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为了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垂体分泌的垂体泌乳激素(PRL)和人生长激素(HGH)的变化,探讨二者在SL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于1998年2月至1999年5月对30例SLE患者血清PRL、HGH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0...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性腺轴的功能状态研究报道不少,但结果众说不一,而且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内分泌及代谢有不同的影响[1-3].  相似文献   

4.
引言 血清癌抗原125(CA125)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在妇科肿瘤尤其是卵巢癌的诊断价值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近来报道,CA125水平增高见于肝硬化、肝癌合并腹水患者,且与腹水量有良好相关性,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许多非卵巢肿瘤患者包括肝病患者CA125水平升高.为此,我们探讨了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的CA125水平变化,并联合AFP、CEA、CA19-9等检测为本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糖耐量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对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的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失代偿期组患者餐后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代偿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一定的糖代谢障碍,其糖耐量异常与高胰岛素血症随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83例各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纤维联结蛋白值,结果表明:急性肝炎组高于正常人组(P>0.5)。慢活肝组稍低于正常人组(P>0.5),重肝组与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组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01)。  相似文献   

8.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NO和NOS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所为合酶(NOS)水平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肝硬化患者58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40例。血清学检测指标:NO、NOS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清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 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NO明显增高,与Child-Pugh A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汪有NOS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Child-Pugh A、B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血清NO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增加而增高,而血清NOS却呈负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肾衰、伤寒及肿瘤病人血中H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组:肝硬化患者58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40例.血清学检测指标:NO、NOS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清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NO明显增高,与Child-Pugh A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NOS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Child-Pugh A、B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血清NO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增加而增高,而血清NOS却呈负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不同时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变化规律、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我们对历年来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68例肝硬化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1)、载脂蛋白B(apoB100)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并与正常人做了对比分析,现将统计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分为3组:childpughA级组19例、childpughB级组23例和childpughC级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L10、IL18的水平。结果childpughA、B、C级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childpughA级组血清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hildpughB、C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腹水组、无腹水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有腹水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组、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06,P<0.01),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463,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677,P<0.01),与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氧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87例各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垂体前叶激素中的生长激素(HGH),促甲状腺素(TSH)、催乳素(PRL)水平。结果表明急性肝炎(AVH)、慢迁肝(CPH)、慢活肝(CAH)、肝硬化(LC)患者血清HGH水平分别为1.29±0.5ug/L、1.70±0.42ug/L、6.90±3.38ug/L,7.60±6.40ug/L。TSH分别为1.82±2.10mu/L、3.09±1.10mu/L、2.95±1.20mu/L、1.75±0.62mu/L、PRL男性分别为4.01±1.50ug/L、4.45±3.10ug/L、9.82±4.25ug/L、10.45±3.17ug/L。女性分别为6.20±2.10ug/L、10.50±5.20ug/L、20.10±3.85ug/L,25.63±4^61ug/L。提示急性肝炎、慢迁肝患者血清HGH、TSH、PRL与正常对比无明显改变。慢活肝与肝硬化患者血清HGH、PRL与正常对比明显升高(P<0.05),而女性PRL升高更为显著(P<0.01)。TSH则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HGH、PRL血清水平随疾病的严重性而增加,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演变及判断预后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27例氟骨病患者血清T_4、T_3和TSH含量变化,并以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氟骨症组血清T_4低于对照组,而血清TSH高于对照组,血清T_3无明显改变。在氟骨症患者中未检查出甲状腺肿。本项研究指出,氟通过干扰甲状腺功能使血清T_4含量降低,后者反馈性刺激TSH分泌增加。由于氟可抑制甲状腺对TSH刺激的反应性,故未见到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载脂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145例,采用日本产日立706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载脂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apoAl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按肝功能的不同分级,比较apoAl、HDL指标,不同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apoB、LDL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poAl浓度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成正相关,而与胆红素成负相关.结论:apoAl较apoB敏感,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本院附院内科郑德培,徐希岳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当肝功能受损时,该酶活性降低[1.2].本文报道3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检测结果,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1一般资料肝硬化诊断依据肝炎病史和(或)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脂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血浆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脂普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下降程度随肝功能损害而加重。结论血脂水平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对评价肝功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脂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血浆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脂普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其下降程度随肝功能损害而加重。结论血脂水平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对评价肝功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较慢性迁延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稍低,差异无显著性。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随着肝脏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且甘油三酯水平在肝脏功能损害时降低更明显。血清总胆固醇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能较准确地提示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判断肝硬化病情,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