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文献杂志》2009,(4):44-44
1、医案的发展史和各时期医案的发展水平。对于中医医案的起源,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医案萌芽于先秦。《周礼》中有关病史的记录及《左传》和《吕氏春秋》等著作中有关医事活动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的雏形。而最早的医案则应为西汉初医家淳于意的《诊籍》25则。一般认为,秦汉晋唐时期中医医案均散见于《三国志》、《晋书》、《北史》、《唐书》等,直至宋代才有了医案专著的出现,明代医案发展渐趋成熟,清代则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睿  成泽东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77-1878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  相似文献   

3.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大约在西元前五世纪至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专着。《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论述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以及预防、治疗法则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着作。  相似文献   

4.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学“腰痛”,“痹症”范畴。《内经》已经提出痹症的产生与“虚”有关,但对其认识仅限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即局限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脊柱炎一类。《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亦有血缺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则认为外伤瘀血亦可产生痹症,并提出药物外敷等治疗方法。金元时期,不仅认识到外伤可致腰痛,痹症,“而且劳力之人”“辛苦失度”也可致痹。《儒门事亲》里关于痹症,一些医学家认识到慢性劳损也能引起某些痹症,现代中医引入病理,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全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外科正宗·脱疽》辩证用药特点,分析探讨不同时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外治方法。方法 重点研读了《外科正宗》关于中医外治脱疽的辨证论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方法和实验研究,总结一套中西医结合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思路。结果 陈氏将糖尿病足溃疡主要分为初期、溃烂期、恢复期三期。初期“托毒外出”,溃烂期“在肉则割,在指则切”,恢复期“去腐生肌”,结合现代清创术、外用重组碱性生长因子、封闭式负压引流(VAC)、植皮术等,同一时期根据创面生长状态可交叉应用。结论 根据糖尿病足溃疡不同时期的创面状态,把握恰当的治疗时机,缩短溃疡的修复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为糖尿病足溃疡提供一种可行性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借鉴和发扬其中的许多精华。  相似文献   

7.
《神农本草经》成书之后,传抄于后汉、三国时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战乱频发、百家争流,致原书散佚且多有传讹及错简。梁代道医陶弘景通过革新肃修、增补发挥《神农本草经》,撰《本草经集注》一书。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以及陶弘景个人因素三个角度探析《本草经集注》的成书背景。  相似文献   

8.
张子涵  刘宝利 《河北中医》2023,(8):1376-1378+1382
通过分析《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对水肿病的记载,可以看出张景岳治疗水肿的思路承接《内经》,遣方用药思路则是继承张仲景。既拓展了用药,又有温补派的特点。对后世治疗水肿的方药选择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气血亏虚的水肿患者。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学说有丰富的内容,以下就历代医著关于体质方面的主要论述作一探讨。1.先秦及两汉时期。此期为体质学说创立的初期。《灵枢》提出人的体质生来就有刚柔、强弱、短长、阴阳之分。《素问》提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地域及长期的饮食习惯不同可造成人的体质差异。治疗方面,《内经》提出因人的体质不同治疗应有不同。2.晋隋唐时期。此期是中医体质理论的积累与发展时期。《脉经》提到人的体质不同而脉象也有所不同,《诸病源候论》认识到不同体质的人受同种邪气的  相似文献   

10.
难经图释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 《北京中医》2002,21(1):46-47
通过对《难经》注释诸书中的图释进行分析,提出如下结论:(1)《难经》图释始于宋代丁德用。(2)《难经集注》图释即为丁德用之图。(3)注释诸书图释的传承关系归为三大系统,即丁氏系统、滑氏系统、张氏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方法:阅读文献,就《内经》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医学态度、经典学习、授业方法、学习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医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始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内经》论瘀血揽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有关瘀血论述的整理总结,认为《内经》所论之瘀血涵 盖了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血行缓慢及血不循经两个方面,并作为致病因素而导致多种临床常见病症。在治疗上,《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及辨证治疗原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按摩、刺络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治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经》对于疾病传变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热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灵枢·百病始生》等篇,其对疾病传变的观察、死生预后的推测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此对辨识疾病、判断疾病的预后转机等有一定指导意义。今试为探讨于次,以期就教于同道。1 疾病的传变次序 1.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灵枢·百病始生》谓:“虚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这说明,外邪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  相似文献   

14.
探讨《针灸甲乙经》中有关便秘治疗的学术内容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理清其学术源流,为现代临床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便秘开拓思路。对《黄帝内经》之后的古代医籍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以《针灸甲乙经》为开端,发掘历代古医籍有关便秘治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从《针灸甲乙经》成书时期,即秦汉时期,直至民国时期有关便秘治疗的学术发展脉络,以便明确有关便秘治疗的几个重要问题:(1)不同历史时期便秘称谓的变化;(2)《针灸甲乙经》所述病因病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3)《针灸甲乙经》便秘辨证论治理论的演进和变化。通过以上问题,分析《针灸甲乙经》的发展传承路径。随时代变迁,《针灸甲乙经》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便秘的辨证分型在后世有所改变,但《针灸甲乙经》的学术内容仍能指导便秘的治疗;(2)《针灸甲乙经》所述便秘的病机在后世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影响逐渐淡化,但取穴仍可运用于便秘的对症治疗;(3)《针灸甲乙经》当中部分内容随着文献传抄失去了原有的学术特色,在便秘治疗方面失去了临床价值。《针灸甲乙经》开理论之先河,在便秘病名、辨证论治、取穴方面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大部分理论在现今仍有较高的学术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条文,总结仲景治疗下利方药及证治规律。结果显示《伤寒论》治疗下利有30个方,《金匮要略》有11个方,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7个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下利共34方。根据治则治法对34方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方中所用的56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下利首重顾护脾胃正气,灵活运用清泄里热,寒热平调,通因通用,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燥湿运脾治法。  相似文献   

16.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代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正如《唐书·大宗记》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时期,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7.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中医临床的进展与疫病的高发密切相关。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伤寒论》,金元时期受疫病影响,有火热论、《脾胃论》,明清时期在《温疫论》以后出现温病学派。在疫病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和临床的诊疗体系,中医临床的进展从未止步。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医古典医案的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09,30(10):1409-1410
中医医案之最早者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的仓公“诊籍”,其文虽在医家传记中,却是医家本人亲撰,与陈寿《三国志》及范哗《后汉书》所载华佗医案出于史家手笔不同。魏晋以后医家医案多在史传中。至唐代,医书中开始出现医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有孙思邈经治医案,虽附于相应的医方中。《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均记载了晋代医家张苗用桃叶蒸法治愈伤寒无汗的医案。宋元以后,医案之学日趋发展。许叔微撰《伤寒九十论》,载经治医案90则,并加讨论,为最早医案专著。明代江璀集《名医类案》,为重要的医案类书。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医家医案专集如《石山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  相似文献   

20.
彭锦 《中医杂志》2007,48(3):281-282
清代名医吴瑭(号鞠通)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著《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夹湿、湿温的证治尤有独到见解.提出“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的观点,强调宣畅肺气在治疗湿邪为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湿病论治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