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祛痰通腑颗粒治疗以痰瘀腑实型为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神经保护治疗.治疗组(75例)用祛痰通腑颗粒治疗;对照组(75例)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改善神经功能及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祛痰通腑颗粒用于以痰瘀腑实型为主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无毒副反应,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其理论源于《内经》,辨证法于仲景,集大成者则系东垣。董建华院士对脾胃学说潜心研究,师古而不泥古,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胃"通降论",既是对脾胃通降相关论述的继承总结,也是对传统脾胃学说的重要补充和深化,在中医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且完善的体系,理是法、方、药之纲,理明法自立,方遵法组成。临床,重在理法方药功底深厚及其系统一致,在明理之  相似文献   

3.
调理脾胃是脾胃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一些病证,尤其一些疑难病证,均有其疗效良好的适应证,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现将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应用介绍如下。1调理脾胃治则大法临床上笔者习用仲师调理脾胃十三法,以此治疗诸多常见病及某些疑难杂病,随证化裁多获良效。调理脾胃十三法,概括言之则为通、运、补、和4法,其中通法有泻下通腑、调胃降逆、清利湿热、涌吐积滞;运法有温胃暧脾、温阳化湿、温中祛寒;补法有补中益气、益冒生津;和法有解表和里、调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6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常规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面瘫、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解毒通腑法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病人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已故老中医、脾胃病专家任徵五先生提出的治疗胃脘痛七法,即舒肝和胃法、散寒止痛法、降过止呕法、健脾益气法、升阳调胃法、清热化湿法、活血化瘀法。临床常用小建中汤、理中汤温阳益气,调理脾胃以升清降浊,选用左金丸、金铃子散清火化郁,以恢复脾胃功能;用失笑散合丹砂饮活血理气,以降胃通腑。  相似文献   

6.
论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见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临床病理证候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证了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脾胃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癌前病变之一,被人们日渐重视。李学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30余载,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理论知识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认为脾胃气阴两虚乃病变之本,夹杂诸邪,瘀血贯穿始终,并继承创新首届全国名中医马骏教授思想,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脾胃培源”治疗大法及创制了脾胃培源丸,汤丸结合,宏观微观相辅,对、角药灵活运用,效果卓著。该文就李学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经验做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8.
以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洛阳市第二中医院高彩香解放军89820部队医院马振兴慢性肾功能不全隶属于中医“关格”、“水肿”、“虚劳”等范畴。因其证情危笃错杂而施治颇难。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根据脾胃学说以及脾胃相互滋生之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不...  相似文献   

9.
结肠灌洗(给药)药浴。在临床上西医多用于治疗低位肠梗阻.习惯性便秘或用于某些疾病的结肠透析,结肠镜检查,手术前的准备等,目前较盛行的结肠清洗,驻颜、祛斑、减肥亦是美容保健所求达的一种效果。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空一实,实为脏为阴,空为腑为阳,脏腑学说中总有一阴一阳,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结肠灌洗药浴可达到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实现阴病阳治脏病腑治,其最具代表的中医传统理论即“肺与大肠相表里”。  相似文献   

10.
调治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金元时期李东垣积50余年临床实践和切身体验著《脾胃论》一书,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内容,认为人身以脾胃为要,力主“病从脾胃所生”和“养生当实元气”,创立了许多治疗和预防脾胃疾病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现总结如下。l适寒温,顺应四时李氏认为外感时邪是伤害脾胃的原因之一.指出外感六淫致病,主要是由于脾胃亏乏,元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是脾胃病的外在原因。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木、火、上、金、水五运错综的变化会伤人脏腑,故“人之…  相似文献   

11.
专题首语     
<正>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而脾胃学说则是其中的瑰宝。脾胃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为脾胃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东汉至两宋时期对理、法、方、药的进一步发展,至金元时期李东垣系统地提出了脾胃学说,并在《脾胃论》等著作中进行了系统论述,明清时期缪希雍、叶天士等医家又对脾阴、胃阴学说进行了补充。建国后,中医脾胃病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体系、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续)柯新桥,陈林艳,丁艳蕊,郝建新,周广祥4结合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看脾胃的主导作用4·1结合疾病诊断看人们通常将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的整个机能活动简称之为“胃气”。在一般情况下,脏腑的功能状况、气血的盈亏盛衰、神...  相似文献   

13.
自70年代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以来,已走过20余年的路程,对脾本质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特别是对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七五期间.由国家科委组织的“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在广泛范围内对脾虚证的实质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结合药理及其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相当深入。1986年全国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讨论会修订“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草案”时,将木糖排泄率和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列为脾气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然而,回顾过去,脾胃学说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应引起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14.
开宣肺气与导滞通腑并施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秋 《山东医药》2004,44(7):47-48
小儿外感咳嗽发病率居儿科疾病之首,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根据病因、小儿生理特点、病理及脏腑表里关系,2001年8月到2003年8月,笔者采用开宣肺气与导滞通腑并施治法,自拟双解止咳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1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董建华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是我国有影响的中医专家。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释义》、《温热病讲义》、《临证治验》、《内科心法》等。本文较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特别是通降法治疗胃病,胃热学说等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通腑降浊法 ,乃中医治疗大法中下法的一个分支 ,即通过通利大便 ,使肠腑秽浊之气有道可行 ,有门可出 ,从而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临床上常用于肠梗阻、胆石症、防肠粘连以及腹部术后促进肠蠕动恢复等消化系病症的治疗 ,具有显著疗效。近年通过许多医学工作者对通腑降浊法的不断增益、充实、阐发 ,或寓通于通阳、活血之中 ,或寄通于疏肝、通腑等众法之内 ,大大拓宽了本法的应用范围 ,开阔了“扶正祛邪”的思路和方法 ,因而在临证中又常与清热、开窍、通阳、活血、理气、补益等法合用 ,相得益彰 ,十分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诸临床学科 ,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肺系病急重症治疗中通腑调肺法的应用效果。方法肺系病急重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通腑调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通腑调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14 d肺部感染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的差异。结果通腑调肺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肺部感染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14 d通腑调肺组相较于常规组肺各项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通腑调肺法治疗肺系病急重症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肺部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从“母病及子”理论探讨消化性溃疡病的肺功能变化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组(350007)黄可成福州市第二医院肺功能室(350007)林赛玉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组陈寿菲程云帆肖丽春指导:杨春波“母病及子”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中脏脏相关理论之一,中医理...  相似文献   

19.
西医止嗽祛痰用药和中医辨证施治用药的关系河北沧州市路永发同志函问:西医止嗽祛痰用药和中医辨证施治用药似有矛盾,望指导。罗慰慈答(北京协和医院内科,100730):中医和西医治病的理论体系不同,施治用药的原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然而在止嗽祛痰方面若遇到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活血通腑方含药血清干预体外培养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增殖的效果,初筛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增殖能力有影响的最佳药物剂量和时间。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胰酶消化的方式建立RPMC细胞模型,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不同剂量的活血通腑方含药血清,细胞培养经鉴定成功后分组(空白组、空白血清组、活血通腑方低剂量组、活血通腑方中剂量组、活血通腑方高剂量组),应用MTT法检测活血通腑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作用。结果与空白血清组比较,活血通腑方中剂量组含药血清可显著促进RPMC细胞增殖,作用时间在36 h时最为显著。结论活血通腑方含药血清具有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