性肿瘤和结核为多 ;它的出现并不能肯定为良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回顾分析3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病因及临床特征。掌握准确的诊断方法,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5.
嗜酸粒细胞(EOS)增多症门诊常见。但出现不同症状并具有特征的嗜酸粒细胞中、高度增加,经海群生治疗症状消失、无复发的患者,我院20多年中仅见7例。为提供同道研究,兹将部分病例报告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又称吕弗勒综合征(Lǒffler syndrome),是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PIE)中的一种,临床表现特点为症状较轻,实验室检查有一过性肺部阴影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病程一般少于3~4周,极易被误诊或漏诊.笔者分析199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11例单纯性PIE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指导临床的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是以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伴多脏器浸润为特征而病因尚未明确的一组疾病,此病较少见,且白细胞总数高达100×109/L以上,嗜酸粒细胞>0.90者更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结... 相似文献
8.
1 病例简介。患者,男,79岁.头痛20 d,以头痛待查于2004-06-17收入我院综合病房.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活动后出现头痛,局限于双侧颞部及额顶部,为持续性胀痛,无放射,不伴发热、恶心、呕吐,无视觉异常,无头晕、眩晕及眼前发黑.此症状于活动、生气、着急后发生,休息及口服止痛药后症状可缓解.患者发病后睡眠差.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无烟酒史。 相似文献
9.
《河南医学研究》2017,(10)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96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主要是继发性55例(57.29%),原因不明性38例(39.59%),肿瘤性2例(2.08%),家族遗传型1例(1.04%)。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45例(46.88%)、浅表淋巴结肿大40例(41.67%)、肝脾肿大31例(32.29%)、皮疹25例(26.04%)。给予糖皮质激素、驱虫药物、抗过敏药物、抗感染药物应用,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学龄前期以及学龄期儿童,病因以继发性为主,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应积极予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0.
50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胸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0~1992年共收治胸腔积液472例,其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胸膜炎50例(胸液细胞分类嗜酸细胞>10%为诊断标准),本文就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胸膜炎的临床作一简要分析。1 一般资料病人来源于门诊及住院部:男32例;女18例;男女比1.8∶1,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1.6岁。肺吸虫及肺囊虫病21例(42%),结缔组织病11例(22%),胆道蛔虫症7例(14%),药物过敏4例(8%),肺结核5例(10%),其它2例(4%),少量胸水38例(76%),中等量胸水12例(24%),胸水细胞分类嗜酸粒细胞大于10B例(84%),大于30%8例(16%),其中寄生虫病外周血涂片细胞计数嗜酸细胞均大… 相似文献
11.
胸腔积液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收住院的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胸腔积液中结核占第1位121例(51.49%),肺炎旁积液和脓胸34例(14.47%)。恶性胸腔积液中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最多29例(12.34%)。结论:胸腔积液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结核及肿瘤,胸水PH值、细胞数、葡萄糖含量、蛋白总量、CEA、ADA有助于良恶性积液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胸腔积液的病因依次为:结核性胸腔积液113例(56.5%),癌性胸腔积液33例(16.5%),类肺炎性胸腔积液27例(13.5%),心功能不全17例(8.5%),结缔组织病7例(3.5%),不明原因性3例(1.5%)。结论:结核和癌性肿瘤是引起胸腔积液的主要病因,应该尽早的明确病因,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3.
238例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病因诊断及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胸腔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积液及血清学实验室检查、胸膜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淋巴结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及随访3个月后确诊的良性胸腔积液168例,其中结核144例,心功能不全10例,尿毒症5例,脓胸5例,肝硬化3例,肾病综合征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恶性胸液70例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8例,乳腺癌7例,胸膜间皮细胞瘤5例,胃癌4例,肝癌2例,未明原发部位4例。结论结核和肿瘤是导致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实验室检查对两者的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23例肺吸虫病患儿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后予以吡喹酮90~100mg/kg·d×2d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肺吸虫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多见;65.2%的患儿有生吃醉石蟹、虫刺蛄习惯或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最为常见,分别占87.0%及73.9%,其次为肝肿大和腹痛,皮疹、皮下结节、多浆膜腔积液偶见;65.2%胸片有异常改变;外周白细胞增高占78.3%,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73.9%;17.4%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用吡喹酮治疗均治愈或好转。结论肺吸虫病临床表现较复杂,部分病例无吃石蟹、虫刺蛄或疫水接触史,胸片无异常或外周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不增高,容易误诊,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肺吸虫抗原皮试和(或)循环抗体测定可以确诊,吡喹酮治疗肺吸虫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3例苔藓样糠疹(pityriasis lichenoides P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苔藓样糠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苔藓样糠疹患者以男性发病多(男:女=16:7),男性患者在急性痘疮样糠疹(pityriasis lichenoides et vsrioliformis acu...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血性胸腔积液(bloody pleural effusion,BPE)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21例儿童BPE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B超、CT、胸水常规、生化及培养、骨髓细胞学检查等)及治疗情况。结果:21例儿童BPE中,一般性细菌感染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7例,肺吸虫感染3例,结核杆菌感染1例,急性白血病1例,原因不明1例。其中胸水培养仅2例阳性,胸水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例(37%~61%),支原体PCR阳性4例,骨髓细胞学检查1例阳性(急性白血病),除1例急性白血病及1例原因不明病例预后不详外,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BPE仍以感染性疾病多见,其中以细菌及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恶性肿瘤少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获取了1991年5月—2016年3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女性10例(43.5%),男性13例(56.5%);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儿茶酚胺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痛7例(30.43%),心悸5例(21.7%),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5例(21.7%),肉眼血尿2例(8.7%),大汗1例(4.3%),另有10例(43.7%)患者为隐匿症状。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腹膜后,其中14例(60.9%)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4例(17.3%)位于肾门附近,3例(13.0%)位于胰头,2例(8.7%)位于膀胱。CgA免疫组化染色是主要的病理确诊方法。23例患者全部施行手术治疗,行开放式手术的20例(87.0%),腹腔镜辅助的1例(4.3%);2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95.6%。2例恶性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25个月发生腹腔转移,并于术后40个月死亡。 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可伴高血压以及头痛、心悸等临床表现,亦有部分隐匿症状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该病预后普遍较好,部分恶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23例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脐部异位症1例,外阴异位症2例。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容易复发。本组均手术切除病灶。18例获随访,时间术后半年至1年,均未见复发。手术切除病灶可以根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