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血站是为临床提供充足、安全血液的专业机构。为了实现血液安全最大化,《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提出血液隔离与批放行要求。这对加强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管理,防止不合格血液误发放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管理措施。我们分析了血液隔离放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血液隔离与放行管理思路与对策,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血液隔离与放行要求:"确定每批血液中所有制备的合格血液,并贴上合格血液标签,经过批准放行后,才能从隔离库转移到供临床发放的合格血液储存库"[1],血液标签必须"与血袋牢固粘贴"[1]。卫生部《血站督导检查表(2010版)》1601条款"建立和实施血液隔离和  相似文献   

3.
血液隔离与放行计算机控制程序的功能需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立与实施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在逐单位放行基础上增设批放行,是《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对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的一种创新,其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最大限度防止不合格血液的误发放,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2]。由于目前国内血站在用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 l  相似文献   

4.
正建立与实施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血液隔离与放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了在原有的血液逐袋放行的基础上,实施血液批放行。通过近几年学习理解,血站工作人员对实施血液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对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血液"批放行"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首次被提出并要求.自GMP管理理念被引入到采供血过程,提出对血液的采集、检测、制备、贴签、发放和运输等环节实施过程控制,作为生产过程,必须严格区分待检品、合格品和不合格品,通过执行产品的隔离-放行机制,防止待检品和不合格品的误发放,因此只有批准放行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合格品.血液放行分逐一放行和批放行两种模式.逐一放行模式存在时间差,也就是说同步隔离的血液往往不同步放行,所以一旦在放行时发现某单位血液存在问题时,很容易造成与该单位血液具有潜在联系的另一个或几个单位血液已经被放行甚至发往临床,以致丧失补救的机会.血液批放行模式替代逐一放行模式,从而改变逐一放行的不足,其操作在于:一经过国家所规定的强制性血液检测合格后的检测标本结果的批次放行;二经质量控制部门审查血液采集、运输、制备、检测、贴签等所有过程是否正确、完整和有效的批准放行;三是血液的逐一贴签、逐一核查及批次放行.  相似文献   

6.
实施血液批放行,提升血液安全新高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建立与实施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卫生部新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血液隔离与放行设置了新的关键控制点,规定了在原有的血液逐单位放行的基础上,实施血液批放行。由于血液批放行属于新的内容,多数血站工作人员对于为何要实施批放行不甚理解,至于  相似文献   

7.
对血液批放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卫生部于2006年4月25日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6章《血液隔离与放行》中对血液放行作了如下规定,"建立和实施合格血液的放行程序,并遵从以下原则:1)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1.目的 为规范合格血液批放行作业,根据《血液隔离与放行程序》的规定,制定本规程。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合格血液批放行的作业。3.作业人员资格与授权 3.1质量管理岗位人员,熟悉血液加工流程,掌握血液隔离与放行的知识和技能,考核合格,经质量主管批准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MIS)授权,方可实施血液批放行作业。  相似文献   

9.
血液隔离与放行是血液加工过程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证.<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以下简称<规范>)中明确要求:血站应建立和实施合格血液的放行程序.  相似文献   

10.
血液隔离与放行程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栏目上一期介绍了对血液隔离与放行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血液批放行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具体实施要点,鉴于血液批放行是贯彻一法两规的难点之一,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和实施,包括具体程序文件和操作规程的编制,从本期开始,将例举福建省血液中心的血液隔离与放行程序,随后将陆续刊登和其他血站的血液计算机批放行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采供血机构须建立和实施血液的放行程序,对每批血液中所有不合格血液进行清查并安全转移处置后,才能放行合格血液[1]。血液放行的流程如何建立,不同血站对"批"形成和"批放行"也有不同理解和作法[2]。本站于2007年开始实施血液批放行工作,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完善。目前,我们通过流程优化和使用带不同颜色线的条码  相似文献   

12.
王文  赵晓华  李锦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0):801-803
采供血机构通过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输血安全性得到了提高。2005-2006年卫生部颁布了《血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血液中心的职责,细化了血站进行质量管理的内容和相应的标准。我们根据近几年本省和国内开展相应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计算机批放行在血站日常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实施计算机对血液及其成分进行批放行,对放行的每批血液数量准确率、放行记录完整率及数量核查时间等进行统计,并与人工批放行进行比较。结果血液计算机批放行与人工批放行的数量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7,P<0.05);放行记录完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血液计算机批放行平均每批数量核查时间为39s,少于人工批放行的126s。结论血液计算机批放行数量准确、效率高、操作简单易行。计算机放行操作可规范化、标准化,降低了血液放行对人员的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血站工作需求,对提高血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目的为规范合格血液逐单位放行作业,根据《血液隔离与放行程序》的规定,制定本规程。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合格血液逐单位放行的作业。3作业人员资格与授权血液供应岗位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BM IS合格血液贴签授权的人员,方可进行血液逐单位放行作业。4作业步骤4.1登录BM I  相似文献   

15.
记录是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血液制备记录的设计应符合《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血液制备关键控制点为中心,完整体现制备过程所涉及的人、机、料、法、环等详细信息,使其具有可追溯性,并证实血液制备满足特定的质量标准,质量体系运行有效。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两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血站建立质量管理理念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工作步人了体系化管理轨道。血站质量管理体系(QMS)的建立和运行旨在保障血液和献血者安全,提高患者和献血者满意度,全面提升血站服务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方案。2006年底本站依据“两个规范”要素改进了血站QMS,并严格进行评价,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简称-办两规)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对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识别采供血业务过程,并加以控制.待检在多数血站中归属于供血科或成分科.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采供血业务流程的情况,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架构,单独设置了待检科,对血液从入库到最终的批放行、血液标本从与血液的同步接收到再次交接及到检测报告的接收进行控制和管理,在血站整个质量控制运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过滤"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并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刍议血液批放行的模式和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栏目从第3期开始至本期,已有8篇论文对血液放行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3个血站对血液批放行的理解和实践,下期起将转入其他专题的讨论,下半年拟重点讨论的专题为2个规范与其它标准的整合以及血站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欢迎各位同仁赐稿。来稿请注明"血站质量管理论坛专稿"。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统一”(即血液的统一采集、统一检测、统一供应)和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采供血液的管理将会越来越规范;对各种成分血液的质量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过去承担全县采供血业务的县级中心血库在新的标准面前都将面临被撤消的现实,从而以中心血站的“储供血点”的形式存在于县级综合医院内,履行医院输血科的职责,同时兼负全县所有医疗机构的临床供血任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国内各血站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各血站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血液供给和血液质量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