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由于阻滞持续时间较长,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技术在门诊手术中使用受限。近期动物研究结果证实复合利多卡因后能缩短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持续时间。我们的研究旨在证实人类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布比卡因复合利多卡因是否如同动物实验结果一样能够缩短其阻滞时间。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90例纳入本项研究的经尿道行膀胱肿瘤切除或前列腺切除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均鞘内注射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ml及下述溶液0.6ml:组Ⅰ(30例,对照组)生理盐水,组Ⅱ(30例)1%利多卡因,组Ⅲ(30侧)2%利多卡因。记录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感觉阻滞最高平面的时间、从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到消退两个节段以及消退至L1和S2平面的时间、在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时和平面消退至L1和S2时的运动阻滞评分及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留观时间。结果3组患者达到感觉阻滞最高平面的时间相似。组Ⅱ患者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消退两个节段和消退至L1和S2水平的时间,以及PACU内留观时间均较组Ⅰ患者显著缩短。组Ⅲ患者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消退至L1和S2水平的时间,以及PACU内留观时间均显著延长。结论复合使用利多卡因(6mg)能够缩短布比卡因(7.5mg)的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间,阻滞后患者恢复程度较单独使用相同剂量布比卡因(7.5mg)的脊髓麻醉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组:0.5%布比卡因7.5mg+舒芬太尼5μg,Ⅱ组:0.5%布比卡因7.5mg+舒芬太尼2.5μg,Ⅲ组:0.5%布比卡因10mg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Ⅰ、Ⅱ组给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Ⅲ组,恶心、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Ⅲ组(P<0.05);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T10时间明显短于Ⅱ组和Ⅲ组,T10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2.5、5μg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老年患者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择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91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L组,20例,0.5%左旋布比卡因1.5ml,B组,20例,0.5%布比卡因1.5ml,均行单次蛛网膜下腔注射。观察并记录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到达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时间、感觉消退至L5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围术期血压与心率变化以及恶心、呕吐、寒战、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结果所有患者麻醉镇痛完善。B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明显短于L组(P0.05)。B组给药后10分钟到30分钟的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L组(P0.05)。B组低血压和恶心的发生率显著高于L组(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能满足老年患者TURP的麻醉要求,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副作用明显减少,更适合老年人的椎管内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布比卡因10 mg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感觉、运动神经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择期行下肢、下腹或肛肠手术病人48例,ASAⅠ~Ⅱ级,分为布比卡因组(BP组)和罗哌卡因组(RP组),于L2~3、L3~4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于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0.5%的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10 mg,之后于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4 cm以备蛛网膜下腔阻滞不能满足手术需要时追加局麻药。观查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平面均能满足手术要求。BP组感觉平面高于RP组,RP组术后下肢运动恢复快于BP组。结论0.5%罗哌卡因、布比卡因10 mg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可作为肛肠、部分下腹、下肢手术的麻醉选择;其中罗哌卡因术后下肢运动恢复快,较快恢复自主排尿为其优点。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布比卡因和地卡因重比重液给40例病人(主要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用双盲法比较两药的感觉阻滞平面、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维持时间等。全组男38例,女2例,年龄50~75岁。病人随意分成4组,每组10例。均在第3~4腰椎间穿刺,分别用含8%葡萄糖的0.5%布比卡因(比重1026)2ml或3ml和含6%葡萄糖的0.5%地卡因(比重1020)2ml或3ml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注药速度约0.2~0.25ml/秒。注药后立即平卧15~30分钟后改膀胱截石位。注药后由不知用药情况的另一作者每隔2分钟测一次麻醉平面和下肢运动阻滞程度,30分钟后每隔15分钟测一次,直至麻醉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实施麻醉并取得满意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将90例妇科或下腹部择期手术并行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的注药速度为10 s,B组为15 s,C组为20 s。观察并对比分析3组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镇痛最高平面及出现时间、麻醉效果等指标。结果在最低血压值上及镇痛最高平面上,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低血压值出现的时间点及在镇痛平面T6的出现时间以及最高平面的出现时间上,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痛平面的出现时间上,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腰-硬联合麻醉时,保持10~20 s的注药速度,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性高,麻醉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连续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连续腰麻(CSA)、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应。方法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70~98岁,ASAⅡ~Ⅳ级,分为CSA组(Ⅰ组)和CSEA(Ⅱ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以0.1ml/s速率蛛网膜下隙注入0.4%罗比卡因1.0~1.2ml,60min后Ⅰ组蛛网膜下隙、Ⅱ组硬膜外腔分别追加0.6~0.8ml或5~6ml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痛觉、运动阻滞的异同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蛛网膜下隙用药后镇痛效果满意,阻滞平面均未超过T10。Ⅱ组硬膜外腔用药后8例(26.6%)患者出现痛觉阻滞不全、9例(30%)阻滞平面超过T10、6例(20%)血压下降≥30%,显著多于Ⅰ组(P<0.01);Ⅰ组罗比卡因和麻黄碱的用量显著小于Ⅱ组(P<0.01)。Ⅱ组1例患者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2例无脑脊液回流。结论CSA、CSEA均可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但CSA术中镇痛效果确切,用药量小,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组成的5 g/L罗哌卡因10 mg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下腹部及以下手术患者36例,ASA分级Ⅰ~Ⅱ,随机分为3组(n=12),腰硬联合麻醉下,蛛网膜下腔给药。A组注入10 g/L罗哌卡因1 ml+生理盐水1 ml,B组注入10 g/L罗哌卡因1 ml+注射用水1 ml,C组注入10 g/L罗哌卡因1 ml+100 g/L葡萄糖1 ml。结果A、B组间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无差异;A、B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慢于C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与最大运动阻滞程度均低于C组(P〈0.05)。结论5 g/L罗哌卡因10 mg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加入100 g/L葡萄糖缩短了感觉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了感觉阻滞的平面及运动阻滞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88例产妇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0.75%罗哌卡因,观察组采用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比较2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达到阻滞平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术,麻醉效果良好、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218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4 kg/m2,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R组(n=110)蛛网膜下腔注射5 ms/ml罗哌卡因3.5 ml;B组(n=108)蛛网膜下腔注射5 mg/ml布比卡因2.5 ml.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法评估非术侧下肢的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评估术中麻醉质量与肌松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R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缩短(P<0.05或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质量和肌松效果均较好,麻醉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肌松效果优于B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手术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术中麻醉质量及肌松效果良好,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布比卡因短,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其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