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结果,为进一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6-06~2009-12在我科住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432例患者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情况.结果 检出颅内外动脉狭窄311例,累及动脉451支,其中颅外动脉狭窄305支(67.63%),颅内动脉狭窄146支(32.37%);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分布:狭窄程度<50%有239支(52.99%),50%~90% 104支(23.06%),91%~99% 72支(15.96%),血管完全闭塞的36支(7.98%).结论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脑血管的形态,同时可以获得血流动力学的信息,为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MRI、TCD、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52例住院病人的CT/MRI、TCD、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测的敏感率分别为:CT/MRI 100%,TCD78%,颈部血管彩超63%,DSA72。结论 DSA可进一步了解动脉狭窄与闭塞程度,是金标准,引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TCD、CTA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已接受脑血管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并与其术前TCD和脑血管CAT检查结果进行三者分析比较。结果 TCD、CTA与DSA符合性DSA为标准,CTA对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83.3%,特异性93.6%,符合率91.4%;TCD对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70.8%,特异性87.5%,符合率83.9%。结论 TCD、CT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1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出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152例(72.04%),共累及病变血管180支,以颈动脉病变为主(53.33%),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7.78%)明显高于颅内动脉(32.22%)(P<0.05)。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MRA与DSA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患者分别行MRA和DSA检查,由两位医生盲评MRA和DSA。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MRA对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为敏感性为87.5%,准确度为65.2%,假阳性率为12.5%,高估率为33.3%;对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为95.8%,准确率为50%,假阳性率为8.2%,高估率为50%。结论 MRA可以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筛选和随访的首选工具,DSA仍是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是其他检查技术所不能取代的。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纳入卒中登记库的2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卒中评分及随访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观察及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86例(71.67%),共累及血管93支,以颈动脉狭窄为主50支(53.76%),其它动脉43支(46.24%);颅外动脉狭窄62支(66.67%),颅内动脉狭窄31支(33.33%),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33支(53.23%),颈内动脉颅内段7支(22.58%),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价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26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2h~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责任动脉,并测定狭窄长度及狭窄程度。结果 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2.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6.4%)、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3.9%)、椎动脉开口处(12.3%)。单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8例(46.1%),多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03例(53.9%),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43例(41.7%),颅内外非串联病变60例(58.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结论对反复卒中及患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行DSA以明确患者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以制定包括药物及支架置入术等更为有效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有脑缺血症状的经TCD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的21例病人,行DSA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例,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烟雾病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中双侧椎动脉发育不全1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2例。8例脑梗塞患者中已经出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两例,但均已出现侧枝循环的建立,另6例均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2例脑干梗塞患者均有椎动脉的狭窄。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2—2014?02我院收治的112例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DSA检查,并对确诊的100例患者按照就诊序列号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再次行DSA检查,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全脑DSA检查后,共126支血管病变,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16支,颈总动脉狭窄67支,锁骨下动脉狭窄15支,椎基底动脉狭窄17支,血管闭塞11支。治疗后,观察组残余狭窄中轻度43例,中度7例,重度0例;对照组轻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11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较对照组(20.00%)显著降低(P=0.031)。结论采用全脑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明确血管病变位置、数目和狭窄程度,在此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手术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TCD和DSA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颅内外血管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若及早诊断,适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或脑卒中的再发。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CT、MRA、TCD、DSA等。本文通过对我院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TCD与DSA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对照分析.以评价各自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的诊断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DSA、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共检出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110例符合实际情况,诊断符合率91.67%。结论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检查费用较贵,且存在创伤性,不易于被患者接受,通过采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能为这类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筛查,并与DSA检查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TCD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同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先有21例患者同时行DSA及TCD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另有111例ICVD患者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及其位置,判断责任血管。结果与DSA结果相比较,TCD特异性为98.5%,敏感性为61.9%。132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5例(64.4%),烟雾病9例(6.8%),动脉瘤5例(3.8%),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可判断责任血管68例(68.0%),脑梗死组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5),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可作为筛查缺血性脑血病的常用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一般。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梗死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及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反复发作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进行对比。结果DSA未见明显异常1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6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76例,同时存在颅内外多发狭窄和(或)闭塞68例,83例接受了介入治疗。支架成形术后脑实质染色增加、循环时间缩短。结论全脑DSA检查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与MRA相比更能明确病变部位、形态、性质及侧枝循环情况,是介入干预前的必备手段,对评估支架成形术前术后血液动力学变化优于其他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ICVD 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 5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6.4%,54例术后症状改善,12例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在术前及术后的NIHSS 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3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脑血管病病人,均行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现就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及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价各组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9.56%、56.82%、25.00%。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5.63%、48.00%、20.00%,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彩超对于高危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用DSA,并观察其应用价值。结果通过DSA检查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管异常84例,血管正常16例(16.00%);交通动脉瘤占6.00%,大脑动脉狭窄占54.55%。治疗后患者血管狭窄和闭塞情况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DS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得到,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20.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病因[1],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为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现将本院78例ICVD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