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CT脑灌注成像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4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即发现颅内病灶,占76.92%;21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未发现颅内病灶,占23.08%,45例患者的CT脑灌注结果均存在异常灌注区,患者的梗死区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MTT和TTP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4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患者存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均可以及时、早期、准确的对患者的脑缺血部位以及缺血程度进行判断,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头颅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兴趣区、对侧相应区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到峰值时间(TIP)等指标进行测定,科学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 病灶侧TFP、MTT、rCBF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MTT、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各项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科学评价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和颈内动脉血管形态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收治的5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重建成像,计算并比较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和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结果CT脑灌注成像检查中发现灌注异常区,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有明显降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及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有明显延迟,与对侧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造影影像重建中26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0例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8例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脑灌注可以及时准确的显示患者的缺血部位和程度,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法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方法应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46例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进行多层CT图像数据分析,整理后对比观察,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脑血管狭窄情况,测定脑梗死区和健侧各感兴趣区的局部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46例病例在发病7~10d内,由双螺旋CT复查。结果 4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患侧脑组织局部血流量与局部脑血流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比健侧显著延长(P<0.05)。结论多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早期发现脑梗死灶的部位及病变范围大小,和发现缺血坏死区域周围有无存在缺血性半暗带,评价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早期溶栓治疗和为影像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CT灌沣成像,又称为功能CT.90年代初MileS等[1]首先提出CT灌注成像的概念,并进行了一系列肝、肾、胰等的CT灌注成像研究.由于当时脑CT灌沣成像计算模型的前提条件是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必须保持完整,对比剂完全在血管内被稀释,故脑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方面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治疗的患者44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两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量为70 mL,接着对颈内动脉颅外段进行CT血管成像。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数量为48 mL,注射流率为4.4 m/s。观察患者由CT血管成像中呈现出的螺旋横轴面的图像,从而对管壁斑块的状态及性质进行评价。同时观察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实验组总共发现28处斑块,其中硬斑14处,软斑10处,混合斑4处;对照组总共发现17处斑,其中硬斑6处,软斑8处,混合斑3处。实验组头颅CT平扫正常19例,异常3例,脑CTP检查正常7例,异常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TP、CBF患侧与对侧无明显差异。结论 CT血管成像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患者颈内斑块的数量,观察患者的颈内动脉是否狭窄及闭塞,脑CT灌注成像则可以清楚的了解脑血流量以及脑血容量。二者的结合可以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治疗提供更全面的资料,对病患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发作时间≤48h的2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塞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一次进行头颈CT平扫,脑部CT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达峰值时间,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表现为其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无明确相关性。结论: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检查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潮萍  芮汉臣  张红霞 《河北医药》2016,(11):1642-1645
目的 探讨320排CT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录椎基底动脉TIA患者89例,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全脑灌注及后循环脑血管情况.结果 CTA检查发现存在血管病变者患者64例(71.91%),CTP检查发现存在灌注异常者50例(56.18%),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相关,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及无狭窄者的CTP异常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能有效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及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影像学诊断后显示可较为清晰的观察患者肿瘤情况,PS图与其他的灌注图进行分析可知,PS图可较为清晰的显示肿瘤具体影像学特征;高级星形细胞瘤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肿瘤微血管表现通透性(PS)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级星形细胞瘤,P<0.05;比较瘤周水肿与正常脑白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利于患者疾病的后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CT血管成像(CTA)和脑CT灌注成像(CTPI)检查用于诊断青年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青年颈源性眩晕患者(实验组)和30例同期的青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TA和CTPI的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两组的检测结果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颈部血管变异率较对照组增多,多以发育纤细及走形异常为主,少数为增生压迫所致.实验组患者颅内血液变化以CBF值减小、MTT值增高最为敏感,而CBV值正常及轻度升高较为常见.结论 颈部血管CTA及脑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清晰了解主动脉在颈部走形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诊断青年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肿瘤血管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流特点,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本文对肿瘤血管的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CT灌注与肿瘤血管的关系、CT灌注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评价预后这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目前CT灌注成像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MRA和3D-ASL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MRA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及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6.15%,高于MRA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法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准确率92.86%高于MRA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法对进展性脑卒中(PS)、完全性卒中(CS)、腔隙性脑梗死(LI)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 MRA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显著,但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的整体诊断准确性和对TIA的诊断准确性要优于MRA检查,而对于CS、LI的诊断3.0T MRA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为发病内6h,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行低剂量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 rCBF)、相对脑血容量( 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 rMTT),溶栓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显示灌注异常的缺血半暗带,表现为rCBF、rCBV降低,r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与溶栓前比较梗死核心区rCBF、rCBV及缺血半暗带区r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缺血半暗区rCBF显著增加, rMTT减小,溶栓后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低剂量CT脑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治疗后缺血半暗区灌注异常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与CT平扫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别采用CT平扫及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及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诊断结果发现,普通CT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为25.00%(30/120),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的敏感性达83.3%(1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通过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作出诊断,诊断效果优于CT平扫,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应用CT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106例脑胶质瘤患者,均行CT灌注扫描,按照胶质瘤级别分为高级别组(45例)和低级别组(61例),比较两组胶质瘤CT灌注参数,并分析CBV及PS与脑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结果 高级别组的CBF均值、CBV均值及PS均值明显比低级别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V及PS与脑胶质瘤级别的Spearman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产生的脑血管痉挛(CVS)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动脉瘤破裂SAH患者均在出血后急诊DSA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分别于出血后3、7、10、142、1d行CT灌注成像(CTPI)检查。选择6例正常志愿者的脑CTPI数据作为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缺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无脑缺血症状组脑血流量(CBF)值出血后第14天明显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于出血后第10、14天明显延长(P<0.05)。脑缺血症状组MTT值第7天开始即升高,且至21 d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感兴趣区CBF值第10天开始降低,持续至第14天,脑血容量(CBV)值第14天起开始降低,至21 d数值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TT是判断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比较敏感的指标。CBF对于检测脑组织异常灌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稳定性。CBV显著下降是预测不可逆性脑梗死的较为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片治疗的脑梗死疑诊患者75例,对发病6h后缺血部位和正常脑区域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对两区域的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变区的MTT明显短于对照区,CBV以及CBF明显低于对照区,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脑梗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及时发现脑梗死发生缺血性病变的病因,为脑梗死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曹芹 《中国医药指南》2014,(29):165-166
目的探讨CT脑灌注(CTP)与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经CT常规扫描后排除出血性脑梗死,一站式完成CT平扫,脑灌注和血管成像,主要是用镜像的方法分别测定梗死区和相应的对侧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30例患者头颅CT平扫,13例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稍减低,邻近脑沟消失变形,其余17例未发现异常征象。30例患者急诊CTP均存在不同范围的异常灌注区,患者梗死区和对侧镜像区的平均CBF,TPP和MTT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者梗死区和对侧镜像区的平均CBV相比,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能够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加及时、全面、详细且准确的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的信息,准确预测半暗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诊断为脑局灶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4h内行CT、MRI和CTP检查,CT、MRI、CTP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CT平扫,54例患者中,26例显示基底节或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死灶;MRI共检出腔隙性梗死灶34例,较CT多检出8例,所有患者CT、MRI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CT脑灌注成像,48例检出有异常灌注区,其中有12例表现为脑血流量图(CBF)降低,峰值时间(TTP)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且这些异常灌注区均系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结论:CTP对脑内缺血性低灌注区的检出率更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确认优于常规CT、MRI,CTP对脑梗死前期的诊断具有超早性和定位价值,可做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