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至不同平均动脉血压(MAP)水平的控压效应变化.方法:54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控压组动物均以异氟烷复合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术,单纯全麻组不行控制性降压,实验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干预处理.结果:在行控制性降压至基础MAP60%水平时,在血压回升阶段,实验组动物MAP的回升速度和幅度均高于同水平对照组,在回升30 min时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对照组仍显著低于其基础水平(P<0.05);与单纯全麻组相比,50%基础MAP对照组、40%基础MAP对照组苏醒时间明显增加(P<0.05);60%基础MAP、40%基础MAP实验组被动放血量明显减少(P<0.05),50%基础MAP、30%基础MAP实验组术中自然失血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TEAS能加快机体MAP的恢复,并有效缩短了实验动物的苏醒时间;同时能不同程度的减少术中失血量,从而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烷麻醉下以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联合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Ⅲ级,45~65岁行单节段腰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穴位刺激联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组(T组,n=36)及单纯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组(N组,n=39),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术后1、3dT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N组明显降低(P〈0.05,P〈0.01);5d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S-100β浓度均较术前升高(P〈0.05,P〈0.01)。术后1、3dT组血清S-100β较N组明显减低(P〈0.05,P〈0.01),术后5d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七氟烷麻醉下行控制性降压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全身麻醉围术期应激反应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持续行TEAS,麻醉诱导前(T0)、电刺激30 min(T1)、切皮(T2)、术中探查(T3)、术毕(T4)记录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血浆内皮素(ET)、皮质醇(Cor)含量。结果:两组患者T0的MAP、HR、ET、Cor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MAP在T2(95.7±14.3)mm Hg、T3(96.2±15.4)mm Hg、T4(97.8±17.3)mm Hg与T0(93.6±14.3)mm H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下降(P<0.05);观察组HR在T2(86±12)次/min、T3(87±15)次/min与T0(75±12)次/min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降低(P<0.05);观察组ET在T2(74.2±7.1)ng/L、T3(72.8±8.1)ng/L、T4(69.8±7.6)ng/L与T0(70.9±8.1)ng/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降低(P<0.05);观察组Cor在T2(375.2±93.5)nmol/L、T3(365.1±99.8)nmol/L、T4(370.4±102.5)nmol/L与T0(380.3±107.2)nmol/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减轻老年全麻围术期应激反应,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物控制性降压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ATP和SNP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研究三磷酸腺苷(ATP)和硝普钠(SNP)控制性降压对氯胺酮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犬14只,随机分为ATP组和SNP组,由股静脉持续输入ATP和SNP使MAP降低30% ̄40%,维持30min,分别于降压前、降压后15min、30min及停止降压后15min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ATP、SNP降压期间SVR、LVSW显著降低,CO、PCWP、SV、RV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术期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行内关穴刺激对全麻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女性患者72例,年龄18~5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可变区组随机化将患者1∶1随机分配入两组: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前佩戴国产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电极对准内关穴。电刺激组开机刺激内关穴,调整强度使患者感觉手部关联区域有麻刺感且可耐受,固定手环后关机;手术结束时立即打开手环,给予麻醉诱导前确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佩戴24 h。对照组同样佩戴24 h,但始终不通电。记录术后24 h内术后恶心呕吐(PONV)例数及止吐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差异主要出现在术后1~6 h(P<0.05)。两组不同时间段止吐药物补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穿戴式手环行经皮内关穴电刺激可以有效降低甲状腺切除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对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腰椎手术患者90例,男36例,女54例,年龄40~65岁,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A组)、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NA组)和非电刺激组(NS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全麻方案相同,A组术前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30min;NA组术前在非穴位经皮电刺激30 min;NS组不做任何处理,实施标准全麻方案。记录插管前、插管时和插管后3 min SBP、DBP和HR。同时于以上时点经桡动脉采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插管前三组SBP、DBP、HR及血浆E和N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插管前比较,插管时和插管后3min三组SBP、DBP及血浆E和NE浓度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A组比较,插管时NA组和NS组SBP、DBP及血浆E和NE浓度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内关穴和曲池穴对全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表现出很好的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TEAS组取双侧合谷和三阴交行穴位电刺激,TENS组取双侧T10~L1和S2~S4节段行脊神经根处皮肤电刺激,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组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镇痛前、镇痛后30 min、60 min、120 min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同时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记录产程时长、缩宫素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产妇镇痛满意度。结果 镇痛前各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30 min, TEAS组和TENS组VAS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前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检索ScienceDirect、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1月。收集麻醉诱导前采用TEAS用于术后辅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820例患者,其中TEAS组409例,对照组411例。Meta分析显示,TEAS组术后4、12、24、48 h 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 h,MD=-1.45分,95%CI -2.69~-0.20,P=0.02;术后12 h,MD=-0.50分,95%CI -0.98~-0.02,P=0.04;术后24 h,MD=-0.75分,95%CI -1.10~-0.40,P<0.01;术后48 h,MD=0.38分,95%CI -0.74~-0.02,P=0.0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5,95%CI 0.24~0.51,P<0.01),两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麻醉诱导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辅助局麻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患者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CAS手术患者80例,男65例,女15例,年龄18~80岁,ASAⅠ~Ⅲ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组(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组(T组)和假电针对照组(C组)。A组进行针刺;T组进行TEAS;C组采用假电针。测定术前、术后30min、术后1d的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Vm)。记录术后30min、术后1d高灌注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总体评估量表(GES)评分。结果术后30min A组和T组Vm明显慢于C组(P0.05)。术后30min C组出现高灌注患者有7例(25.0%),明显高于A组的1例(3.7%)和T组的0例(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组和T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周A组和T组GES评分明显改善人数明显多于C组(P0.05)。结论针刺及TEAS复合局麻应用于CAS手术,可减少CAS患者术后脑血流一过性增加,降低术后30 min高灌注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周的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胸腔镜肺切除术中肺顺应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患者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20~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TEAS组在双侧内关穴、曲池穴进行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从术前30 min开始直至手术结束时停止。对照组仅于双侧内关穴、曲池穴连接电极,不予电刺激。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原则一致。记录机械通气(术前双肺通气时、术中单肺通气时、术后双肺通气时)的肺顺应性和气道峰压。记录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中单肺通气时肺顺应性明显增高,气道峰压明显降低,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的发生率、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可改善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的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先电刺激内关穴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妊娠产妇90例,年龄18~35岁,ASAⅡ或Ⅲ级,孕37~42周.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不给予电刺激;B组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前20 min(摆左侧卧位)开始接受电刺激(连续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意识指数(IOC)监测下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无痛胃镜检查时对麻醉药用量、体动反应、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恶心呕吐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在我院门诊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300例,随机分成TEAS组、舒芬太尼组及对照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入室后均进行意识指数、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维持IOC1值为40~60,IOC2值为30~50时行胃镜检查。TEAS组:入室前10 min TEAS右侧合谷、内关、足三里、梁丘穴直至检查结束,入室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1%丙泊酚0.15~0.25 mL/kg;舒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05μg/kg,1%丙泊酚0.15~0.25 mL/kg;对照组入室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1%丙泊酚0.15~0.25 mL/kg。记录各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术前(T1)、给药后1 min(T2)、进镜时(T3)及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观察低血压、高血压、低氧血症、体动反应、注射痛、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苏醒时间。结果:TEAS组在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丙泊酚用量及注射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双侧足三里穴(ST36)、脾俞穴(BL20)及大陵穴(PC7)对预防无痛胃肠镜检查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159例,男72例,女87例,年龄25~6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T组,n=80)和对照组(C组,n=79)。麻醉诱导前T组给予TEAS双侧ST36、BL20及PC7 20 min; C组仅在相应穴位予电极片贴敷不行电刺激。两组麻醉诱导均采用丙泊酚1.5 mg/kg复合舒芬太尼0.1μg/kg,并根据检查中患者情况追加丙泊酚0.5 mg/kg。记录患者苏醒后30 min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记录检查中最低HR、SBP、DBP和苏醒后30 min的SBP、DBP。记录患者、麻醉科医师满意情况及患者留观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T组检查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检查中最低SBP明显升高(P<0.05),患者和麻醉科医师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留观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经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腹腔镜肠道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肠切除手术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TEAS组和对照组。TEAS组在手术当天及术后3d内每天给予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TEAS一次,对照组操作同TEAS组但不开启电源。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24、48、72h血清胃动素浓度;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d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后24h血清胃动素浓度明显升高[(218.5±52.3)pg/ml vs(141.8±45.8)pg/ml,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9.4±3.2)h vs(29.6±7.8)h,P0.05]明显提前,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23.2±4.7)h vs(36.5±8.9)h,P0.05],术后3d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16.7%vs 36.7%,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促进腹腔镜肠道手术围术期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预处理对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肛肠手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在腰麻下行肛肠手术的患者195例,男122例,女73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腰麻前TEAS预处理组(A组)、手术结束时TEAS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A组于腰麻前经皮电刺激中极穴(RN3)、气海穴(RN6)、关元穴(RN4)、关元俞穴(BL26)和八髎穴(BL31-34),疏密波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6~10 mA,刺激时间30 min;B组于手术结束后立刻选取与A组相同的穴位、频率、刺激强度及刺激时间;C组不予电刺激。记录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首次排尿等待时间以及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以及术后尿潴留和术后因尿潴留导尿情况。
结果 与A组比较,B组首次排尿量明显减少(P<0.05);C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明显延长,首次排尿量明显减少,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首次排尿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C组因尿潴留导尿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腰麻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明显降低肛肠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能更好地保护膀胱功能,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